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颗粒物是影响室内空气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粒径在2.5μm以下的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危害更大,对于研究人们长期所在的办公室内PM2.5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尤为必要。选取某一办公室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测点对室内不同区域进行PM2.5检测,分析得到室内PM2.5来源及变化规律。并在不同室外空气质量状况下,进行开窗等活动,对室内PM2.5进行检测,得到室内PM2.5浓度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
通过建立机械新风系统室内PM2.5质量平衡方程,对新风量的设计以及室内PM2.5浓度的控制方法进行探讨。通过某住宅为设计案例,基于室外大气PM2.5浓度在不保证率情况下,分析不同级别过滤器所对应的室内PM2.5浓度值。计算结果表明,基于城市空气质量实时发布平台,统计武汉市2016年全年室外大气PM2.5浓度,在不保证5天、10天以及20天时,其对应的浓度值分别为172μg/m~3、139μg/m~3及118μg/m~3。当室外采用不保证天数为20天,过滤器效率由η_m=40%增加至η_m=80%时,室内PM2.5浓度从90μg/m~3降低至63μg/m~3,减少30%,可见,增加新风过滤器能明显降低室内PM2.5浓度。  相似文献   

3.
针对建筑室内吸烟引发的PM2.5污染问题,结合室内颗粒物动力学模型研究在室内人员密度动态变化且吸烟率处于不同水平条件下,调控室内人体微环境PM2.5污染的需求送风特征。发现在不同的室内吸烟率和建筑层高条件下,置换通风需求送风量的峰值要低于混合通风需求送风量的峰值。同时,建筑层高增加会促进调控人体微环境PM2.5污染的需求送风量的下降。  相似文献   

4.
通过建立室内颗粒物集总参数模型,对自然通风房间室内的颗粒物污染特征及室内外颗粒浓度比值进行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室内PM10、PM2.5、PM1.0分别有46.7%~54.4%、48.7%~57.3%、22.9%~28.9%来自室内污染,室内外颗粒物的相关性随粒子尺度的增大而增强;测试房间PM1.0的I/O比在0.97~1.31内变化,PM2.5、PM10的I/O分别介于0.90~1.23、0.95~1.08之间,随着粒径的增大I/O比降低,其均值分别为1.09、1.06、1.00。  相似文献   

5.
在供暖季节测试了西安某高校在不同的室外空气质量情况下上课和自习教室内的温度、相对湿度和PM10、PM2.5、CO_2等指标的含量。分析结果表明,室外空气质量对室内的热环境影响不大,但对室内PM10、PM2.5和CO_2浓度影响非常大。建议在雾霾天气上课时可适当在课间开门进行通风来减少室内CO_2浓度并且有条件的话可在教室安装空气净化器。  相似文献   

6.
目前大气颗粒物已经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尤其以PM2.5对于大气环境的影响和人体健康的危害最大。本文以AT89C51单片机为核心,充分调研市场上主要的空气净化技术,采用HEPA网过滤PM2.5颗粒,在检测环境的pm2.5的基础上,可去除空气中的颗粒物,包括过敏原、室内的PM2.5等空气污染问题,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7.
我国一些城市相继发生雾霾天气,这意味着城市的室外颗粒物污染在不断加重,而室外的颗粒物又会通过中央空调的新风系统进入到室内,所以,现今的室外状况又对中央空调的过滤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国对室内PM2.5浓度限值的标准存在空白。同时,现有大多数级别的空气过滤器均是按计数效率进行的标定,这与我国颁布的室内、外空气质量标准对PM10、PM2.5给出的计重浓度相矛盾,因此,缺乏根据空气质量标准对空气过滤器进行选型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李晨  易瑔  杨建昌  李鉴 《激光与红外》2018,48(8):973-977
在实验室内利用大气模拟池模拟了大气湍流作用,大气湍流的强度可以通过控制模拟池上下板面之间的温度差来调节。同时,在模拟池内模拟了PM2.5环境,利用颗粒传感器测量PM2.5的浓度值。由于大气能见度主要受PM2.5的影响,我们获取了北京某地区一段时间内的空气质量数据,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数值拟合,并得到了两者之间的回归模型。将该回归模型应用到大气模拟池,计算模拟大气的能见度,并与气象局公布的北京市丰台地区的空气质量进行比对,检验模拟池对PM2.5环境模拟的准确性。该模拟池在湍流模拟的基础上,又对PM2.5环境进行了模拟,该方法可行、理论依据充分,为日后研究激光大气传输提供了可靠的室内实验平台。  相似文献   

9.
由于大气中PM2.5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严重,PM2.5浓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对公共交通工具,如公交车内空气的PM2.5浓度的实测研究很少。公共交通工具人员流动较大且室内空气与室外相通,室外大气中PM2.5浓度势必会对公共交通工具内的室内环境有较大的影响,但公共交通工具空气中PM2.5与室外大气中PM2.5的关系并不明确。针对这些问题,以公交车为研究对象对公共交通工具内环境的PM2.5进行现场实测,分析室外大气中PM2.5浓度与公共交通工具内PM2.5的关系,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PM2.5对环境和健康的危害越来越明显,受到世界各地的广泛关注。概述了PM2.5的危害,简单介绍了PM2.5采样方法,监测技术以及PM2.5化学组成分析方法和PM2.5源解析技术。还对PM2.5今后研究热点及新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采用模拟和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室内二氧化碳、PM2.5浓度的变化规律,提出了雾霾天气下中小学教室内空气质量的改善措施,为中小学教室内新风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利用Airpak软件依据调研教室建立教室模型,运用Gambit软件对模型进行网格划分,选择k-ε两方程模型为湍流模型,模拟教室在多种工况条件下,室内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及PM2.5浓度分布规律,在模拟的7种风口位置中,给出了最佳的气流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气象因素对成都市大气细颗粒物 (PM2.5)、可吸入颗粒物 (PM10) 的影响, 收集了2015―2018 年成都市 PM2.5、PM10的月平均浓度, 采用Pearson 相关分析法, 分析了成都市PM2.5、PM10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 (1) 2015 ―2018 年, 成都市PM2.5、PM10年平均浓度虽然年际间差别较小, 但整体呈现逐年缓慢下降趋势, 2015 年以来成都市的 一系列大气污染控制措施是PM2.5、PM10逐年缓慢下降的原因; 2015―2018 年成都市PM2.5、PM10浓度季节变化特征整体 表现为冬季 > 春季 > 秋季> 夏季。(2) 不同气象因素对成都市PM2.5、PM10月平均浓度的影响程度不同, 降水量与气温 是影响成都市PM2.5、PM10月平均浓度的主要因素, 两者与PM2.5、PM10呈较高的负线性相关, 其中PM2.5、PM10与降水量 的相关系数均为 −0.612, 与月平均气温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822、−0.776, 降水会通过捕获大气中的颗粒物来去除 PM2.5、PM10, 而温度的升高会加强PM2.5、PM10等污染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对流运动, 从而对成都市污染物浓度的降低起 到重要作用; 日照时数、月平均风速、相对湿度等与PM2.5、PM10月平均浓度整体也呈现负相关, 但与降水量和气温相 比, 日照时数、月平均风速与PM2.5、PM10月平均浓度的相关性较低, 而相对湿度与PM2.5、PM10月平均浓度的相关性则 更加微弱, 表明相对湿度的变化对成都市PM2.5、PM10的积累和扩散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3.
PM2.5污染已成突出的环境问题,对居民健康、交通安全及经济发展都存在较大危害。本文针对这一科学传播新热点,对PM2.5污染发生区PM2.5科普现状及需求进行典型研究,以了解我国公民PM2.5科普需求,基于受众视角寻求有效的科学传播路径及方式,为PM2.5科普工作改进提供依据。本研究选定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典型城市进行PM2.5科普现状及需求问卷调查,通过分析得到我国东中西部典型城市公民PM2.5科普现状及科普需求要点,并为PM2.5科普工作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室内空气质量,尤其是人员密集的中小学教室内,通常因为通风换气布局不合理和缺乏有效的空气净化控制措施,导致中小学生受到PM2.5、病毒微生物及CO2的危害.通过建立一间教室模型,构建5种室内新风系统的气流组织布局形式,利用CFD模拟技术,分析不同气流组织形式下PM2.5和CO2的浓度分布情况.模拟显示,在中小学生经常性的...  相似文献   

15.
室内是人员活动的重要区域,但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吸烟现象,香烟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小尺寸颗粒物,容易随着呼吸进入人体气管以及肺部,引发一系列呼吸系统疾病,危害身体健康.通过实验测试的方式检测一根香烟燃烧引起的室内可吸入颗粒物PM2.5和PM10的浓度变化,还测试了空气净化器对弥漫香烟烟雾的室内空气的净化作用.测试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13年2月8~19日合肥地区获取的大气颗粒物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依据烟花爆竹燃放、降水过程、相对湿度和风速特点,分析了PM2.5质量浓度在不同气象条件下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合肥春节期间PM2.5质量浓度平均值为58.3μg/m~3,仅出现两个PM2.5质量浓度污染日;城市居民集中燃放烟花爆竹引起PM2.5质量浓度急剧增大,但主要排放PM1;降水过程对PM2.5质量浓度具有湿沉降作用,过程降水量越大,PM2.5质量浓度湿沉降量越大;PM1、PM1~2.5和PM2.5~10与相对湿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5、0.26和-0.07,粒径尺度越小的颗粒物吸湿增长特性越显著;PM2.5质量浓度演变与风速呈负相关,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33,风速越大,越利于颗粒物扩散。  相似文献   

17.
颗粒物是港口地区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利用多重分形理论分析港口地区PM2.5和PM10浓度的多重分形特征。首先,运用多重分形消除趋势波动分析方法(Multifractal detrended fluctuation analysis, MF-DFA)分析PM2.5和PM10自身的多重分形特征,结果显示PM2.5和PM10浓度的演化过程表现出非线性、复杂性的多重分形特征,且PM10浓度的多重分形特征较PM2.5强。其次,利用多重分形消除趋势交叉波动分析方法 (Multifractal detrended cross-correlation analysis, MF-DCCA)研究港口地区PM2.5和PM10的交叉相关性,结果表明两者之间不仅存在具有长期记忆性的多重分形特征,而且其互相关性多重分形特征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港口地区PM2.5和PM10的多重分形特征在春季最强,夏季次之, 秋季最弱。这些结论对港口地区PM2.5和PM10的联合控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13年2月8~19日合肥地区获取的大气颗粒物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依据烟花爆竹燃放、降水过程、相对湿度 和风速特点,分析了PM2.5质量浓度在不同气象条件下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合肥春节期间PM2.5质量浓度平 均值为58.3 μg/m3,仅出现两个PM2.5质量浓度污染日;城市居民集中燃放烟花爆竹引起PM2.5质量浓度 急剧增大,但主要排放PM1;降水过程对PM2.5质量浓度具有湿沉降作用,过程降水量越大, PM2.5质量浓 度湿沉降量越大; PM1、PM1~2.5 和PM2.5~10与相对湿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5、0.26和-0.07,粒径 尺度越小的颗粒物吸湿增长特性越显著; PM2.5质量浓度演变与风速呈负相关,两者的相关 系数为-0.33,风速越大,越利于颗粒物扩散。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浙江某地近年1月至9月逐日平均PM2.5浓度与降雨量、温度、湿度和风速等气象参数的关系,得出PM2.5浓度大小与风速的变化密切相关,降雨能降低空气中的PM2.5浓度,在隔离降雨因素的前提下,无论是相对湿度还是绝对湿度与PM2.5浓度都不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日平均温度与PM2.5浓度呈现负相关。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城市公路隧道中PM2.5的组成以及其对人体有哪些危害;并且结合西安两条不同通风方式的隧道的实测数据,分析了公路隧道中PM2.5浓度分布的规律以及隧道中PM2.5浓度与隧道中车流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