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随着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文化自信",有关历史街区的研究不断拓展,"非保护类历史街区"首次在2016年提出,但在近四年的发展中,其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文章从历史街区相关概念及发展历程入手,对比性地提出非保护类历史街区的概念,运用文献对比分析法,对历史街区和非保护类历史街区进行对比研究,进一步得出现阶段历史街区与非保护类历史街区的差异性可体现为以下几方面:(1)概念界定的差别;(2)街区规模范围的差别;(3)街区情感认知的差别;(4)街区所处地域差别.  相似文献   

2.
当前城市公共空间的更新提质由大型城市逐步扩展至县级市、乡镇等地区。研究以扬州市下属县级市——高邮为例,首先对其居住型历史街区中慢行空间类型与特征进行界定,再以PSPL法获取空间节点的人群行为特征,以可达性、安全性、舒适性、愉悦性四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总结归纳慢行系统现状问题,建立起系统的提升居住型历史街区慢行空间品质的常态机制和优化策略,以期实现针对性、动态化、渐进式的慢行空间更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日常生活空间作为原住民生活世界的基本构成,是居住型历史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常生活空间的变动直接影响居住型历史街区生活真实性保护与传承。以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为例,通过典型年份的POI数据追踪调查,对历史街区日常生活空间分异进行可视化分析。根据不同属性的POI数据变动特征,分析历史街区日常生活空间变动总体特征。研究发现,平江历史街区原住民的日常居住、消费与休闲空间分别出现空心化、边缘化及碎片化的特征趋势。基于居住型历史街区生活真实性保护目标,对历史街区过度商业化及日常生活的异化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针对历史街区的居住安全性存在的问题及提升策略进行了探讨。从居民生活感知的角度,分析了建筑结构安全、街巷交通安全、人居环境安全、生活服务安全和防灾减灾安全等方面的居住安全问题。从建筑本体安全性、基础设施安全性、交通及公共安全性和社会管理安全性方面提出了历史街区居住安全性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5.
历史街区居住与商贸功能更新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树森 《山西建筑》2009,35(3):68-70
由历史街区功能切入,借助在杭州市上城区数个历史街区的调查,提出了历史街区更新中地区竞争力提升这一核心问题,并针对竞争力提升方法,将居住、商贸类型街区更新工作进行了分析与整理。  相似文献   

6.
《门窗》2014,(11)
本文从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内涵和特点入手,以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张家口堡为实例,分析其现状及存在问题,论述了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的保护更新原则,为今后探寻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生命力激活,科学合理保护更新模式做出有意义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因其独特的骑楼建筑风貌、粤剧文化以及蕴含丰富的老城区记忆,成为广州重要的旅游地,其中永庆坊街区更成为近年来广州著名的“网红打卡地”。基于游客点评数据,构建“认知—情感”模型,运用网络文本分析方法对永庆坊的游客认知意象进行系统梳理,然后进一步通过扎根理论的方法对游客消极情感因素进行逐层编码,分类归纳和总结。研究结果显示,游客对永庆坊认知形象重要性排序,依次为“旅游地氛围”“旅游资源”“旅游活动”“旅游地环境状况”;此外,导致游客消极情感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旅游资源体验,其中包括地方小、商业化气息浓厚、缺乏可识别性、同质化问题严重。建议未来恩宁路永庆坊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应在注重保护地方文化真实性的基础上,创新规划设计方法、经营管理策略,合理控制商业化程度,在旅游发展和地方文化保护之间取得平衡,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全球变化导致不稳定因素增多,居住性历史街区面对突发事件、商业旅游开发及文化保护等问题应提高其系统韧性.文章从韧性城市理念出发,以平江历史街区为例,对居住性历史街区的外部因素影响与内部系统脆弱性进行分析,并从文化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环境韧性、工程韧性和制度韧性6个维度提出保护与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9.
基于历史文化街区养老社区改造,采用自制问卷进行调查,结合Kano模型确定改造需求属性并作重要性矩阵分析,探讨老年人对环境改造的需求满意的关键因素,以期为养老社区改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17)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曾经闻名一时的开封双龙巷失去了昔日的风采。当下,大部分历史街区的改造关注商业功能和空间的利用,而对历史街区中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变及其影响缺乏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历史街区中居住文化的延续与创新对城市长远发展的意义,以襄樊市某历史街区为例,对其项目背景及现状进行了分析,从功能、空间、尺度、色彩、符号几方面探讨了历史街区中传统居住文化延续与创新的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杭州居住性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鸽  胡晓鸣  张锟 《华中建筑》2010,28(1):72-74
我国目前老城区居住性历史街区大多面临双重困难:一方面居住条件差,居民呈现老龄化、低收入化趋势;另一方面改造仍停留于形式,原住民得不到尊重,生活真实性得不到体现。该文通过对比以往保护更新模式指出杭州"以人为本"模式的进步性,提出居住性历史街区改造应在满足原住民的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实行公众参与的小规模渐进式改造。  相似文献   

13.
范雪峰  白杰 《山西建筑》2005,31(11):12-13
论述了凯文·林奇的著作《城市意象》中城市设计的理论,并提出了城市设计中的五要素,从城市设计的观点出发,用“意象”的观点结合街区保护,提出了一些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解析历史街区的文化意象,认为文化意象应该包括空间意象和行为意象;通过实地调研和解译遥感影像,探讨漳州古城历史街区的文化意象。  相似文献   

15.
结合金华古子城历史街区的现状,从功能布局、局部更新、创新理念、改造模式等方面,阐述了古子城街区景观意象构建的基本策略,指出正确处理城市发展和保护文化景观之间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历史街区作为地方历史文化延续的载体,其更新改造是存量规划时代下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但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历史街区更新往往采取市场经济主导下的商业性改造模式,大量传统居住空间转变为现代消费空间,此种方式有助于短期内快速提升街区活力和经济效益,但长远来看易引发街区空心化、文化同质化、商住矛盾等一系列问题。在此背景下,文章以广州新河浦历史街区为例,运用康泽恩学派城市形态学相关理论,从道路交通、建筑组合、功能布局三个维度剖析居住空间形态演变特征,并探讨其背后的作用机制。这对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历史街区住区建设以及探索社会形态与居住形式的互适性等新型人居环境思维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旅游开发的角度,论述了历史街区开发改造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特殊性,并对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作了简要的阐述.旨在说明旅游开发对于历史街区保护和改造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袁媛  徐维波  韦峰 《华中建筑》2012,(9):140-143
居住性历史街区作为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类型,是城市特色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承栽市民日常生活的有机生命体,其保护更新涉及诸多利益关系,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实践,应坚持原真性、积极性、多元性等原则,进行“整体保护”与“有机更新”。该文以郑州书院街历史街区为例,通过完善步行系统、鼓励混合使用、培育街区触媒点等规划策略对历史环境和社会功能进行保护与更新;同时完善政府公共职能、明晰产权关系、推动社区建筑、完善住房保障制度等相关制度层面,以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9.
居住性历史街区再利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松仪  宣建华 《华中建筑》2005,23(4):108-109
该文从研究居住性历史街区的特征入手,着重分析居住性历史街区再利用的价值基础,并进行再利用的成本效益评价。  相似文献   

20.
以旅游为动力的历史街区复兴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郭湘闽 《新建筑》2006,(3):30-33
以旅游为动力的历史街区复兴方式在当前国内外许多城市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其中也出现了步行空间失落、街区功能单一及其异化、形式上的复古与保守倾向等值得反思的问题。通过对相关城市观念发展的回顾与考察,探讨了如何在旅游开发的语境下,实现历史街区中传统城市体验的回归与延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