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景德镇瓷器和宜兴陶器虽质地不相同,但在许多方面仍有着共同特征,本文从发展状况、文人气息、交流借鉴等几个方面综合了明清景德镇瓷器和宜兴紫砂陶器的共同特征,指出其在明清时期共同繁荣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蒋敖生 《江苏陶瓷》1997,30(4):39-40
1前言紫砂是用质地细腻、含铁量较高(一般大于8%)的特种粘土制成的,呈色以赤褐为主,质地较坚硬的无釉制品。宜兴紫砂陶始于北宋,盛于明清、辉煌于当今。闻名中外。宜兴紫砂陶品种繁多,主要有壶、杯、瓶。盆、碟、瓜果玩物小品及各种人、兽、物雕塑工艺品。尤其是宜兴紫砂壶,造型形象逼真,纯朴雅致,融诗书画印诸艺术于一体,精妙绝伦,具有独特的中华民族风格,代表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堪称为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深受海内外紫砂陶爱好者和收藏者的青睐。2宜兴紫砂泥的特点宜兴地区的甲泥矿床规模大、矿层厚、质量好,…  相似文献   

3.
我(蒋敖生)与工艺美术大师李昌鸿、高级工艺师程辉一起,在轻工部陶研所及江苏省陶研所的关心和支持下,参加了制定紫砂的国家标准GB10816—89,我们对紫砂的概念也进行了多次商议,最后是这样定的:紫砂(ZISHAWARE)是用质地细腻、含铁量较高(一般大于8%)的特种粘土制成的,呈色以赤褐为主,质地较坚硬的无釉制品。  相似文献   

4.
范盘初 《江苏陶瓷》2007,40(F06):6-6,8
宜兴,古称“阳羡”,有“陶都”之美誉。紫砂陶源于北宋,盛于明清。古诗赞日:“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文人墨客如此推崇备至,紫砂陶的特殊地位足见一斑。  相似文献   

5.
范黎风 《山东陶瓷》2010,33(2):47-48
宜兴陶都以生产紫砂艺术品为特色,引来八方友人鉴赏美不胜收的紫砂艺术品,让世人感叹,并迎来了陶都人辉煌的艺术成就新高峰。  相似文献   

6.
前言中国江苏宜兴紫砂器是闻名世界的一种特殊陶器。它的原料是一种深理山腹中的甲泥。它不仅具有多种天然的色彩,而且可塑性极佳,仿制各种器物,形象逼真,十分可爱。加之工匠、文人和艺术家可以在器上施展造型、雕刻、绘画等技术,更使它变成一种艺术珍品。把它制成茶具,用来饮茶,不但没有一般陶器的土气味,而且可以保持茶叶原有的清香,避免各种金属条具的异味。它又具有比瓷壶保温和不烫手的优点。正因为它有以上许多优点,所以自产生以后,很快就被人们发现,获得了人们的喜爱,特别是经过艺术加工,使它无生的丽质更加完美,成为…  相似文献   

7.
赵良 《佛山陶瓷》2009,19(11):38-40
以实用为主要功能的紫砂陶器一经出现,即受到人们的喜爱,材质良好的透气性与造型高度的审美性构成了紫砂的艺术特色。紫砂陶器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各时期都涌现出了一批制陶名家,他们创作了众多经典紫砂作品,这些作品无论在造型设计还是工艺制作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本文试对这些造型设计规律进行分析,来揭示紫砂陶器创作设计的方法和形成紫砂文化内涵的因素,以给当今陶艺创作一些有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简述宜兴紫砂泥地质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前言宜兴紫砂由于其得天独厚的泥质和它具有其它瓷器无法比拟的优点而驰名中外,因此人们对紫砂陶的原料—紫砂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引起了广大地质工作者的重视。本文着重指出了泥盆系五通组地层中紫砂泥的赋存部位、砂层结构、岩性、矿物组成和化学成份以及在走向倾向上的变化特征等。目的是进一步  相似文献   

9.
邵俊 《江苏陶瓷》2010,43(6):19-20
宜兴紫砂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靠的是历代的名工巧匠,他们辛勤耕耘于紫砂艺苑之中。自明代正德年间以来,宜兴紫砂的名工巧匠如群星璀璨,在这众多的名工巧匠中,邵氏一族为制壶望族,自明至清、至当代,名家辈出,代不乏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紫砂壶生产开始过程中的销售,逐步论述到对国外的紫砂贸易情况,文中采用的一些资料,是比较少见的第一手资料,鲜为人见。本文因资料问题,仅仅论述解放前的贸易情况,对目前及以后的对外贸易,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于剑 《江苏陶瓷》2006,39(1):19-21
景德镇瓷质茶具与宜兴紫砂茶具一直是我国优质茶具的代表,皆很好的满足了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二者在原料、工艺、艺术风格、审美特征上有很大区别,本文试以现代陶艺茶壶为代表,将两者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12.
景德镇瓷业历史图像以史籍插图、图谱和陶瓷装饰图形式为主,其中明清史籍中的景德镇瓷业图像最具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景德镇青花瓷器的外销,元代已经开始,而大量销往国外,则是明、清时期。瓷器贸易"行于九域,施及外洋"是景德镇瓷器占有国内外市场的真实写照。然而在明末清初景德镇外销逐渐衰败的时候,福建德化地区却大量出现了外销青花瓷,在时间上与景德镇形成了互补,为中国瓷器外销的连续性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将从青花瓷外销简史、材质特征、烧造工艺特征等角度出发综合对景德镇与德化两地的外销青花瓷进行对比分析,以进一步探索其相互影响及其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李晓  张天羽 《陶瓷研究》2007,22(3):76-78
徽州商人,简称徽商,是指旧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团。旧徽州府包括安徽省属的歙、休宁、祁门、黟、绩溪五县和江阳省属的婺源县。《徽州简志》记载徽商起源于东晋,  相似文献   

15.
景德镇自古以来就以制瓷精美、工艺精湛而闻名海内外。明代时朝廷在景德镇设立御器厂,使其成为全国唯一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的窑厂。从此景德镇在全国制瓷业便一枝独秀,独领风骚。然而,历史文献中关于景德镇御器厂设立时间的记载并不统一,近年来考古学界对此也有着很多不同的观点。那么,明朝政府何时在景德镇设立御器厂.当时御器厂的厂址、规模究竟是怎样的呢?本文将从历史文献、景德镇明初御器厂考古发掘情况,以及众多考古学者的观点等几方面入手,对景德镇明初御器厂的范围和设立时间进行研究。笔者认为,景德镇明代御器厂以珠山龙珠阁为中心,建立时间大约在明洪武二年。  相似文献   

16.
匠籍制度是封建社会对历代官府工匠的管理制度。匠籍制度的差异对行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影响亦存在差异。本文主要从明清时期匠籍制度变革的角度,探讨其对景德镇陶瓷行业技术发展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景德镇设官监造,宋时已有,元代还成立了专门的官办监陶机构"浮梁磁局"。但是宋元时期监陶官的主要职责是收取地方瓷器生产税,设置目的是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这与明清时期御窑厂督陶官有很大不同。明清时期,朝廷在景德镇建立御窑厂,专门烧造宫廷用瓷,并委派官员督陶。督陶官作为御窑厂的直接负责人,在御器生产过程中担当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景德镇瓷业乃至中国瓷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通过收集和整理大量的文献史料,对明清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官及其督陶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比较分析,使读者对其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和更为深入的理解,填补了陶瓷史中这部分研究的缺漏。  相似文献   

18.
施釉工艺是陶瓷生产工艺中最重要的工序之一。本文将透过载有制瓷技术理论的古陶瓷典籍,结合景德镇现存的施釉工艺,着重阐述明清以来景德镇施釉工艺的特征及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景德镇瓷业生产中的“官搭民烧”制度,实际上渊源于宋元以来民窑“有命则贡,无命则止”的办法,最早实行是英宗“正统元年浮梁县民进瓷器五万余,官偿以钞”,制定之初实为御窑厂在无法完成任务时的权宜之举,然而随着朝代的更迭几经变革,其对景德镇瓷业生产中的影响也发生了转折性改变,从制度实行之初的以盘剥、压榨民窑,阻碍民窑发展为主,转而发展成为官民窑相互汲取新技术、新设计元素的有效途径.此时,官民窑关系已从“剥削”与“被剥削”关系,转变为“设计”与“生产”、“分工”与“合作”的新关系,这也是清代景德镇瓷业繁荣和大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