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镍和钴为同一族的金属元素 ,具有非常相似的化学性质 ,在镍盐或金属镍中经常含有或多或少的金属钴。尽管镍和钴的化学性质很相似 ,但在电沉积镍和钴时 ,钴的沉积速度比镍的沉积速度要快得多 ,这种现象称为“不规则的共沉积”。因此 ,为了沉积低钴含量的 Ni- Co合金镀层 ,电解液中钴盐的浓度应该比较低一些。Ni- Co合金镀层比镍镀层的硬度高 ,有优良的磁性能 ,耐磨性及耐蚀性好 ,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但是镀层的内应力较大 ,而且金属钴的价格昂贵 ,因而在实际应用中 ,合金组成的选择要兼顾镀层性能及经济因素。电沉积 Ni- Co合金镀层的电…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在泡沫镍基体上电沉积锡-钴合金镀层的工艺方法,分析了电沉积工艺参数对锡-钴合金镀层性能的影响,并对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表明:采用该优化工艺所制得的锡-钴合金能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容量、稳定性和循环性能.  相似文献   

3.
镍基纳米复合镀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镍基纳米复合镀层的研究现状。阐述了复合镀层的沉积机理、纳米微粒在复合镀层中的作用机理、纳米微粒在镍基镀液中的分散以及镍基纳米复合镀层的种类和性能。指出了纳米复合镀技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化学镀钴-镍-磷合金镀层沉积速度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化学镀钴-镍-磷合金镀层具有良好的磁学性能,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由于沉积速度往往对镀层性能产生很大影响,在此重点了影响化学镀钴-镍-磷合金镀层沉积速度的各因素。结果表明,提高镀液中金属离子总浓度及镍盐所占的比例,在PH为8 ̄10范围内加入适量的稳定剂及采用活性强的基材有利于化学镀钴-镍-磷合金镀层沉积速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在氨基磺酸盐镀液体系中,采用电沉积法制备了纳米晶镍镀层和四种纳米晶Ni-Co合金镀层,采用FESEM、EDS和XRD表征了镀层的表面形貌、成分和晶体结构。结果表明,镍镀层和四种Ni-Co镀层的晶体结构都是简单面心立方结构;与镍镀层相比,Ni-Co合金镀层的平均晶粒尺寸减小,且当镀层钴含量为41.3%时,Ni-Co合金的平均晶粒尺寸最小为14.6 nm。在一定范围内,钴含量的增加有利于改善Ni-Co合金镀层的表面质量以及实现晶粒细化。  相似文献   

6.
《电镀与精饰》2008,30(2):33-33
本发明涉及一种金属基纳米复合镀层制备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将制备好的纳米碳管-纳米碳化钨复合粉体利用等离子体或化学方法改性,分散于含镍离子、铜离子或钴离子的电镀液中,在电场的驱动作用下,纳米碳管-纳米碳化钨与镍、铜离子或钴离子同时移动,在金属材料表面沉积而形成金属基纳米碳管-纳米碳化钨复合镀层。本发明制备的镀层具有高强度、高硬度、耐磨、润滑性能好、制作方便等优点,广泛用于研磨、润滑、摩擦、耐蚀保护镀层等领域。公开号:CN17729702006-05-17金属基纳米复合镀层的制备方法  相似文献   

7.
镍基纳米复合镀层中由于复合纳米颗粒的特性而被广泛应用。就国内外镍基纳米复合镀层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对镍基纳米复合镀层的沉积机理、镀层结构特点、影响纳米颗粒与镍金属电沉积的主要工艺因素、镀层性能及应用进行了阐述。当前具有更优良硬度、耐磨性、耐腐蚀性、减摩性、催化功能和抗高温氧化性的镍基纳米复合镀层是行业的研究热点。对镍基纳米复合镀层的研究还属于初步阶段,理论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8.
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阴离子、阳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Ni-P)-纳米(Si C)P化学复合镀层性能的影响,确定了适宜活性剂的种类,同时制备了相应化学复合镀层。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Ni-P)-纳米(Si C)P镀层的形貌,采用能谱仪测试了镀层的成分。结果表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有利于纳米粒子与镍-磷合金共沉积,所得镀层均匀、致密、硬度高。  相似文献   

9.
高频脉冲电沉积镍-钴合金镀层的耐蚀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电化学的方法研究了高频脉冲电镀镍钴复合镀层在NaOH溶液中的耐蚀性,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碱蚀前后镍-钴合金镀层的表面形貌,并测定了镀层在NaOH溶液中的极化曲线.结果表明:随着频率的增加,沉积速率提高,沉积层表面更加致密、均匀,在10%NaOH溶液中镍-钴合金镀层的腐蚀质量损失明显减小,腐蚀速率变慢;高频和直流电镀镍-钴合金镀层的极化曲线形状相似,高频脉冲电镀相比于直流电镀,更能提高镀层的耐腐蚀性.高频率对沉积层的细化可能有重要影响,并使镀层的耐蚀性提高.  相似文献   

10.
利用电沉积方法,在铜基表面制备了镍-纳米石墨复合镀层。讨论了镀液中纳米石墨的质量浓度对复合镀层性能的影响规律,同时分析了超声波的施加对提高复合镀层质量的作用。结果表明:当镀液中纳米石墨的质量浓度为3g/L时,所得镍-纳米石墨复合镀层的表面粗糙度为0.972 2μm,摩擦因数为0.255 8,呈现出良好的减摩性能。  相似文献   

11.
表面改性技术在连铸结晶器上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表面处理是提高结晶器耐磨性和高温耐腐蚀性的有效手段,通过对镀层的改进可以达到提高连铸坯质量、延长结晶器寿命、提高铸坯的表面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综述了国内外最新的涂、镀层在结晶器上的应用情况及其特点。主要有热喷涂Ni-Cr镀层、超厚Ni-Fe镀层、Ni-Co合金、Ni-Fe-W-Co镀层、Ni-P复合镀层、陶瓷涂层、Hipercoat和Hiper H3镀层、纳米复合镀层等。同时指出采用稀土和纳米复合镀层等一些新型复合镀层是今后结晶器镀层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镍基复合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如镍钴复合氢氧化物,由于其比电容大、循环性能好等优点受到了电化学界的广泛关注。相比于纯Ni(OH)2,镍钴复合氢氧化物材料由于过渡金属元素之间的协同作用,其电化学性能一般会更佳。但是镍钴复合氢氧化物材料的性能与其颗粒内部的组分分布均匀性有很大关联,而组分分布又依赖于沉淀反应时反应器内的微观混合均匀程度。将微观混合性能优良的微撞击流反应器(MISR)应用于镍钴复合氢氧化物材料的共沉淀制备,结果表明MISR能够显著改善镍钴复合氢氧化物材料的颗粒粒径、尺寸分布、团聚程度以及电化学性能:三电极体系测试下,所制备材料的初始比电容为1548.0 F/g,1000圈充放电循环后电容保持率为106.0%;二电极体系测试下,器件的初始比电容为30.6 F/g,1000圈循环后电容保持率为75.6%。  相似文献   

13.
镍基复合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如镍钴复合氢氧化物,由于其比电容大、循环性能好等优点受到了电化学界的广泛关注。相比于纯Ni(OH)2,镍钴复合氢氧化物材料由于过渡金属元素之间的协同作用,其电化学性能一般会更佳。但是镍钴复合氢氧化物材料的性能与其颗粒内部的组分分布均匀性有很大关联,而组分分布又依赖于沉淀反应时反应器内的微观混合均匀程度。将微观混合性能优良的微撞击流反应器(MISR)应用于镍钴复合氢氧化物材料的共沉淀制备,结果表明MISR能够显著改善镍钴复合氢氧化物材料的颗粒粒径、尺寸分布、团聚程度以及电化学性能:三电极体系测试下,所制备材料的初始比电容为1548.0 F/g,1000圈充放电循环后电容保持率为106.0%;二电极体系测试下,器件的初始比电容为30.6 F/g,1000圈循环后电容保持率为75.6%。  相似文献   

14.
采用脉冲电沉积方法在304不锈钢基体上制备出Ni-WC纳米复合镀层。研究了WC的质量浓度对Ni-WC纳米复合镀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WC的质量浓度的增加,Ni-WC纳米复合镀层的耐蚀性先增强后减弱,硬度先增大后减小;当WC的质量浓度为30g/L时,Ni-WC纳米复合镀层的耐蚀性最好,硬度最大。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电流密度对黑Cr-C纳米复合镀层组织及性能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复合镀层的表面形貌,并测定了镀层的显微硬度.结果表明,黑Cr-C纳米复合镀层显微硬度最高达10.5 GPa,镀层中微粒的体积分数最高达8.12%,电沉积复合电镀最佳电流密度为100 A/dm2.  相似文献   

16.
镍基合金镀层及其复合镀层磨蚀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镍基合金镀层、镍基合金复合镀层及对比镀层的磨蚀特性.结果表明非晶态镍基合金及其复合镀层具有最佳抗磨蚀性能.  相似文献   

17.
镁合金以其高比强度、比模量和优异的力学性能,已在众多领域受到广泛关注。但是,化学活性高、耐蚀性能差的缺陷制约了其应用范围。寻找一种合适的表面处理方法已成为必然。本文概述了国内外关于镁合金表面防护涂层的研究现状,主要有化学转化膜、阳极氧化膜、金属涂(镀)层、激光表面合金改性层、气相沉积层和溶胶-凝胶涂层等。展望了镁合金表面防护涂层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红外热反射涂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综述了红外热反射涂料的研究进展,分别介绍了喷涂红外热反射涂层及溶胶凝胶红外热反射涂层的特点及应用。重点阐述了纳米TiO2–SiO2复合红外热反射涂层对纤维隔热材料的改进。  相似文献   

19.
A nano-composite was formed by incorporating nano-ZnO in a specially developed alkyd-based waterborne coating to different loading levels. The nano-ZnO based composite coatings were applied on mild steel substrate by dipping. The coated panels were subjected to various test environments like salt-spray, humidity, UV and mechanical tests like scratch and abrasion. The improvement in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composite coatings were evaluated using various analytical techniques. FTIR technique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nano-ZnO particles and the polymer functionalities.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 was done to study the curing behavior of nano-composite coatings. SEM and AFM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dispersion of nano-ZnO particles and the changes in the surface behavior of the coatings before and after exposure to the test environment. The result showed that, with increase in the concentration of nano-ZnO there was an improvement in the corrosion resistance, UV resistanc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coatings indicating the positive effect of addition of nano-ZnO particles in the coating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