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空警戒雷达在线测试仪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对空警戒雷达整机测试中,动态目标模拟难的问题,本文设计开发了一个高性能信号源——雷达在线测试仪。文中采用可编程逻辑器件,用拨码开关调节产生复杂的组合逻辑时序,控制雷达波形产生器和频率合成器,模拟空中真实目标,产生多种高频目标回波信号。在雷达不开发射机的情况下,实现对雷达视频模式、点迹模式、录取方式、波形选择、量程控制、视频挖除、警戒设置等整机功能的检查及雷达录取精度参数的测试。对工程应用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空警戒雷达在探测空中飞行目标,提供空中预警情报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对对空警戒雷达的测试,主要采用传统的手动测量方法,工效低,且雷达多项功能参数无法测试。针对对空警戒雷达的测试保障现状,本文提出了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对空警戒雷达自动测试系统的集成方案,详细描述了系统的功能和总体结构,提出了自动测试的过程控制策略,重点讨论了测试系统软硬件设计方案;实用证明,该系统精度满足要求,能完成预定测试工作,运行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3.
针对常规警戒雷达数据处理实时性低,无法作为制导雷达接入武器系统问题,提出了一种实时计算的数据处理方法。新方法使用交互多模型方法进行航迹滤波,再结合二阶多项式预测技术获得目标的实时位置。实验证明新方法解决了警戒雷达数据处理实时性低的问题,提高了输出航迹的数据更新率,可以很好的跟踪目标的实时位置。  相似文献   

4.
雷达接收机噪声系数是衡量雷达接收机工作性能的主技术指标,针对对空警戒雷达工作频率范围、中频输出特性及测量需要,本文设计了一款专用、经济的噪声系数测试仪。主要介绍了该设备的设计方案、工作原理、测量方法、硬件的实现和软件设计流程,实现了噪声信号的产生、接收、调理、分析处理及结果显示。通过对现场环境温度监测,实现了对噪声系数测量结果的修正。实验结果表明,该设备满足测试要求,在测试精度、测试方法、操作使用等方面优于通用仪器。  相似文献   

5.
基于DataSocket的雷达测距数据传输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迎合上海港港口对于集装箱堆放高度的网络化实时数据需要,采用虚拟仪器技术,通过LabVIEW软件来设计雷达测距数据远程传输系统,包括雷达信号采集处理、距离数据远程显示和存储数据库功能.通过采用线性调频连续波(LFMCW)雷达,测出了集装箱堆放高度;基于DataSocket通信技术,实现了实时数据的远程传输;借助Lab...  相似文献   

6.
《长岭技术》1999,(3):22-25
舰载雷达作为舰载武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性能的优劣将直接影响舰艇的作战能力、作战模式、作战环境及作战任务的变化,对舰载雷达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阐述了海战模式及海外环境的变化特点,并分析了海战模式及海战环境的变化对舰载雷达的要求。根据国内外舰艇雷达的状况,探讨了舰载雷达发展的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7.
《长岭技术》1999,(4):44-52
机载、星载监视、侦察雷达系统能从空中、空间对地面、海面战场态势与目标状态进行实时的全天候、全天时的监视、侦察,在海湾战争中已显现出巨大的威力,但也表现出一些技术缺陷,因此近年来机载、星载监视、侦察雷达与系统的发展又成了雷达领域的一个热点,本文对机载、星载监视、侦察雷达及其相关的信息处理、融合、分析、分发技术以及系统综合集成技术进行了分析、综述,并展望了机载、星载监视、侦察雷达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基于微动特征提取的太赫兹雷达目标检测算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微多普勒现象是微动目标在极高频雷达照射下重要的特征属性之一,已广泛应用于雷达目标成像与识别方面。但是,目标微多普勒现象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雷达检测概率的降低,这在太赫兹频段尤为明显。本文结合目标微动特征,建立了一种新的信号检测模型,在原有常规目标检测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了微动特征参数,该参数由时频分析算法提取。仿真结果显示,基于微动特征提取的信号检测模型可有效的提高雷达检测概率,在13dB的信噪比下,针对一定的虚警概率,检测概率可提高13%左右,对太赫兹雷达系统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长岭技术》2001,(3):47-55
在现代海用雷达的发展中,最大的推动力之一是电子系统成本的急剧下降,过去,雷达的生产成本昂贵,制造困难,目前,雷达完全可以逐步做得便宜而可靠,海用雷达新的在大发展趋势是:多功能雷达,雷达反隐身技术,电子扫描天线。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目前雷达目标跟踪算法中存在的准确性低、稳定性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雷达信噪比模型的雷达目标跟踪算法,该算法对雷达信噪比进行建模,评估测试过程中固定不变的参数数值,并对每一时刻的变量进行预估计算处理,从而获取目标运动轨迹和雷达跟踪强度。仿真结果表明,基于雷达信噪比模型的目标跟踪算法,确实可以及时有效的获取目标的运动轨迹和雷达跟踪强度,提高雷达目标跟踪系统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XXX型精密进场雷达在阎良机场安装后,在雷达显示画面上出现部分目标对消不掉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计算,并给出了分析结论。  相似文献   

12.
雷达目标航迹的识别有助于指挥员判断对方作战意图和作战任务,从而为战场决策提供协助作用,但目前少有文献研 究目标航迹识别问题。 根据雷达检测到的目标物体的时间、距离和方位等时空数据,研究目标航迹识别问题,并提出了一种基 于雷达点迹数据时空关系的目标航迹识别算法(TRST)。 该算法首先对雷达点迹数据进行属性选择,然后挖掘点迹数据在空间 关系上的间距值特征,最后构建递归神经网络进一步捕捉点迹数据的时空关系特征,实现对目标航迹的分类识别。 实验结果表 明,TRST 算法能够有效提高目标航迹识的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和 F1-Score 性能。  相似文献   

13.
数字化雷达图像传输技术可以全双工地传输一路雷达图像信号、多路串行数据和语音信息,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数字视频压缩技术的系统设计。采用帧间预测编码方式大幅度地压缩雷达扫描图像的象素,用E1通信技术,在小于512kbps的带宽上完成对雷达图像的远程传输,辅助保障手段采用“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利用其短信通道传输部分压缩雷达图像。  相似文献   

14.
随着船载双通道雷达天线频率的不断提高,天线角度标校所需要的远场距离条件越来越无法满足。通过对双通道雷达天线自跟踪系统的深入分析,给出了交叉耦合产生的机理,并以此为基础阐述了近场效应对校相和角度标校的影响。给出了当前解决近场效应的4类常用的应对方法,经实际工程验证和对比分析,在近场距离条件下,近场阵列天线法是解决雷达天线角度标校最适宜的方法。最后,以X频段天线为例进行了实际测试,结果证明该方法操作简便、数据稳定可用,并已在多次卫星测控任务中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15.
《电源技术应用》2008,(1):94-94
Microsemi Corporation宣布,推出一个达到最新技术水平的大功率晶体管,可应用于超高频长脉冲调制雷达。型号为0405—500L的双极型晶体管设计用于400~450MHz的UHF频率范围。这种型号的高性能、共发射极、C类、大功率晶体管提供500W峰值功率、50%集电极效率的独一无二的性能;器件采用完全密封的封装,能给长脉冲调制雷达及远程雷达应用提供最好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FPGA的星载雷达数据形成分机地面测试仪的设计方案。该测试仪具有辅助数据产生、多种时钟及TTL信号产生、遥控和监测等功能。该测试仪已应用于实际测试,并完成了预定的测试任务,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长岭技术》2000,(4):19-22
我国的雷达工业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国防建设的需要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型工业,本文概述了我国雷达技术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修想阶段(1949年~1953年)、以仿制为主的发展阶段(1953年底~60年代初)、以自行设计为主的发展阶段(60年代初期~70年代中期),发展提高阶段(70年代中期以后),文章还介绍了我国雷达装备在国防现代化建设中所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岛礁雷达是构建海上防御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岛礁面积小、环境恶劣、远离大陆的现实情况,分析了岛礁雷达设计及使用过程中存在人员紧张、防护困难、保障不便等问题,总结出岛礁雷达设计必须加强综合防护、自动化、智能化、模块化设计,在此基础上,从目标录取自动化设计、故障检测智能化设计、模块化快速修复设计、综合防护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岛礁雷达设计探讨,提高了雷达环境适应能力,减轻了操作及保障人员负担,保证了雷达作战性能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9.
研究标准目标的电磁散射特性,为目标电磁散射特性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围绕标准目标电磁散射特性理论研究方法和雷达散射截面(RCS)的概念,讨论了常用定标体金属导体球的雷达散射截面的理论计算方法,用有限元法(FEM)计算了导体球的NRCS值和相位。计算结果与已给出金属导体球的NRCS值和相位值比较吻合,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在介绍Swerling目标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网络协同雷达对Swerling起伏目标的检测性能。分析了单站雷达对Swerling起伏目标的检测性能,进而推广到网络协同雷达对Swerling起伏目标的检测,并给出了网络协同雷达对单个多起伏特性目标的检测性能的仿真结果,为研究目标起伏与网络协同雷达系统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