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峡县竹园铜矿脉赋存于含矿构造破碎带区中,域性构造一寨根北韧性剪切带控制了铜矿床(点)和区域化探异常的分_布。铜矿体受到破碎带控制,破碎带产状变化处,特别是由陡变缓处往往是铜矿化最富集的部位。区内成矿作用主要表现为构造一流体成矿,成矿方式以充填作用为主,成矿流体在长期构造活动过程中,在破碎带裂隙,角砾间沉淀形成脉状矿体。根据矿物共生组合特征,其矿床成因类型应属中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2.
琼布拉克铜矿分布于新疆伊宁县境内,该矿分布于伊利成矿带阿吾拉勒矿带西段区域上,区内构造特征非常发育,主要断裂构造为琼布拉克大断裂,是该区的主要到矿构造,该区具有非常强烈的岩浆活动,为区内成矿提供非常有利的条件。本文通过对琼布拉克铜矿地质特征展开详细分析,并研究其矿床成因,初步认为该矿成因类型属于和构造破碎带密切相关的火山热液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3.
中非铜矿带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沉积型铜-钴矿成矿带之一,赞比亚铜矿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有沉积型铜矿、热液脉型铜矿和变质热液型铜矿,矿床受地层、岩相、古地理环境和构造的控制。  相似文献   

4.
六登坪铜矿大地构位于杨子地台边缘与盐源~丽江台缘凹陷带,矿床分为火山沉积夹层中的火山沉积~热液型铜矿及产于构造破碎带中的构造热液型铜矿两种类型。矿体多呈似层状、脉状、透镜状常产出,矿体品位、厚度变化因类型而异。矿床成矿受火山活动、构造运动、地层岩性控制。矿床成因类型为热液改造型铜矿。  相似文献   

5.
区内X矿化受断裂构造控制,水长冲断裂为区内主要的导矿、控矿构造,经历了长期多期次的构造活动,形成的系列分支构造和层间破碎带,为区内成矿热液的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及富集场所。同时受构造侧向压力作用,能干性不同的岩层之间易形成层间破碎带,层间破碎带为热液活动的重要部位,其形成的黑色硅化蚀变岩体有利于铀源的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黄地推覆构造控矿特征,对矿床成因进行探讨。初步认为,伴随黄地推覆构造的形成演化,动力变质热液沿着推覆构造断层破碎带充填、交代,矿质在破碎带初步富集形成矿化带;燕山期岩浆岩沿断裂上侵,含矿岩浆热液对矿化带叠加改造.最终形成动力变质一岩浆热液叠加改造型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7.
恩得利达坂铜矿赋存于晚泥盆世混源序列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内,且多见早志留世尼勒克河组地层残留体,前者为成矿提供了充足的热源,后者为成矿奠定了丰富的矿质基础。矿体北东侧北西向断裂及其次级构造破碎带为含矿热液活动、运移及矿质富集、沉淀提供了通道和场所,初步分析认为恩得利达坂铜矿成因类型为中~低温岩浆热液型。  相似文献   

8.
研究区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分布在下二叠统栖霞组和当冲组组成的层间硅化破碎带中,地层对矿体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性;矿石结构和构造较简单,矿石矿物以黄铜矿、辉铜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磁黄铁矿、斑铜矿等为主,含少量的镜状赤铁矿等;矿体受地层、岩浆岩以及构造的多重作用控制,地层和岩浆岩为提供了丰富的成矿物质,而层间破碎角砾岩带以及虚脱空间,为后期的含矿热液储闭提供了良好的储矿空间。  相似文献   

9.
福建邵武某金矿床形成于断裂破碎带中。矿体主要产于西溪组及林田组层间破碎构造中,矿体与地层产状一致,呈似层状。矿石具特殊的结构和构造。围岩蚀变包括硅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等。受岩浆热液影响,含矿流体向破碎带迁移、沉淀并伴随广泛的热液蚀变,形成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0.
阿日特克山铜多金属矿床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多金属矿床,已圈定铜矿体7条,多金属矿体(铜铅锌银)6条,钼矿体20条,金矿体2条。研究表明,该矿床为与隐伏花岗闪长岩关系密切的岩浆热液型矿床,受构造和围岩控制,在岩体内部、接触带等不同部位形成不同类型的矿体。铜和多金属矿体主要赋存于透辉矽卡岩中,为矽卡岩型矿体;钼矿体赋矿岩石为黑云变粒岩和花岗闪长岩,为岩浆期后构造热液型矿体;金矿体赋存于大理岩内部的层间构造破碎带中,为构造蚀变岩型矿体。  相似文献   

11.
梁旭辉 《甘肃冶金》2010,32(2):52-54,58
窑洞昭铜矿位于北山的北部,哈萨克斯坦板块与塔里木-北山板块的缝合部位,矿体赋存于断裂破碎带石英脉群中,为岩浆热液型矿床。大断裂两侧及次级断裂与构造破碎带中石英脉发育地带、小构造交汇部位,在硅化等蚀变发育地带、孔雀石及蓝铜矿等是区内重要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2.
桃源铜矿位于江南地体与华夏地体碰撞对接带的萍乡-广丰构造混杂岩带北侧的白石山次级地体中,成因类型为受火山机构控制的变质热液型铜矿。矿区矿化类型多样,有受火山机构控制的层状铜矿化和受放射状构造裂隙控制的构造破碎带型铜矿化,蚀变类型有硅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重晶石化、辉铜矿化、黄铜矿化、黄铁矿化及近地表的氧化铜蓝。文章通过查阅区内以往地质成果资料,并试图以这些资料为基础,总结了桃源铜矿床地质特征,并就其矿床成因进行探讨,同时指出了几点找矿标志,旨在为区内地质找矿提供某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黑虎洞矿区与金成矿有关的异常进行地表探槽和深部钻探揭露验证,大致查明了Ⅰ和Ⅱ号矿化与破碎带中的石英脉相关,Ⅲ号矿化体为与韧性剪切带有关。矿化多受北东及近南北向构造控制,含矿热液多沿构造破碎带间裂隙充填。  相似文献   

14.
乐马厂银矿观音山矿段内矿体(群)主要赋存于断层破碎岩带及破碎带附近上、下盘岩层中,其形态与断层形态及断层上部牵引背斜形态特征较为密切,其矿床成因类型属构造控矿、热液改造成矿型层控矿床。  相似文献   

15.
青海省谢坑金铜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坑金铜矿产于岗察岩体北接触带,矿体赋存于二叠系大关山群上岩组大理岩、砂板岩与中酸性岩体接触带部位,有3个含矿段,NW向断裂及NE向次级断裂为主要控岩、控矿构造,而NE向主断裂则是主要导矿构造,通过研究地质特征,初步认为矿床属矽卡岩型、热液型、构造蚀变岩型复合型金铜矿。  相似文献   

16.
琼嘎克伯什套铜矿床位于塔里木-华北板块、塔里木微板块、柯坪前陆盆地内。已圈定南、北两个矿带,其中北矿带铜矿体呈层状顺层赋存于古近系浅灰-浅灰白色长石石英杂砂岩中,南矿带铜矿体呈似层状、板状赋存于石炭系白云岩中。琼嘎克伯什套铜矿床为有构造热液叠加改造的砂岩型铜矿床。古近系地层和石炭系地层是未来找矿勘查有可能取得新突破的重要地段,矿区进一步扩大矿体规模的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17.
北山地区南金山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安生  李景春 《黄金》1993,14(6):7-10
南金山金矿床产于北山岛弧构造带内、海相火山碎屑岩之中.控矿构造为岛弧带内火山链喷发而形成的线状、环状构造,系晚期中一低温火山热液沿破碎带交代一填充而形成硅化石英脉型金矿.该种类型金矿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相似文献   

18.
威海东部地区金及多金属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威海东部地区是金及多金属矿的有利成矿区。金矿化主要发育于新元古代荣成超单元的断裂破碎带中。银铜钼等多金属矿化主要发育于伟德山超单元的断裂破碎带或与古元古代荆山群的接触带中。荆山群是区内有利的矿化围岩,白垩纪青山群火山岩是铜矿化的有利层位。韧性剪切带及脆性断裂带等构造系统是含矿热液运移和富集的有利空间,控制着矿体的生成。该区具有较大的资源潜力和良好的找矿前景。本次研究是在野外调查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控矿条件,研究矿床特征,总结成矿规律,为进一步找矿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庙梁金矿位于山柞旬泥盆系北部多金属矿集区的中心地带,地处华北板块与杨子板块拼接消亡带南缘的南秦岭造山带内,总体构造线呈北西西向,有北北东及近南北向构造叠加。矿体受构造控制时,矿液沿层间脆-韧性破碎带、层间裂隙带贯入、沉淀,形成构造石英脉蚀变岩型金矿;在隐爆角砾岩中受断裂破碎带和角砾岩间隙的共同控制,形成蚀变隐爆角砾岩型金矿。成矿热液属于低温变质热液+岩浆期后中温含矿热液侵入赋矿构造、在隐爆角砾岩中还萃取地层岩石中有益组分。因此矿床成因类型属沉积-浅成岩体侵位期后热液-迭加地下水循环改造的中低温热液型金矿床。早期花岗斑岩体的侵入,是形成矿区金矿床的重要条件。岩浆侵入活动产生了隐爆角砾岩,叠加改造了地层岩石的变形变质程度,形成相对高级别变质岩石和断裂破碎带,岩浆期后产生了丰富的含矿热液,为构造破碎带和角砾岩的蚀变岩和金矿床的形成奠定了成矿物质基础,且多期次岩浆侵入活动,成矿热液多次叠加,成为本区主要成矿组分金的富集成矿起到了关键作用,是矿区金矿床形成的重要成矿机制。本文在充分收集和研究区域矿产分布特征及矿化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区内金矿体矿物组成、化学成分特征以及控矿因素的研究,对庙梁金矿床的成因类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并总结出此类矿床的找矿标志。并结合地质特征及与热液成因类型,认为本矿区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20.
武山铜矿床Cu同位素组成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武山铜矿床是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带的大型铜矿山,由南、北两个矿带组成;南矿带矿体主要赋存于燕山期花岗闪长斑岩体与碳酸盐岩类围岩接触带上,北矿带矿体主要赋存泥盆系五通组与石炭系黄龙组间,石炭系黄龙组至二叠系栖霞组的层间破碎带中。近期使用多接受电感耦合质谱仪(MC-ICP-MS)精确测定了武山铜矿床铜同位素,其测试结果可以直接用于成矿铜元素的示踪,武山铜矿床δ65Cu值分布范围为-0.38‰~0.82‰;其中南矿带矽卡岩型矿石的δ65Cu同位素(-0.02‰~0.66‰)分布特征与前人研究的接触带型铜矿床的铜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相近,表明南矿带是形成于接触带中的矽卡岩型矿床;北矿带含铜黄铁矿和含铜碳酸盐类矿石的δ65Cu(0.04‰~0.82‰)分布特征与高温岩浆热液型铜矿床的铜同位素变化范围相近,表明武山铜矿北矿带与岩浆热液作用具有密切成因联系的高温岩浆热液型铜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