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玉庚  冯殿义 《化工机械》2007,34(6):313-316
推导了波纹管表面张力液膜滞流冷凝传热系数计算式,引入重力修正系数校正重力的影响,并通过实验确定了重力修正系数,得到波纹管冷凝传热系数计模型。计算值与实验结果较为一致,误差小于6%。计算模型物理意义较为明确,可以清楚地分析波纹管强化传热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传热系数的提高是由表面张力和波纹表面结构使波纹表面冷凝负荷降低这两方面决定。  相似文献   

2.
纵向双曲波纹管冷凝传热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殿义  李玉庚 《化工机械》2001,28(6):314-316
对纵向双曲波纹管冷凝传热系数进行实验研究 ,分析了波纹管强化传热机理 ,建立了冷凝传热系数的数学模型 ,通过实验得到纵向波纹管的冷凝传热系数的计算式 ,并以此为依据 ,设计出高效节能波纹管冷凝器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波纹管换热器的强化传热机理及传热元件的轧制工艺,并与光管换热器的换热性能进行了比较,及在氨冷凝系统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波纹管换热器的强化传热机理及传热元件的制造工艺,并与光管换热器的换热性能进行了比较,结合公司生产实际介绍了波纹管换热器在氨冷凝系统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5.
经单管和工业试验,证明了波纹管传热管件是一种强化管内外传热系数特别是管内传热系数的传热元件。标定安装在北京燕山石化公司炼油厂的波纹管换热器,总传热系数约为光管换热器的1.82倍,压降约为2.24倍。  相似文献   

6.
强化冷凝传热管的开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管外和管内蒸气冷凝传热的强化管。其中,花瓣形翅片管是强化管外蒸气冷凝传热的最佳管型,交叉内螺旋翅片管则是强化管内蒸气冷凝传热的最佳管型。  相似文献   

7.
竖直管外降膜吸收传热传质过程强化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LiBr溶液在光滑管和四种换热强化管竖直管外降膜吸收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了实验条件下的最佳管型,分析了非绝热吸收过程中传热传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建立了竖直管外降膜吸收热-质传递过程的数学模型,并对该过程进行了数值计算,模型计算值与实验结果的比较证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8.
王庆均  邬业萍 《湖北化工》2002,19(6):22-22,29
介绍了一种强化传热管-斑点凸型管在管壳式换热器的冷凝特性及结构,总结出了其冷凝时强化传热的原理及相关的关联式。  相似文献   

9.
张治中 《氮肥技术》2006,27(1):28-29
分析了氮肥企业用作软水加热器的儿种换热没备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介绍了适用于软水加热器的槽型坡纹管换热器性能特点及其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0.
固液界面能差效应与冷凝传热强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了固液界面能差效应强化冷凝传热的新机制及其对纯蒸气及含不凝气的蒸气冷凝传热过程影响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进展.阐述了引入固液界面能差效应后的膜状冷凝、滴状冷凝和过渡状冷凝传热模型,及模型与实验数据的对比结果.介绍了利用固液界面效应强化纯蒸气和含不凝性气体的混合蒸气冷凝传热的强化技术.  相似文献   

11.
对换热长度为3.4 m、内径为38 mm的真空水平管内的蒸汽凝结流动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蒸汽质量流率小于9 kg/(m2·s),蒸汽饱和温度为50、60和70℃,换热温差为3~7℃时对凝结过程的影响。通过对分层流动冷凝换热机理分析,建立了热分区角计算模型。实验结果表明,热分区角随着质量流率的增加而增加,随着传热温差的增大而增大;饱和温度对管内凝结的局部传热系数和热分区角影响较小。通过以热分区角为分区界限,建立了局部传热系数经验关联式,在预测实验工况下,对于管顶部膜状冷凝区,预测精度在±25%以内;对于管底部冷凝液对流换热区,预测精度在+25%~-35%。  相似文献   

12.
波纹管换热器的应用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波纹管换热器强化传热机制及其应用与研究现状,建议在氯碱行业推广。  相似文献   

13.
分别以煤油和水为工质,对不同流速情况下波纹管和光管的管内流动沸腾传热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中采用套管式换热器,依靠管外的高温热水对管内工质加热使之沸腾。在不同流速下,根据试验测量的流量和温度等参数计算管内流动沸腾传热系数。结果表明:随着气相雷诺数的提高,传热系数随之提高;相对光管,波纹管对上升流动管内沸腾传热有明显的强化作用。根据试验结果给出了波纹管管内流动沸腾传热系数关联式。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一种新型的外凸式波节管结合内插扭带(CT)的流动与传热特性进行了RNGk-ε数值模拟研究。数值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数值模型的精确性。将CT和传统的光管结合内插扭带(ST)的流动与传热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揭示了其复合强化换热机理。结果表明CT相比于传统的ST,传热性能以及综合传热性能最多分别提高1.48和1.3倍,并且在低Reynolds数时提高得更加明显。CT在波节与扭带的间隙区域形成了脱体涡旋,破坏了近壁面的热边界层,同时扭带增加了主流区的扰动,使得湍动能增加,因此波节和扭带的协同作用使管内达到了复合强化换热效果。  相似文献   

15.
宁静红  刘圣春  李慧宇 《化工学报》2012,63(4):1038-1043
对现有的管内凝结传热系数关联式分析比较,选择出合适的自然工质R290管内凝结换热计算模型,并计算得到R290管内凝结过程两相流动的流型图。通过计算并与实验值比较得到,相同工况下,预测与实验的R290凝结传热系数值相差不大。R290的凝结传热系数较R22的凝结传热系数大,并随着蒸气干度的增加差值加大,R290表现出良好的凝结换热特性。  相似文献   

16.
水平管内纯饱和蒸汽强制对流冷凝局部换热特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水平管内饱和纯蒸汽强制对流冷凝换热的实验研究, 分析在管内两相流型为环状流-半环状与波状流时, 质量含汽率、蒸汽入口流速和压力对蒸汽冷凝换热的影响, 并得到了同时适用于这两种流型的计算局部冷凝传热系数的经验关联式。结果表明:局部冷凝传热系数在环状流-半环状流及波状流下均随质量含汽率和压力的降低而减小;在环状流-半环状流下, 随蒸汽入口流速的升高而增大, 在波状流下, 随蒸汽入口流速的增大而减小;实验拟合所得到的换热经验关联式与实验结果符合良好, 偏差在±20%以内。  相似文献   

17.
内插松弛扭带波节管的流动与传热特性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RNG k-ε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一种新型内插松弛扭带波节管(CLT)的流动与传热特性。将数值模拟结果与自建实验台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比较了CLT和内插松弛扭带光管(SLT)的传热性能差异;考察了CLT中扭率和余隙比对流动和传热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CLT相比于传统的SLT,传热性能最多提高1.17倍,综合传热性能的绝对数值最多增加0.15。CLT的综合传热性能随着扭率的增加而增加,而增加的幅度却逐渐减小,高Reynolds数时减小的程度更加显著。同时,综合传热性能随着余隙比的增大而降低并且降低的幅度也逐渐减小,在低Reynolds数时明显降低,而在高Reynolds数时略微降低。综合考虑,低Reynolds数时应该选择余隙比低的扭带,而高Reynolds数时则应选择余隙比高的扭带。  相似文献   

18.
采用可视化的方法,对流体R32在内径2 mm 的水平光滑圆管内冷凝换热的流型进行了观测实验,实验设定的流体饱和温度为40℃,质量流量分别为100、200、400 kg·m-2·s-1。观测到的主要流型为塞状流、弹状流、环波状流和环状流。通过实验观察,发现随着流量的增加环状流的流型区域增加,流型由环波状流转换成间歇流的干度推迟,其分界线为一条斜线,主要是由于随着流量的增大,气液表面剪切力增大促进了环波状流的形成。借鉴量纲1准则数提出间歇流与环波状流分界线公式。将实验值与其他5种流型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只有与Yang-Shieh模型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19.
R404A在水平内螺纹管中的冷凝传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实验与理论对比,研究了R404A在外径9.52 mm内螺纹管内局部平均冷凝换热系数。采用Cavallini纯工质与混合工质关联式分别计算的冷凝换热系数,最大偏差不到4%。在工程计算R404A内螺纹管内冷凝换热系数时,可将其以纯质来对待。分析比较Cavallini,Yu-Koyama和Kaushink-Azer关联式,各自的理论预测值和实验结果相比,表明Cavallini关联式的预测精度最高,其标准偏差为7.76%。因此Cavallini关联式对于R404A在管内的冷凝换热预测有较好的适用性。研究结果对R404A冷凝器的工程设计及其优化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