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0引言淮河洪水历来是淮河流域中下游地区防洪的心腹之患,淮河入江水道是排泄淮河洪水最主要的通道,约有70%以上的洪水由其泄入长江。但是,淮河入江水道干流并非单纯的淮洪过境通道,其区域地形、水情和工情极为复杂,存在着淮河洪水与入江水道区间暴雨洪水或长江洪水多重组合遭遇的可能性,从而导致其干流的实际行洪能力与设计值相距甚远,  相似文献   

2.
2000年6月3日,淮河入江水道左堤74.15K处杨金闸下游南侧钢筋混凝土八字翼墙在暴雨中突然整体倒塌。这是入江水道沿线涵闸工程存在的诸多隐患和薄弱环节的一次暴露。此后,我们对金湖县入江水道沿线涵闸工程的现状作了专题调查。 一、基本情况与存在问题 淮河入江水道是淮河上中游15.8万km~2区域内洪水入江归海的主要通道,为国家流域性防洪工程。金湖县境内入江水道堤防长115km,沿线共有穿堤涵闸30座,东西偏泓节制闸2座。这些涵闸大部分与入江水道一起建成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具有防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简述淮河下游地区面临的洪水威胁及下游防洪骨干工程的现状、治理目标,分析大堤、淮河入江水道、苏北灌溉总渠、分淮入沂、淮河人海水道五项防洪骨干工程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治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扩大洪泽湖中等水位入江水道泄量必要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引言 在苏北灌溉总渠未开挖之前,淮河洪水几乎全部走入江水道下泄,即使在总渠开挖之后,淮河90%的洪水仍由入江水道承泄。入江水道经过三次加固扩大,现设计行洪能力为12000m~3/s,为排泄淮河洪水,免除淮河下游地区的洪水灾害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由于设计流量所对应的洪泽湖水位偏高,使得洪泽湖中等水位时泄量还没有得到更充分地发挥,同时现状设计水位条件下的控制运用又与现有几条泄洪道的运用方案有不尽合理之处。从几十年来的运行情况和现有工程优化调度等方面着眼,扩大洪泽湖中  相似文献   

5.
淮河入江水道金湖段全长31km.两岸防洪圩堤115km,设计行洪流量12000m^3/s。淮河洪水经洪泽湖调蓄后,由入江水道经高邮湖、邵伯湖下泄入长江。该行洪道以束堤漫滩行洪为主。保持设计行洪能力,对淮河下游地区的防洪保安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淮河入江水道是淮河下游行洪的干流,全长157.2km,设计行洪流量为12000 m~3/s,承泄淮河上中游约80%的洪水。沿线河、湖、滩串联,湖滩长度约占50%;地形、地貌、植被复杂实际河道糙率增大,致使水位抬高,行洪能力降低。该文分析了入江水道行洪能力降低的原因及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7.
自黄河夺淮以后,淮河下游的入海出路逐渐被淤塞,形成了洪泽湖,淮河被迫由入海改为入江。入海水道将是淮河在洪泽湖下游的一个直接入海的洪水通道。它是一项宏伟的工程。入海水道的修建将进一步提高洪泽湖与下游地区的防洪能力。有利于该地区的工农业发展。一、修建入海水道工程的必要性洪泽湖是淮河中、下游的巨型水库,库容130亿立米,上承淮河上、中游15.8万平方公里的来水。洪泽湖下游是苏北里下河、渠北和白马湖宝应湖地区。总计有3000万亩土地和  相似文献   

8.
马维达 《治淮》1998,(10):18-19
淮河入江水道承担着洪泽湖百分之七十洪水入江任务,近年来由于诸多因素造成入江水道水文条件发生变化。如下泄不畅,过水断面的糙率加大,下游水位抬高等,加大沿线防洪压力,影响防洪调度决策,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一、阻水情况及原因 入江水道通过40多年的治理,行洪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但与设计行洪标准1.2万立方米每秒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根据三河闸泄量与金湖水位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实际发生的水位较设计水位要高。1991年3、4月份,三河闸下泄3000立方米每秒和4000立方  相似文献   

9.
入江水道是淮河下游最大的泄洪河道,承担着淮河上中游70%以上的洪水泄入长江。根据1961—2018年大洪水期间的实测资料,利用水位流量法计算分析入江水道的泄洪能力和防洪能力。结果表明:因历史客观条件限制以及4个梯级控制河段整治的难度与复杂性,在不同时期各控制河段的行洪能力呈现各自不同的特点;经过多年持续有效治理,河道行洪能力整体得到提高;由近年来实测资料推算,各控制河段的行洪能力基本达到设计要求。对入江水道行洪能力的分析为淮河下游区的防汛抗洪和降低特大洪水威胁提供借鉴和参考,对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1概述宝应湖原为淮河泄洪入江通道中的湖泊之一。宝应湖地区的治理与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同步进行,在开辟金湖县金沟改道段、兴建入江水道三河拦河坝、大汕子隔堤和大汕子退水闸后,淮河的洪水直接由入江水道经高邮湖入长江,至此,宝应湖不再担  相似文献   

11.
淮河入江水道建成于1970年,设计行洪流量12000立方米每秒,主要承泄洪泽湖以上15.8万平方公里的洪水入江。工程运行20多年来,为确保淮河下游广大地区安全度汛,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由于河床内存在的诸多行水障碍,特别是三河滩地和改道段生长的4万多亩芦苇,不仅使河床糙率增大,而且还直接缩小河道过水断面,大大削弱了入江水道行洪能力,严重影响了防洪安全。 近几年来,江苏省金湖县对清除入江水道阻水芦苇,进行了多方面的试验探索和方案比较,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2.
黄克清 《江苏水利》2011,(1):13-13,15
淮安,地处淮河下游,洪泽湖、白马湖、高邮湖、宝应湖等湖泊镶嵌其间,淮河入江水道、入海水道、灌溉总渠、京杭运河等流域性河道贯穿境内,其1万km^2的国土面积,要直接承泄淮河上中游15.8万km^2的来水,素有"洪水走廊"之称。  相似文献   

13.
高中卫  高艺 《江苏水利》2004,(11):23-24
淮安市地处淮河下游,淮河洪水经洪泽湖调蓄后分由淮河入江水道、淮河入海水道、苏北灌溉总渠入江、入海.全市流域性河道湖泊堤防共长895km.有中小型水库126座。2003年夏,淮河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涝,淮安市遭受了严重的洪涝灾害。从6月21日淮河以南地区入梅开始,到7月22日淮北雨季结束.全市累计平均降雨633.8mm,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淮河中游两侧的一系列湖泊洼地一直是淮河上中游洪水滞蓄回旋的区域。受黄河夺淮影响,淮河下游河床淤积抬高,失去了入海口,改经入江水道流入长江。黄河夺淮造成淮河水系紊乱,排水不畅,形成了“小雨小灾、大雨大灾,无雨旱灾”的局面。上游来水快,中游水流不畅,下游水道狭窄,各支流入淮河口淤塞,汛期淮河水位一旦高出地面,便严重顶托沿岸各支流的排水和两岸涝水的外排,形成淮河特有的因洪致涝、洪涝并发的洪水灾害。淮河流域1931、1954、1956、1991年严重水灾就是典型的例证。  相似文献   

15.
淮河干流洪水经过洪泽湖调蓄后,再通过淮河入江水道、灌溉总渠、淮河入海水道、废黄河、分淮入沂等通道入江入海,其中淮河入江水道作为最大的泄洪通道,设计行洪流量12000m3/s,分泄了70%以上的洪泽湖洪水,同时还承担三河闸至邵伯湖区间6633km2面积的汇水,自三河闸下至三江营汇入长江.河道全长157.2km,沿程河、湖...  相似文献   

16.
淮河入江水道是淮河下泄洪水的主要通道,承担来自淮河中上游约66%~79%的洪水,是淮河行洪的安全阀。为了研究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半专道输水方案对淮海入江水道行洪的影响,建立北抵洪泽湖三河闸、南至长江三江营的一二维水动力数学模型,在设计洪水工况下分析工程方案对入江水道行洪的影响。结果表明:工程实施后,入江水道上段、下段行洪水位低于设计值;中段邵伯湖由于东侧修建隔堤侵占河道,行洪时部分区域水位有少量抬高,当对新民滩南部实施切滩补偿后,可有效消除其影响。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淮安市地处淮河下游,洪泽湖、白马湖、高邮湖、宝应湖等湖泊镶嵌其间,淮河入江水道、淮河入海水道、苏北灌溉总渠、京杭运河等流域性河道贯穿境内,1万km2的土地面积,要直接承泄淮河上中游15.8万km2的来水,素有"洪水走廊"之称。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金湖县地处淮河下游,入江水道贯穿腹地,境内堤防总长115公里,穿堤涵闸33座,要承泄淮河上中游15.8万平方公里来水入江。为了更好地发挥入江水道的综合效益,县水利局将县堤防管理所选为“河道目标管理考评”试点单位,取得了显著效果,具体做法是:  相似文献   

19.
正淮河入海水道工程位于江苏省淮安、盐城市境内苏北灌溉总渠北侧,是承泄淮河洪泽湖洪水的重要防洪工程,配合现有的入江水道、苏北灌溉总渠和分淮入沂等工程,可使淮河下游和洪泽湖大堤防洪标准近期达到100年一遇,远景达300年一遇。洪泽湖是承泄淮河上中游15.8万km2洪水的大型湖泊型水库,总库容176亿m3,其下游洪水出路历来不畅。建国后经过40多年的整治,其下游排洪能力已由8000m3/s提高到13000~16000m3/s,但防洪标准仍不足100年一遇。若遇淮沂并涨,则只能防御约50年一遇洪水。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淮河干流上中游河道整治工程的实施,茨淮新河工程竣工,特别是怀洪新  相似文献   

20.
董毅 《江苏水利》2000,(7):20-21
1 概述 淮河入江水道承担洪泽湖以上15.8×10~4km~2和三河闸至邵伯湖区间6633km~2的排洪任务,设计流量为12 000m~3/s,其下游段通过凤凰河、太平河、金湾河及芒稻河四条河道泄洪入江。从近30年的水情资料来看,淮河上中游地区发大水时,下游地区往往也是降雨频繁之时,洪涝并发,因而入江水道行洪通过芒稻河排洪的机会很少,一般由凤凰河、太平河、金湾河担负。1962年、1972年、1973年先后建成的万福闸、太平闸、金湾闸一起构成了淮河入江水道的最后口门。根据资料分析,金湾河行洪能力远未达标,限制了入江水道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