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5,(7)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教学的普及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的理念逐渐被被历史教育工作者接受,并为此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尝试,信息技术以其直观性、立体性和灵活性受到广大学生的青睐。但是,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还存在许多缺陷,影响了整合的深层发展,因此,笔者在分析历史教学信息化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学科的特点总结出了一些促进整合的建议,以供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32)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教育现代化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成为最新的辅助教学工具,广大教育工作者也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在"新课标"基本理念的要求下,高中数学的课程教学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性,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注重信息技术对抽象理论知识的形象化、直观化转变,设置多种课堂活动环节,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式数学学习,拓展数学逻辑思维。文章针对高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践方式提出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30)
<正>"数学生活化"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教学理念,日益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认可。小学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近数学过程;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正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重要依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加强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联,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出发点,收集学生所感兴趣的与数学内容密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6,(7)
信息技术操作课是整个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来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信息技术操作课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具有一定开放性、可供学生自我探究学习的课程。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7,(4)
在知识经济时代,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教学,挑战着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促进人才的发展,已经成为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重中之重。有效的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实现从"教什么"到"怎么教"的转变,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去收集和诠释信息。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4)
新课标对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这是人类社会发展需要对教育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个人未来发展的基本需要。本文以初中生物课程为例,就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进行了探讨,对一线教育工作者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19)
新课标倡导:"人人参与有价值的练习,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练习,不同的人在练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而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要让学生在掌握新知的同时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这就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学生练出不同的风采。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10)
<正>新课标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为了达到新课程的要求,我们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积极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数学实验",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将学生认识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充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杨全清 《建造师》2010,(8):150-150
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历史教育工作者如何更好发挥历史学科的特点在历史教学中推进学生的素质培养,尤其是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知行能力去推进学生在新时代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5)
新课改实施多年以来,"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已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抛弃,取而代之的是凸现学生主体、关注师生情感互动的"主体性教学"模式。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作为我们一线教师如何能够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更好地去继承已有的优良传统,同时也能做出新的发展,值得我们去思索?本文对新课标、新教材的变化、教学改革、课堂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意在与同行们切磋怎样面对新教材并提出改变课堂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9,(7)
新课标指出:"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在落实这一新课程理念的同时,应避免盲目追求"不同点",为"多样化"而"多样化"和鼓励"个性化"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解决就用什么方法解决的倾向。要正确理解"多样化",要有存异求同、散中有取的过程,从而达到帮助学生发展思维并主动优化各自解决问题策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5,(38)
英语新课标提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应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自牛津英语教材在我校使用以来,由于中小学英语教育教学在这套教材上存在着各自为阵、相互脱节的现象,加之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个体存在差异等因素,使得学生水平层次不齐。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20,(6)
信息时代,网络信息、人工智能已普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计算机技术的掌握和运用成为新时代人才需要具备的一项技能。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课程。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措施,上好信息技术课,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基。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9,(12)
<正>由广东教育学会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委员会主办,韶关学院教育学院承办的广东省教育学会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年会于2019年9月21日至22日在广东省韶关市召开。本次会议主题是"学科核心素养及未来课程发展",具体议题包括:"基础教育各学段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与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未来课程与教学发展的新样态"。来自广东省各地市的高校、中小学、教育研究院所的近200名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对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带来什么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31)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战略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家也越来越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全面落实信息技术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发现和培养信息技术特长生。特长生是指在某些方面(如音乐、体育、绘画等)有优于普通人的技能的学生。基于此,本文就如何发现和培养高中信息技术特长生进行研究,希望此研究能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9,(11)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新课标改革从发展观、知识观、课程观三个维度切入。新的课程观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不断落实,教师的教学理念也不断发展、深化,更加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在以人为本的大环境下,学生的人文素养被重点关注,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素养培养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关注重点。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养也显得尤为重要。围绕初中语文教学展开分析,通过语文教学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并分析总结初中语文人文素养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4,(1)
命制历史试题应符合新课标理念,着眼历史思维能力,以"历史"的眼光,考查历史基本要素,关注原因结果等概念,多角度命制试题,考查学生时序思维,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5,(8)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用",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所学的知识为自己服务。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6,(38)
<正>随着教学改革进程的深入发展,当前大量教学工作者均开始针对学习者个体差异以及自我效能感的相关问题引起关注,差异教学作为一种以关注学生个性差异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在当前的教育研究背景中得到了深入的发展与应用。本文即结合初中英语教学工作实践,针对差异教学应用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望引起关注。1.初中英语教学特点英语新课标中提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6,(1)
小学语文是整个小学教学课程中的重要学科之一,一直以来,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特别是从我国实施新课标教育改革以来,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更是受到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小学语文作文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小学生的语文写作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本文提出了如何将人文教育更好地渗透到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当中,以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