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Planning》2016,(8):1117-1119
经络学说起源于循经感传导,对经络本质的解剖研究最早起于《黄帝内经》。经脉学、经络学、血脉论本是一家学说,即经络学说。经络学说的发展形成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是经脉学阶段,这个阶段从发现循经感传导现象到形成以经脉循感线为基本架构。第2阶段是穴位的确定和形成阶段,这一阶段从经脉循感线起点,到灸疗部位,经过炊灼孔窍,最终确定和形成穴位。从循经感传线路到穴位的确定和形成标志着经络学说从现象观察到实践总结上升为理论指导临床实践,通过再实践再总结最终形成基本完备的经络学说体系,指导临床医疗实践。第3阶段是从解剖学的角度研究与循经感传导线路相对应的组织器官,依据解剖的结果而形成血脉论。由此可见经络学说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非常清淅,经脉学、经络学、血脉论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6,(10):1513-1514
《黄帝内经》在继承《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循经感传导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用解剖的方法寻找与循经感传导线路相对应的组织器官,认为与经络相对应的组织器官就是血管。这与现代人从解剖的层面对经络实质的研究是相同的,因此对经络本质的解剖研究最早起于《黄帝内经》。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6,(12):1928-1930
经络没有特殊的形态组织结构,是未知的特殊的功能系统,这个功能系统可分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以大脑为主导的经络信息网络调控系统,主要表现在经脉循经感传导方面;第二个层面是以心血管为主导的脏腑谐波共振调控系统,主要表现在脉动和脉象两个方面。经络信息网络调控系统通过经气调控心血管脏腑的生理功能,心血管脏腑共振调控系统通过共振调控的方式,保障人脑及脏腑组织器官的血液供给,以维持人脑及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这两个功能系统来源于《黄帝内经》,并于后世进一步发展,是最具中医特色的理论,应当认真研究,加于提高。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10):1446-1449
体感音乐波段的低频声波能够作用于人体十二经络,对腧穴局部循环产生变化,引起对应经络循经微循环的显著改变。在此观察基础上,深入分析其机制以及客观规律,有利于进一步探讨十二经络流注顺序和河图五行顺序的关系,提出新的理论设想,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6,(12):2015-2018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针灸取穴规律。方法:检索22部古代典籍和11本现代中文期刊,对其中有关针灸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文献进行整理,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穴位进行归纳。结果:筛选出古代文献108条原文,涉及11条经脉,32个穴位,157穴次;现代文献79篇文章,涉及14条经脉,100个穴位,651穴次。经过分析,初步总结出现代临床针灸治疗本病的取穴规律,即经络诊察的取穴规律:常用经脉有足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厥阴心包经;常用部位是头面部、上肢部和下肢部;常用穴位有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合谷、水突。结论:初步得出现代临床针灸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取穴规律,同时也可作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经络诊察的取穴规律。将经络诊察结合四诊,能快速且准确地找到患者经络系统上的阳性反应点,指导经络辨证和治疗,有助于掌握疾病预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6,(7):985-987
以经络学说为切入点探讨《伤寒论》太阳经病证提纲的演变和发展过程。通过对《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黄帝内经》《伤寒论》等文献进行考证和分析,梳理经络学说和《伤寒论》太阳病证提纲的"源"和"流"。可见,经络学说对所蕴含的早期"伤寒提纲"的雏形和对《伤寒论》的影响。张仲景不仅通过经络学说的显性来表达,更是通过隐性的学说来解读《伤寒论》。如此梳理经络学说和太阳病证提纲理论完善的脉络,使我们看到伤寒六经学说形成与演变的雏形,和经络学说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从而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正在中国传统医学概念里,人体身上有一个经穴称"三阴交",在足内踝尖之上三寸处,这便是肝、脾、肾"足三阴"三条经线相交汇的一个特殊穴位(参见图20.1)。传统经络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遍布于全身各脏腑肢体;而"气血者乃人身之根本"(《内经素问·调经论》语),是维持全身脏腑器官机能的基本物质,其富含水湿,且性偏温热。肝、脾、肾是人体的主要脏器,并有三条经线供给气血来维持其正常应有的生理机能,而这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6,(2):294-296
目的:探讨循经与局部三线取穴针刺法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动眼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20例与对照组20例。治疗组采用循经与局部三线取穴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治疗30 d后观察瞳孔及眼裂的变化,评价总体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瞳孔大小及眼睑下垂恢复方面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85.0%,对照组有效率6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经与局部三线取穴针刺法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10):2254-2256
朱丹溪《十二经见证》是在《灵枢经》十二经病候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该篇作为朱丹溪经络辨病辨证的基础,解释并补充了十二经病候"是动病、是主病"的证候。但很多循经部位本该列举的证候,尤其是四肢循行部位出现的证候,在《十二经见证》中却出现在其他经脉之中;同时,《十二经见证》中也存在部分字误,如足太阴脾经见证"尻阴股膝臑胻足背痛","臑"当为"腨"字之误;另外,《十二经见证》缺乏手少阳三焦经见证,这是明显的舛误,如此则不当称之为十二经。故笔者认为,该篇实存在错简,在修正诸错简见证的同时,重订手阳明、少阳经见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循经走罐、点穴配合口服正清风痛宁和甲氨蝶呤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方法: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76.6%,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 <0.01),其他临床观察指标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 <0.01);结论:循经走罐、点穴配合口服正清风痛宁和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优于单用口服正清风痛宁、甲氨蝶呤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