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子世界》2008,(4):5
中国电子学会继2006年、2007年成功举办第一届、第二届“全国职业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研讨会”之后,根据目前的新形势,结合市场需求,将于2008年5月31日-6月2日在山东威海举办第三届“全国职业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研讨会“。会议将以借鉴和交流国内各职业院校在电子信息相关专业上的先进办学理念和成功经验,研究职业院校电子信息相关专业发展规律,丰富职业院校电子信息相关专业发展理论,探索职业院校电子信息相关专业发展新途径为议题,  相似文献   

2.
"数据结构"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非计算机专业特别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软件基础课程.本文针对电子信息类专业"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实践情况,从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和手段、实验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育指导分委员会和全国高等学校光学教育研究会联合主办,由十七个单位联合发起的“全国光学、光电子和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经验交流和研讨会”于2002年8月12日-16日在北京理工大学召开.这是一次规模较大的全国性的教学研讨会.这次会议的目的是要总结教学经验,发扬长处,克服困难,探讨未来的发展.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我们应该看到,21世纪科技发展将带给我们什么?我们如何面对21世纪的发展,特别与我们密切相关的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技术,从微电子发展到光电子、纳米技术、数码技术,从电子通信发展到光通信,从电子计算发展到光子计算,这些都对当今社会生产力产生深远影响.会议就专业设  相似文献   

4.
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中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从学院顶层提出了“一体两翼三融合四统一”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架构,在电子信息类专业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并调查了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理解认识情况。结果表明,84.5%学生认为课程思政能促进个人发展。将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的有机巧妙融合,能够实现教书育人相统一。  相似文献   

5.
21世纪初的电子系统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片上复杂系统,因此,对电气、电子信息类专业,必须加强计算机硬件的课程。东南大学的计算机硬件课程体系由“计算机结构与逻辑设计”、“微型计算机系统与接口”和“计算”三门课程以及“电路与数字逻辑设计实践”、“微机系统与接口实践”、“数字系统课程设计”三门实践课程所组成,通过该系列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设计微机应用系统以及设计以微机为核心的复杂系统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新工科背景下,为了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对“离散数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电子信息类专业特色和应用实例,设定了面向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教学目标,重组了教学内容,并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对“离散数学”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有望更好地提升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运用计算思维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根据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特点,课程组以理论为基础,应用和开发并重,改革了操作系统的教学内容与实验内容,将操作系统原理与应用开发、系统和网络管理相结合,出版了具有电子信息类专业特色的教材,教学与实验内容具有计算机通信、嵌入式系统和操作系统安全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2004年全国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工作会议”于2003年12月5~6日在合肥召开。会议总结了2003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财务管理、实施大公司战略、外贸出口等方面的工作,部署了2004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娄勤俭副部长要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抓住有利机遇,保持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摘 要:“信号与系统”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核心基础课程。本文结合该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经验,从循序渐进的六个方面探索了课程教学培养大学生工程思维能力的实施路径,并分别举实例进行了论证,论述了本课程在培养学生工程思维能力方面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是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课,本文根据“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特点和自身的教学实践,从建设课程网站的必要性、课程网站的设计、教学实施与教学效果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通过精心设计、充分利用课程网站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以湖北经济学院电子信息专业为例,介绍了电子信息类专业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教学组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存在问题的分析,从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管理等方面提高出了电子信息类专业专业选修课改革的思路及措施,以实现专业选修课应有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26(1):120-120
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与电气信息类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暨电工电子实验系列课程教学与教材建设研讨会于2003年12月4日至7日在昆明云南大学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教学指导委分员会委员、联络员、电工电子实验系列课程教学与教材建设参加单位代表及特邀代表共54人。云南大学游庆章副书记到会致词,祝贺大会召开。  相似文献   

13.
技政要闻     
全国电子信息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工作会议召开6月1日“全国电子信息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信息产业部经济体制改革与运行司的领导到会,并介绍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运行态势和电子信息产品专业市场的建设情况。这是信息产业部第一次召开这样的工作会议,与会代表认为会议开得很及时。代表们建议信息产业部要起行业管理作用,发挥政府主管部门的影响力,不断提出要求,规范经营,防止恶性竞争。会议的主要议题是:研究信息产业部如何加强对各类“电子产品市场”的服务,指导和管理工作;研究成立中国电子商会“电子专业市场分…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推动“三教”改革,践行“三全”育人实践要求,依托计算机类专业发展需求、专业建设方向、专业课程体系,积极落实计算机类专业核心课程融合课程思政元素的措施,以Python程序设计课程为例,探讨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的必要性,优化课程建设思路,给出课程建设措施,使思政元素和课程教学内容合理融合,在深化专业教育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思政意识,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高等学校电气与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平台课程。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以便高校电气信息学科类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够快速适应社会对计算机应用系统设计的需求,成为该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本文调研并分析了国内外"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相关课程的教学现状,在分析本课程在相关学科课程体系中所处地位的基础之上,针对教学内容的改革提出了几个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2006年电子信息产业标准化年度工作报告显示,2006年电子信息产业标准化工作在国家关于“制定重要技术标准,构建自主创新技术基础”方针的指引下,认真贯彻2006年“全国信息产业工作会议”和“全国信息产业科技创新会议”的精神,紧紧围绕信息产业的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推进标准化工作的科学、和谐和快速发展,在重大标准制定、标准符合性验证、标准中知识产权处置、产业推进以及标准化发展环境营造等方面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7.
电子信息类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正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量与度,改革课程设置,用合适的时间将最核心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是目前几乎所有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面临的问题。本文从课程群的角度探讨了电子信息类专业核心课程群的设置,建设及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并介绍了具体的实施案例。对相应的院校和专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刊是由教育部主管、原高等学校工科电工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东南大学主办的为全国电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学术研究服务的科技类学报。 2 0 0 1年教育部按学科调整成立了 2 9个学科的教学指导委员会 ,其中高等学校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下设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电气信息类基础课程的 5个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因此 ,本刊的主办单位本应随之更名 ,但由于各方面提出了几种值得探讨的意见和方案 ,我们经与相关部门和单位多方征询与协商 ,并经学科教学…  相似文献   

19.
《山东电子》2012,(2):12-13
2月27—28日,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会议主要内容是贯彻落实国发[2011]4号文件、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总结2011年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研究部署2012年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出席会议并做工作报告,电子信息司司长丁文武、软件服务业司司长陈伟通报全年重点工作并对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0.
高校工科电子技术与线路课程教学指导小组工作会议于1997年5月15-17日在合肥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召开.参加会议的有该课程教学指导小组正副组长.成员.秘书,联络员和特邀代表共27人。该院成世权副院长接见了全体代表,还务部王世明技务长出席了开幕式并致欢迎词。这次大会的主要内容有:门)传达1997年5月在合肥召开的《面向21世纪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的主要精神和电工课委会工作会议情况;(2)交流各地区和有关各校的教学改革情况和经验;(3)通报了电子技术基础和电子线路试题库工作的进展情况;(4)就小组九五教材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