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时空因素对正确传输原文的主旨精神、原文的文化蕴涵、原文的文体色彩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际翻译中两种文化、两种语言的时空错位必然导致误译错译 ,因而 ,也就达不到翻译的目的。时空因素的关键作用从fat一词的翻译中可见一斑。本文着重从fat(肥 )在英汉文化语言中的不同价值取向和不同的表达方式方面加以探讨 ,旨在阐述译者时空意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翻译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而不单单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简单切换。翻译的标准是信达雅,也就是说其中之一为忠实于原文,由于涉及到相应的行文习惯以及语言文化背景,这又恰恰是翻译中的难点。于是误译现象也就在所难免。本文主要拟从笔者所读到的日本文学作品中的误译来收集例证,试析日汉翻译中的三类误译现象。并透过这三类误译提出在日汉翻译过程中避免这三种误译现象的方法。希望可以给广大日语学习者、翻译者带来一点借鉴。  相似文献   

3.
翻译究竟要不要“忠实”?传统翻译理论认为翻译必须忠实于原文。然而,翻译除了忠实于原文之外,还得忠实于目标读者群,关注目的语文化环境等后现代翻译理论所涉及的热点话题。通过以翻译目的为调节器,对忠实原文、忠实于目标读者群及目的语文化环境进行协调,可使忠实发展成为当之无愧的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因对目标语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而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误译现象,本文从物质文化、生态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化五个方面剖析造成翻译误译的文化因素,指出了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树立文化意识,减少误译的重要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翻译离不开语境分析,如果忽略原语赖以产生的特定语境去进行翻译,则往往会导致误译。从分析一则误译出发,运用语用学理论,探讨如何在翻译中进行语境分析,并阐.目月语境分析在英汉翻译中的重要性。语境分析中最重要的是上下文的分析,在分析上下文仍不能确定原语的语用意义的情况下,还应该分析其文化语境。做到了这两点,原文的字面语义和语用语义就能准确地传译到译文中,使译文读者在阅读译文时得到原文读者阅读原文时得到的感受。  相似文献   

6.
本文拟探讨翻译偏差的存在理据,并通过变量分析进一步解读其认知概念。认为翻译偏差在哲学、认知、文化等方面都具有存在理据;翻译偏差是译文与原文之间客观存在的,受语言、社会、文化等因素影响的必然偏差,同时它又是一个由于不同译者语言、文化等认知能力差异而在偏差范围内出现波动的动态值。翻译偏差涵盖了误读、误译、改译、正译等四个认知范畴,它们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7.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语法体系、句法结构等各个层面存在异同以及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翻译时常常会出现误译。造成误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通过科学的分析和合理的分类,掌握产生误译的原因,并在翻译实践中有意识的避免这些错误就很有必要。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产生误译的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并进行分类。  相似文献   

8.
在翻译的实践活动中,有最高限度和最低限度问题,即"严式翻译"和"宽式翻译"。严式翻译严格遵循原文的语法和句式,但在翻译过程中会丢失原文的音韵美;宽式翻译虽没有那么严格,但也会丧失原文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9.
举例说明外宣翻译不同层面存在的"误译"现象,从文化因素和语言因素两方面深入分析了造成"误译"的原因,指出要注意克服容易影响"误译"的因素,更好地完成翻译工作,确保外宣翻译的质量,并达到合理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0.
以译文忠于原文,译者地位次要为基础的传统翻译理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译者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本文从译者的主体性及表现,也就是对翻译文本选择,文本理解阐释,翻译策略技巧取舍,以及译者在翻译过程的创造性发挥等方面,阐述了译者的主导能动作用,并试图探讨译者的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从而为研究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表现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外宣翻译作为一种语言间的交际,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互换。本文从历史、宗教、地域和习俗四个方面探讨了文化对外宣翻译的影响。在外宣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正视语言文化差异,正确理解原文所包含的文化语义,同时还要顾及文化差异的复杂性和读者的接受能力,在不违背原语表达的基础上再现原文的文化蕴意,以取得跨文化宣传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2.
功能翻译理论将文本类型、功能和翻译方法联系起来,强调译文的功能特征,并提出应该根据翻译目的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可以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选择。这一理论对应用性很强的商务信函的翻译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商务信函,结构严谨,语言规范、正式、婉转,在翻译过程中不可能一味忠实原文,而是应当更强调其功能性,从读者的角度出发,选用合适的翻译策略,在熟知其特定的语境的基础上,翻译出具有中文表达习惯的准确的译文。  相似文献   

13.
以语言转换为基础的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文化传达便是它的一个重要主题。对于文化差异的处理,在文学翻译中一直存在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理想的翻译还要表达原文的言外意义,包括文化效应,而文化效应的终点便是读者。因而,读者在翻译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通过对文学翻译中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的分析,指出这两种策略的运用以及文学翻译中的文化传达均应以读者为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14.
翻译研究过程中的主体性关注大致可概括为以下趋势:"原文—原作者—译者—主体间—翻译生态"。这一趋势反映的是译者主体地位的觉醒与对其过度膨胀的反思。然而对于翻译实践来说,理论认识上的深入并不是以直接指导的方式来发挥其功能的。更可能的途径是:理论认识内化为认识背景并通过实践转化为认识能力与实践能力。这一点笔者在翻译实践与翻译教学中得到了部分验证。  相似文献   

15.
翻译活动中的文化缺省涉及认知心理和连贯理解问题。在软新闻翻译中,可以通过采用增译、减译、改译等翻译策略,还原原作中的文化缺省,使原文作者与译语读者有最大趋同的认知环境。  相似文献   

16.
研究汉英修辞格的比较和翻译,对我们进一步研究英汉两种修辞学和英汉互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已面世的翻译作品中,已经大量地涉及到了修辞格的翻译。然而,修辞格的翻译是翻译中最棘手的问题,在此从汉英修辞格的比较与翻译实践出发,通过分析翻译实例,寻找最恰当、最接近原文的处理方法,在对原文保持最大限度忠实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把原文的修辞美传达给译文读者,从而使原文中音、形、意的修辞效果尽可能完美地传达到译文中去。  相似文献   

17.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作为一种趋势,越来越受到翻译界人士的推崇。文化转向强调文化在翻译过程中的地位和翻译对于文化的意义和影响,是多元翻译研究中的一个新视角,拓展了翻译的新境界。但应采取一种辩证的态度来正确认识翻译问题,在重视文化因素的同时应防止走极端,警惕用文化研究取代语言研究。  相似文献   

18.
翻译的过程就是对文献的一种重新建构的过程,也就是需要对原文、译文和译文的解读进行重新建构。用关联理论的研究角度来探讨文化缺省,可以重新认识文化缺省现象,以此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根据最佳关联原则找到合理、有效的翻译重构策略,重现原文的艺术效果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过去我国外宣翻译多采用归化翻译策略,但随着中国成功举办2008北京奥运会,正在举办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及广州亚运会,中国的实力和地位得到世界的认可,中国的语言和文化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保持原文的"原汁原味",反映出源语的民族文化特点的异化翻译策略在外宣翻译中的作用日趋明显。文章拟以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为依托,论述了异化翻译策略在外宣翻译中的优势或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际交往日益密切,作为"城市名片"的公示语重要性日渐突出.针对目前公示语翻译的现状,依据功能翻译理论对公示语翻译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类,从语言误差、语用失误和文化误译三方面逐一分析,并就错误的原因提出相关的解决策略和建议,以期对改善公示语翻译质量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