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5,(10)
基于协同学理论,将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看作一个复合系统,并寻求促进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协同发展的序参量,通过分析序参量教育经费、高等教育经费与研发经费,专业技术人才占总就业与总人口的比重和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和技术合同成交金额的发展现状,提出有效促进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14):249-250
高等院校的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辽宁高校部分专业的培养与辽宁产业结构的偏差较大。辽宁高校的专业结构需要根据产业结构去调整,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8,(4)
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已经形成,但还存在政策的权威性相对偏弱,政策的协同性有待增强,评价发现、选拔任用与流动配置三类措施的使用偏少,高层次人才对社会保障环境的满意度偏低等问题。对此,应进一步加强人才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建立政策反馈机制和互动机制,对政策进行修改和完善,形成良性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36)
基于产业结构的角度,利用Hansen门槛回归模型研究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贸易的协同性。从结果得出,"一带一路"倡议对经济周期的协同作用存在着产业结构相似度的门槛特征,且双边贸易对沿线国家经济周期协同作用的贡献程度要大于双边投资强度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19)
京津冀一体化对我国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区域合作要求人才共享推动区域内部融合。本文从三地人才一体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入手,联系三地的发展状况,从革新观念、优化产业结构等四个方面对三地人才的互相交流与长期发展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中心度、功能联系性和集聚水平指标,建构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协同性测度框架,并以深圳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文章认为,深圳市多中心空间结构呈现出网络化发展趋势,主要城市中心的集聚能力得到持续强化,外围组团的独立性呈现增强趋势,枢纽型节点的重要性逐渐凸显。通过功能联系性、集聚水平指标,测度各中心之间的联系程度、要素流动关系,评价各中心的集聚能力,进而测度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协同性,是一种全面体现功能联系性和空间集聚度特征的综合测度方法,对测度超大、特大城市内部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协同性,具有较好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梁羽 《建筑施工》2011,33(8):762-764
针对浙江省建筑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从产业结构不平衡、产业结构处于低端、人才结构不合理这3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立充分竞争的市场运行机制、创新并满足市场要求的建设管理体制等方面内容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通过三个假设、内部人才价值评价、人才内部流动形式、人才流动补偿金计算方法及有偿流动模式操作说明的研究,提出了设计企业人才内部流动的有偿流动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简要介绍并分类梳理了国内外关于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与动态,主要包括: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量、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量、能源结构与经济增长、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动态协调发展研究内容。文章指出,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应进一步将优秀的理论、方法和模型恰当的应用于解决整体性、关键性问题;构建综合性动态仿真模型,科学地设定最具代表性的情景规划方案,有效地预测各情景规划方案重要变量值和指标值,系统地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客观地规划短期、中长期中国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自身优化及协调发展最优路径,最终提出中国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转型期东莞市工业用地变化及调整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永仪  魏衡  魏清泉 《规划师》2011,27(4):77-83
通过分析转型期东莞市工业用地的演变规律可知,东莞市的产业结构为明显的"二、三、一"结构,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存在很大的不同;虽然东莞市工业内部各行业的发展遵循着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的轨迹行进,但东莞市的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不够理想.东莞市的土地资源配置应由工业用地倾斜转向非工业用地倾斜,促进其产业结构向...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6,(8)
<正>内部审计是企业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的产物,是单位内部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内部审计通过采用系统、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单位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审查和评价单位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增加单位价值和改善管理,促进单位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铁路运输企业的发展也正走向市场,公司化改造已是大势所趋。铁路的经济转型、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6,(3)
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在调整中相互影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中等职业教育结构是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以天津市为研究对象,考察中等职业教育结构是否随产业结构调整作出适时调整,探讨各学科与三次产业发展的关联性。对天津市中等职业学校的自身建设提出以下建议:优化专业设置,培养适需人才;开展校企合作,强化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信息交流与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13.
基于目前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十九大中央报告强调的"协同性"改革措施,迫切需要城乡范畴的绿地系统规划进行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布局应对。鉴于此,通过建构绿地系统内源驱动力、外源影响力的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及函数模型,以佛山绿地系统布局调适为例,定量分析绿地系统内部子系统功效之间、绿地系统与外部社会经济发展之间耦合协同作用的时序变化和空间分异,并根据时空分异结论指出协同优化策略,进行功能结构性协同和生态骨架性协同的布局调适。测算结果表明,调适方案能够一定程度改良绿地系统综合功效的耦合影响及协同性能,基本实现整个绿地系统的协同有序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4,(28)
高校风险控制意识淡薄,内部控制制度与监督评价体系不健全,制约了高校的健康良性发展。应从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强化管理层风险意识,健全监督与评价体系入手,改善内部控制环境,提高内部控制质量与水平,为高校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8,(9)
通过京津冀都市圈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的比较分析,以及京津冀都市圈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圈的比较分析,发现京津冀人才发展存在人才资源配置不均衡、人才利用效率偏低、人才资源流动率低、高层次人才缺乏等问题,提出构建政府、高校、企业合力互动的"三位一体"的京津冀人才创新发展模式,并提出京津冀一体化人才创新发展的对策,以促进京津冀区域的经济、社会和技术的协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的视角,运用泰尔指数测度合理化,运用产业占比与劳动生产率乘积测度高度化,通过两个指标,反映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结构发展现状。结果显示,三大城市群第二产业结构差距逐渐减小,主导原因是组间差距减小;第三产业结构差距逐渐增大,主导原因是各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差距增大;环长株潭城市群第二、第三产业结构发展质量最高,武汉城市圈组内城市发展不均衡,环鄱阳湖城市群内城市规模普遍偏小,距离最优城市经济效率规模门槛差距较大。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必然受制于社会经济并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既然经济工作存在着根据市场调整内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问题,同样,高等教育也必然存在着调整内部结构、专业结构及结构层次问题。实践证明,高等教育结构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结构是否保持协调,是衡量高等教育结构是否合理的最主要的标准。长期以来,由于高等教育实行封闭式办学模式,与社会缺乏  相似文献   

18.
城市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协调发展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的协调发展不仅能促进区域经济的优化发展,也有助于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本文基于产业结构演变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相关趋势规律,通过测算城市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的偏离度指标,分析了江苏省城市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的协调程度及其变化趋势与空间差异。结果表明,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协调趋势,而第三产业的结构发展日趋均衡;就不同城市而言,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间协调程度相对较低。论文最后提出了优化产业发展与土地配置,促进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协调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高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我国高校专业设置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并造成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对接的思路是根据产业结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调整高校专业结构,通过对高校专业结构的调整引导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建立科学有效的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对接机制。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3,(7)
资源型城市由于产业结构单一、人才结构单一、城市文化的记忆特征、产业进出机制不健全及环境问题等原因极易导致城市陷入"矿竭城衰"的发展宿命,通过分析影响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性因素,以及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认为一方面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可以突破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另一方面资源型城市也具备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和条件,所以调整产业结构是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