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城市是现代人居住、工作的乐园。是记载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从工业文明到网络文明人类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的历史画卷。是我们物质与精神的家园。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城市经济整体发展战略与当代消费文化特征两个方面着手,对当代文化建筑的内涵、构成模式、功能特征作了简要分析,并提出我国当代文化建筑在新的城市竞争背景下的发展问题与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城市建筑的特点及其与文化的关系,指出城市建筑与其所处的文化整体环境有着同构关系。  相似文献   

4.
文章简要分析了文化概念的历史沿革,以哲学的视角探讨人类文化的逻辑根据,并试图建立起城市文化的逻辑结构。以结构的观念来分析,建筑与城市可以从实用、文化、艺术3个层面进行研究,与此相应,从具体到抽象,建筑与城市可视为"器物(实用)、符号(文化)与意象(审美)"。文章着重讨论了建筑的文化表意性,以及相关的城市形态和城市生活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此次活动的主题"城市建筑的文化与创新",是传承城市的历史文脉,提高现代建筑的文化内涵,总结现有建筑成果,探索城市建设领域的文化品位;是秉承科学发展观,倡导运用节能、环保、先进的建筑技术,树立重视文化延续的科学理念。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正在以势不可挡的城市化进程和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宣告着城市社会的来临,在跑步进入城市社会并急于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却不得不面对一系列由“城市化急躁症”和“文化短视症”所引发的问题。很多城市片面追求物质文化和城市化率的增长,而忽略了城市的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等问题。大拆大建的城市开发方式直接导致了很多富有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的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历史文物、地方民居的破坏乃至消失。  相似文献   

7.
敬东  林文辉 《规划师》2000,16(6):115-117
作者从建筑文化人类学的角度以另一种视野来看待城市环境,面对目前我国城市环境建设中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弊病,从文化人类学入手,在环境行为学方面提出了分析、研究、构筑多样性城市环境的理论和方法,以期在这个命题上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8.
邓霞  赵秋泉 《山西建筑》2006,32(18):12-13
论述了山水城市的理念,并结合各种理念发展演变过程,阐述了山水城市的相对优越性。阐明了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有着深刻的文化印迹和浓厚的人文精神要素,指出只有体现中国文化特性与民族特色的中国山水城市及其建筑,才会有它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9.
郑炘 《建筑与文化》2009,(12):68-71
自本刊今年第11期刊发城市建筑文化影响力评价及建立《中国城市建筑文化影响力排行榜》的相关文章后,引起了专家们的广泛关注。城市建筑文化因其较强的综合性而呈现出较为复杂的状态。对于一个城市建筑文化影响力的评价需要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如果能够寻找到准确的角度,将会使评价更加有效,也将会更加有效地推进城市建筑文化的发展。因此,本刊将继续就上述问题进行讨论。本期两位专家的文章分别从建筑在城市文化中的地位和评价城市空间的三种尺度入手进行探讨,当会对我们深入研究问题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开始热衷于城市内在文化品质的培育,文化建筑逐渐成为弘扬历史或者人文资源、满足现代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载体,以及城市公共建筑建设的热点,也成为城市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文化建筑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它是以文化活动为主要功能,理应体现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较高层次的文化品位,其体现的建筑文化应属于高雅文化的范畴。近几年来,许多建筑师在一些文化建筑的创作实践中对如何体现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为此,本论坛邀请该领域建筑师以"文化建筑与建筑文化"为论题展开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11.
山西榆次老城始建于隋唐,兴盛于明清,损毁于上世纪中叶,修复于二十一世纪初。"榆次老城的修复与改造,结合就地保护、易地保护、落地重建三种文物保护方式,把老城的历史氛围、历史空间、历史格局、历史情调保护了起来。"(冯骥才,《榆次老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博物馆》序言,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相似文献   

12.
作者针对当前我国城市与建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关于提高其空间环境和文化艺术水平的八个观念,即重视空间生态环境,不搞怪异建筑形体,构建人行街道系统,适应大众生活需求;建筑适应城市整体,丰富生活增加生气;发展地域文化特点,符合民族生活方式;建筑技术结合艺术,创新丰富形体环境;利用自然光热风水,发展节能生态艺术;控制尺度容积,保护历史文化艺术;改善旧有基础设施,确保历史文化长存。  相似文献   

13.
刘旻 《时代建筑》2006,(3):170-170
建筑设计应以所在环境的文化特性研究为基础, 在《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一书中,阿摩斯·拉普卜特深化了从《住屋形式与文化》到《建成环境的意义》一贯以来的对文化主题的探讨,并以环境行为学为纽带, 指出不同“群体”对于环境的不同感知和对于“美好”的不同定义,而“设计”即为界定这种感知和定义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建筑与文化》2011,(1):64-65
2010年11月13日,以"城市更新与建筑文化保护"为主题的首届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高峰论坛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开幕。本届论坛由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文物保护基金会共同主办,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中国文物报  相似文献   

15.
耿虹 《华中建筑》2009,27(5):221-229
安顺屯堡人入黔祖先大都原籍江淮地区,历经数百年的社会历史的变迁,基本上较为完整地保持着明代江淮汉族文化的形式与内容,并在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和贵州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环境中造就了独特的屯堡聚落景观。该文将其作为一种环境艺术设计的类型案例进行研究,为我们今后如何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孙澄 《建筑学报》2008,(2):96-99
维也纳城市图书馆新馆是奥地利建筑师恩斯特·迈尔(ErnstMayr)在国际设计竞赛中的中标实施作品,建成使用后成为维也纳的一个地标性建筑。本文介绍了图书馆的概况,并深入解析了其创作理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大众文化的蓬勃发展是整个人类文化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大众文化形态的建筑正成为上世界思潮中一种重要的这取向。  相似文献   

18.
1.1987年10月下旬,我大学毕业经过一番辗转后从桂林来到南宁,那时已是秋天,朝阳路上依然绿树成荫,浓密的扁桃树在天空下犹如一片绿色的浮云,苍翠欲滴。走在街上,能明显感觉到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两种主要的道:天道和人道。道家重天道,所谓道法自然;儒家重人道,所谓旷世济世。但无论哪种观念,均包含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基因。这决定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把伦理(人与人)、政治(人与社会)、科学(人与自然)、艺术(人与内心)等不同范畴的内容普遍联系起来、以"直观外推,内向反思"为主要形式的反复推衍的思维方式。梅代表不畏强暴,竹代表清高、气节,菊代表隐逸,兰代表高雅。梅竹兰菊放在一起的意境会是什么呢?这就是中国独特的艺术文化特质:"意象"和"通过意象构筑意境"。  相似文献   

20.
风景园林与文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林箐  王向荣 《中国园林》2009,25(9):19-23
风景园林是人类文明的成果,是文化和历史的载体,反映特定人类社会的文化.风景园林中的文化意味着维护前人的文化遗存和创造今天的有价值的文化.文化景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风景园林未来的新视点.新的风景园林中的文化不应该局限于对区域历史的再现,还应该是对场地现有文化景观的维护和延续,这样的风景园林文化才是真实的、唯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