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社区治理为导向,通过义乌宾王社区义驾山广场的营造实践,以建设社区共同体、推动公众参与以及激发社区活力为目标,从社区公共空间的可达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等方面,探索城镇老旧小区公共空间营建的路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2.
基于作者团队在上海社区花园参与式微更新、微治理的研究、设计和实践,对社区花园的发展脉络、实施机制、参与路径、发展模式和价值判断进行了梳理,并进行了自我反思,旨在为风景园林等相关专业学科介入城市空间更新和社区营造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策略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4.
在创新“治理”取代固化“管理”的时代背景下,系统梳理了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概念及认知转型历程,探讨了传统的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管理与更新中,空间供给总量的失衡与不足、空间核心功能的偏差与缺位、空间文化情感的淡漠与退场等现实困境。基于此,在创新社会治理的语境下提出城市社区公共空间更新规制,以武汉市歌笛湖社区、水岸星城社区和洞庭社区的公共空间为例提出治理主体、治理方式和治理弹性等视角下公共空间治理要点,以支撑社区公共空间的有机更新以及多层次公共空间的统筹协调,形成“自生自发秩序”的和谐发展局面。  相似文献   

5.
基于社区营造的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侯晓蕾 《风景园林》2019,26(6):8-12
随着城市建设进入由增量转向存量的阶段,渐进式的微更新成为城市更新和改造的主要模式。以公众参与为基础、微小社区空间和公共空间设施为改造对象的局部更新方式,成为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建成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新方式。主要以北京、上海为例,对城市微更新的发展背景加以分析,对微更新背景下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多重含义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总提出基于社区营造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微更新途径,分别是边缘空间的整合和触媒方式的选择、场地历史文脉原真性的挖掘和社区居民社会生活方式的保护、多方协作的开放沟通平台和责任规划师制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6.
梳理成都市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宏观导向及历史与地方传统,探讨其在社区更新中的公共空间营造之道,并选取历史文化街区、老旧居住街区、滨水活力街区等3种特色街区类型,揭示了在不同的营造与治理的机制下,通过社区公共空间营造重塑街头文化传统、形成地方场所精神和街道公共空间魅力,以及提升公共空间的实用性、规范性、艺术性与开放性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7.
刘悦来  谢宛芸 《园林》2022,(8):4-11
随着社会治理的重心逐渐向基层下移,强调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设,如何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成为社区治理的关键。社区花园参与式治理强调多元共建的实现机制及基层治理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路径,其中多元共建共治强调在营造中充分结合公众参与,形成可协调多方需求、可持续、居民满意度高的社区花园营造,从而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居民在地认同感、归属感、幸福感,成为共同体意识产生的情感基石。基于以上思考,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明街道参与式社区治理实践为例,从分析公众参与治理下的发展历程,再到剖析总结社区花园参与式治理实践特征,探讨社区花园参与式治理的方法、策略和机制,对于推进参与式社区规划建设、探索基层治理共同体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社区公共空间是居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场所,社区层面的微更新项目往往涉及小规模的零散空间,通常采用小规模拆迁和局部建设的模式来创造大规模效应。本文通过对微更新实践案例分析,讨论了在社区微更新视角下,如何进行社区公共空间的重构,总结更新经验,并提出重构参与模式、重构多元功能、重构空间设计、重构记忆文脉、重构社群关系5项重构策略,希望为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实践提供一定的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侯晓蕾 《风景园林》2021,28(9):14-18
城市小微公共空间微更新关注人的日常交往和基本需求,强调"人民参与"的治理模式.随着中国城市建设由增量阶段转变为存量阶段,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逐步聚焦在空间重构、公众参与和社区激活方面,空间关怀落实到社区需求、社会关系等社会治理层面.针对城市公共空间更新过程中的综合问题,以人民需求和现实问题为导向,以公共空间设计为切入点,...  相似文献   

10.
李金煜 《建筑创作》2022,(1):155-161
随着我国城市用地逐渐趋于饱和,城市建设过程进入存量更新的阶段。以公众参与为基础的自下而上的社区营造理念逐渐得到人们重视。社区公园作为承担居民日常活动的微型公共空间,是城市微更新的重要途径。文章以泰安市社区公园为研究对象,对社区公园内的游人行为活动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1.
侯晓蕾  郭巍 《风景园林》2018,25(4):41-47
在北京逐渐从大规模的快速城市建设转向小规模渐进式的城市更新的背景下,文章以团队近几年的研究和实践为基础,首先探讨了公共空间的日常性,认为它是由居民的主动行为和非正规活动而创造,并成为城市活力的源泉。接着,文章指出社区营造是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的主要方式,而基于社区营造的设计介入则成为了设计师、城市管理者和居民沟通的平台,并提出了基于社区文化的引导参与、平衡利益和诉求的协作改造和共同参与下的功能嫁接设计介入途径,然后讨论了设计介入的过程性特征和相关平台的构建设想,从而可能对类似的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略论基于国家—社会关系的中国社区规划师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政治经济体制转型的背景出发,以"国家—社会"关系的分析框架为依据,引入中国台湾地区社区规划师的发展经验,分析了社区规划师在我国国情下的主要作用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Attempts to explain recent changes in the nature and governance of public spaces, however defined, have become prominent in cultural geography, social sciences and urban design. This article aims to contribute to that discussion by examining ongoing changes in the management of public spaces across England and analysing how local authorities are responding to English government policies and initiatives that explicitly link the quality of public spaces, especially ordinary streets and squares, to a broader urban policy agenda. Looking at the way centrally defined policy initiatives are taking root at local level, and on the basis of an extensive survey of current and emerging public space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England, the article makes the case for an understanding of changes in the nature of public space and its governance that is better anchored in the institutional context in which those changes take place. It also suggests that a policy focus on the quality of ordinary public spaces, with its implicit assumptions on how their users perceive quality and react to it, is creating a new field of policy with its own stakeholders, power relations, and governance mechanisms.  相似文献   

14.
[目的]伴随着快速城镇化的冲击和乡村经济、社会以及生活方式的重构剧变,传统的自上而下、以政府或设计师为主导的项目运行模式难以应对乡村公共空间多要素交叉关联与可持续更新发展的现实挑战。[方法]从乡村公共空间的本质和演化分析出发,以在马岔村及其村民活动中心项目开展的12年工作为例,对项目调研筹备、设计施工以及运营扶助全过程的经验与成效,以及多学科交叉和多元主体参与的组织模式进行了梳理和阶段总结。[结果]1)作为所有村民可共享共荣的物质载体,乡村公共空间的更新建设是重新激发和培养乡村社会自组织能力和动力的重要抓手与“催化剂”;2)建设的工作重心不能局限于物质空间的设计与施工,还应贯穿从研究筹备到运营使用的全过程,其中在专业力量支持下进行社区动员、适度引导和跟踪扶助尤为关键;3)如何突破专业和学科壁垒,在乡村建设过程中真正形成互补、互信、互助与互相成就的可持续协同机制和工作模式,依然是当前亟待多元探索的问题和应对的核心挑战。[结论]对马岔村12年建设历程的总结,为乡村公共空间更新建设提出了可供借鉴的经验与案例。同时针对中国乡村量大面广,其发展现状的多元差异性以及乡村公共空间多要素交叉作用的复杂性等问题,提出如何开展以点带面且因地、因人、因时而异的多元探索路径,建构乡村公共空间更新以及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论体系,仍是多学科深度融合协作的长期课题。  相似文献   

15.
何正强 《南方建筑》2014,(4):102-108
公共空间并非存在就是合理的,在空间的社会性作用下,不恰当的空间形式会对社区产生诸多不良影响,与此同时,某些能产生较大社会效益的公共空间却由于不符合眼前利益而常常被忽视。因此,相对于具体的设计方法,如何判断社区公共空间有效更为关键。文章尝试以社会网络作为理论视角,建构新的公共空间有效性评价框架对某建筑创作研究中心的公共空间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哪种类型的公共空间对于该社区的社会网络建构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城市原工业用地或社区由于功能调整或设施更新,面临着社区更新改造的问题,研究发达国家绿色生态社区的改造经验可为类似的大规模改造提供借鉴。文章以荷兰的GWL-Terrein社区为案例进行研究,就其改造背景、实施历程、改造效果进行了分析,认为可持续发展理念、成熟的公共交通与绿色交通与公众参与是该社区改造成功的主要原因,也是我国在社区更新和改造中应该借鉴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李雅琪  李瑞  汪原 《风景园林》2018,25(4):48-52
反思武汉原俄租界规划发展中所产生的问题,提出从日常生活视角出发,采用动线观察、PSPL等调研方法,对武汉原俄租界公共空间进行重新解读与分析。总结出弹性设置、微增设计、低技更新3种公共空间微更新策略的同时,认为通过公共空间选点更新的不断累积会完成对公共空间系统的更新,并选取一个公共空间节点进行了具体操作。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城市人口的老龄化趋势将对城市人居环境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城市老旧社区由于其自身"双重老化"的客观现实,成为内涵式发展背景下探索适老化更新的"试验田".面对当下我国城市既有老旧社区改造中供需错位、实施无力、治理失效等困境,论文提出应构建全要素、系统化的社区支持体系,统筹考虑政策制度、物质空间、社会人...  相似文献   

19.
公共空间是社会关系的载体,能通过限制公共活动的形式来影响社区居民的社会关系发展,与此同时,社会关系又会反过来限定公共活动的规则和意义,从而决定了公共空间的性质和形态特征。本文通过论述两者的互动关系,探讨在社区改造背景下能与我国社会关系特点相适应的公共空间营造策略,并尝试在莞城两隅社区的改造项目中对它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