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钉螺是血吸虫的中间宿主,是血吸虫病传播流行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钉螺分布区和血吸虫病主要疫区之一。近年来,为改善湖泊水环境,从长江引水济湖的工程越来越多,钉螺会不会随着引水进入湖区进而引起血吸虫病流行的问题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从武汉市大东湖引水工程的实例出发,结合长江武汉市江段钉螺分布现状,研究钉螺随水流进入东湖的可能性,并提出了规避风险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洞庭湖堤防加固工程与血吸虫病的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文 《人民长江》1998,29(11):32-34
水利工程结合灭螺是湖南血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洞庭湖是承纳湘,资、沅、澧四水和调蓄长江洪水的大型湖泊,洞庭硝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水产基地。建国以来,湖区人民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使湖区的防洪蓄洪能力有所提高。在实施洞庭湖大堤加高加固时,根据钉螺的生长特性和血吸虫病传播特点,因地制宜,改造地形,改变钉螺生长期的水情条件,形成不利于血吸虫病传播的外部条件,是达到消灭钉螺,控制血吸虫病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黄轶昕 《人民长江》2012,(Z1):213-215
江苏省血吸虫病流行现状表明,沿江洲滩是血吸虫病感染的主要疫源地,沿江港口码头等占地项目可改变钉螺生态环境,有助于血吸虫病的控制;迁村腾地则使居民远离了有螺江滩,减少了接触江滩的机会,降低了感染血吸虫病的风险。沿江开发也可能造成血吸虫病传染源输入,而沿江水源保护和湿地生态保护工程中岸线将成为钉螺孳生地。论述了长江江苏段岸线利用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并提出了加强多部门协作、监测管理、健康教育和钉螺控制等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4.
凌津滩水库下游钉螺扩散及繁殖的可能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血吸虫病疫区周围兴建水库,是否会引起钉螺扩散,繁殖而形成新的疫源地,一进是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凌津滩水库下游钉螺逆水迁移调查及钉螺在库区环境中生存,繁殖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水库下游的钉螺沿江向上游传播的可能性极小,钉螺不能在库区扩张和生存繁殖。  相似文献   

5.
涵闸及渠道引水灭螺工程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吸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病,钉螺的迁移和扩散,是造成血吸虫病蔓延、传播的主要途径.分析了钉螺的几何特征和生态特性,研究钉螺输移扩散特点和水动力特性,分析传统沉螺池和进口中层取水工程灭螺措施的优缺点,提出了新的沉螺池中层取水结构型式,针对钉螺借助于水流的3种扩散方式分别采取相应工程措施.通过4级拦漂措施,截断幼螺自身悬漂和成螺附着于漂浮物的水面输送扩散途径,通过3级消能降低流速使水中悬移方式扩散的钉螺自然下沉至沉螺池内,设置3道水中拦螺底槛拦截水底推移的钉螺.  相似文献   

6.
汉寿县地处沅澧水尾闾,外江内河的气候环境都适合钉螺生长繁育,是血吸虫病的重疫区,文章分析了该县血吸虫病的危害原因,提出了血吸虫病防治的几项措施。  相似文献   

7.
钉螺扩散方式及防止钉螺扩散工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利用涵闸引水灌溉时,将可能导致垸外钉螺进入灌渠,引起血吸虫病疫情蔓延。钉螺主要靠粘附于枯枝残叶等飘浮物上随水漂流,以及靠其自身特殊功能倒悬于水面随水漂流。试验表明:当流速大于0.6m/s 时,钉螺即失去吸附作用,并随水进入涵闸,以推移形式在渠道内扩散。根据水流输送钉螺的特点,提出了沉螺池及设置拦网的防螺措施,其主要作用为降低流速而使钉螺沉淀,至于粘附于漂浮物上的钉螺,则被拦网拦截于池内。在涵闸停止引水期间,即可将池内钉螺杀灭。  相似文献   

8.
环境变化对钉螺扩散影响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钉螺扩散是血吸虫病传播的最主要途径。综述了目 前关于环境因素对钉螺生存和扩散影响方面的研究,分析了温度、纬度、高程、水位、土壤 植被等环境要素对钉螺影响的程度。指出生态扩散是钉螺扩散的最基本过程。研究了环境变 化和人类活动对钉螺扩散的影响,并对影响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温度对钉螺扩 散的影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研究短时间(几年或几十年)钉螺扩散变化主要考虑洪涝灾害 等因素的影响;洪水对钉螺扩散影响具有两面性,洪水年水位抬高将抑制钉螺的生长,同时 洪涝灾害使钉螺从有螺地区向无螺地区扩散,因此出现洪灾后钉螺数量先减少后增加的现象 。  相似文献   

9.
洞庭湖区是我国血吸虫病最严重的流行区之一,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血吸虫病疫情明显回升,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已成当务之急。防治血吸虫病主要是要消灭钉螺。灭螺的办法很多,其中结合水利工程建设灭螺是洞庭湖区灭螺工作的成功经验。文章分析了洞庭湖区水利血防的历史与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研究防治对策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且分布范围最广的慢性寄生虫病,主要流行于亚、非、拉美的73个国家,患病人数约2亿。钉螺作为日本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宿主,其迁移扩散对血吸虫病的蔓延起了根本性的作用。研究水中钉螺的迁移扩散对控制血吸虫病流行极为重要。通过大量收集和充分理解前人的工作成果,对钉螺的生存环境及影响因素、迁移扩散方式、水利工程对钉螺及血吸虫病扩散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就水中钉螺迁移扩散尚存的一些问题和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行了探讨。该工作的完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钉螺及血吸虫病防控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现状与研究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受长江季节性洪水等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频繁等社会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我国血吸虫病疫情出现反复,钉螺面积扩大,患病人数增加,急性感染呈上升趋势,疫区在逐步蔓延,血防形势严峻。本文在回顾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目标和策略,总结半个世纪来积累的血防经验、防治对策措施及主要技术手段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目前血吸虫病疫区分布、环境特征、流行特点及其变化趋势,分析其原因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我国现阶段血吸虫病防治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三峡工程运行对洞庭湖区钉螺及血吸虫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工程运行是否导致长江中下游血吸虫病蔓延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2003~2010年先后在洞庭湖区布置了26个螺情监测站,进行跟踪监测。监测数据表明, 2014年与2003年螺情比较,洞庭湖洲滩有13个监测点未查到钉螺,9个有螺监测点活螺平均密度降低了96.27%;2014年有螺点占总监测点的34%,有螺洲滩面积和分布范围正在快速缩小,洲滩钉螺向垸内扩散机率大幅减小。  相似文献   

13.
血吸虫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长江流域血吸虫病疫情出现反复,钉螺扩散加速,急性感染明显增加,血防形势相当严峻。对此,提出了结合水利工程建设,抑制钉螺孳生环境、修建沉螺池或拦螺设施等措施,阻止钉螺扩散,同时提出了“疫区优先治水,治水结合灭螺”的综合治理原则,并建议在疫区新建或加固改造水利工程时,必须将血防设施建设纳入项目建设内容。  相似文献   

14.
一些传统的水利血防措施(沉螺池、中层取水等)受多种条件的制约,工程效益难以充分发挥,研究新的水利血防措施势在必行。本研究借鉴旋流排沙的原理,研制了旋流排螺模型,并通过模型试验研究装置内的水流特性及排螺效果。结果表明:流量增大,流速以及紊动强度也随之增大;切向流速的径向分布中,靠近边壁的流速较大;在测流垂线上,切向流速分布中则以表层流速为最大;隔板对水流挤压使得在隔板边缘出现较大的轴向流速;模型内缘的径向流速比外缘径向流速更大。轴向紊动强度的分布为中上层大、底层小。在试验流量下,投入一定数量的钉螺,观测到模型排螺率达100%,表明旋流排螺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排螺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15.
 沉螺池是水利血防的一项重要工程措施,它是沉集和拦截水流中钉螺的建筑物,沉螺池内设置拦螺墙是近几年才实施的措施,作用在于提高拦螺效果。该措施实践时间不长,同时拦螺墙占了部分过水面积,水流通过此断面后流速较大,流态较复杂。为观察沉螺池中设置拦螺墙的阻螺效果及其对水流结构的影响并对其设计提出优化,进行了大量水槽试验。每次试验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研究拦螺墙相对开度和断面平均流速等因素对沉螺池拦螺效果的影响,并分别试验了设置1道拦螺墙和2道拦螺墙的效果。试验表明:拦螺墙可以有效拦阻水面漂浮物,但是水流通过拦螺墙后流态会发生显著变化,在拦螺墙下游形成一定长度的回流区,长度与拦螺墙相对开度、水流流速等因素有关。挟带钉螺的水流通过拦螺墙后进入回流区,流态紊乱,流速增大,对钉螺的沉落造成困难。建议仅设置一道拦螺墙,并且应该设置在沉螺池上游尽量靠近进水口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研究钉螺在水流中的运动规律对于控制钉螺扩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开源流体力学计算软件OpenFOAM,使用非结构化的三角形网格拟合钉螺边界,采用有限体积法和PISO算法计算平面无限区域中黏性不可压缩流体下的钉螺绕流运动,模拟了低雷诺数下横向和纵向2种水流条件螺体后方尾流形态变化,详细描述了漩涡脱落过程等现象;对比分析不同条件下钉螺的阻力系数CD、回流区长度Lw/D、斯特罗哈数St等的区别。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雷诺数的增加,钉螺的阻力系数逐渐减小,尾流形态呈现3种不同的形态,初步确定各流态转变的临界雷诺数的范围。该研究可为进一步掌握钉螺扩散规律、改进水利阻螺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