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介绍营茧过程中蚕体运动信息的采集方法及蚕体形状的表征方法和原理的基础上,分析了七种蚕在作蚕过程中的形状分布特性,并就它们的形状分布差异作了似然比检验。  相似文献   

2.
日本从江户时代起、中国从周代起至唐宋,很多古籍和农蚕书记载着当时蚕具的形制,更从书中的插图以及《耕织图》,加深了以古代蚕具的认识。公元前后,日中两国蚕具大多以木、竹和芦苇为材料,形制也类似,其后因就地取材方便,向自的方向发展,日本重视稻草的利用,固定蚕架改为活动蚕架(棚),名称也各不相同。近年日本推行高工效饲育技术,走向机械化,传统的蚕具急速消减,而中国仍保持传统的蚕具。  相似文献   

3.
日本从江户时代起、中国从周代起至唐宋,很多古籍和农蚕书记载着当时蚕具的形制,更从书中的插图以及《耕织图》,加深了对古代蚕具的认识。公元前后,日中两国蚕具大多以木、竹和芦苇为材料,形制也类似,其后因就地取材方便,向各自的方向发展,日本重视稻草的利用,固定蚕架改为活动蚕架(棚),名称也各不相同。近年日本推行高工效饲育技术,走向机械化,传统的蚕具急速消减,而中国仍保持传统的蚕具。  相似文献   

4.
论蚕业起源     
在中国南方(1958年)和北方(1983年),印度中部(70)年代、越南北部(70年代)先后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蚕丝遗存,这些发现为探索蚕业起源问题提供了新材料。本文讨论了这些发现,认为蚕业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而蚕业的起源可能是多中心的。本文并且利用中国和印度的历史文献以及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所进行的民族学调查所得到的材料,支持这一论点。  相似文献   

5.
唐代成都蚕市最初源于祈蚕福,是人们到寺观拜马头娘而产生的.唐代成都蚕市主要分为乡间的草市和成都府治的官市两类.唐代后期,成都蚕市逐渐由祈蚕福、蚕桑之物的贸易之地,转变为百物贸易和市民的游乐之地.总体来说,唐代成都蚕市还没有发展到极盛阶段,举办的次数、频率和规模都还处于较低阶段,其中的游乐活动也还较为单调和粗浅.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用微分脉冲极谱法测定蚕砂中叶绿素的含量,方法简便,灵敏度高,并对七种不同蚕砂样品中的叶绿素含量进行了定量测定。  相似文献   

7.
《耕织图》从宋代诞生以后,历经元、明、清各代,并以各种载体广泛传播,不仅对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耕积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且远及欧洲,被誉为“世界第一部农业科普画册”。本文论述《耕织图》诞生后所形成的文化现象,对蚕织科技发展的推进及对国际蚕织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南浔因辑里而扬名,成为江南集镇之首。辑里丝蜚声海内外,从而也形成了特有的南浔蚕文化,也促使聚书收藏、建造园林成为富有的丝商崇尚风雅的一种时尚,使南浔成为历史文化名镇。  相似文献   

9.
蚕粉中的主要化学成分为水分、蛋白质、总糖、脂肪和灰分,其含量(w/w,%)分别为6.13、60.45、10.63、11.27和9.82.蚕粉挥发油的回收率约为1%(干基,w/w).利用GC/MS对蚕粉的挥发油进行了分离鉴定,共检出105个组分,确定了69个化学组分的结构.挥发油中含有大量不饱和的醇和酸,多种脂肪酸,烷烃和芳香族,甾醇类,二萜烯类,杂环类化合物.其中含量最高的是二噻嗪类(MW163);其次是十六碳烯醇类(MW296)和十八醇类(MW268)等.  相似文献   

10.
开发蚕沙资源 发展蚕区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蚕沙是一种含有多种有效组分的宝贵资源,我国每年从养蚕得到的鲜蚕沙上百万吨,仅四川一个省的鲜蚕沙量就高达40万吨以上。十分可惜的是如此丰富的蚕沙资源,长期以来并未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针对这一状况,本文提出了通过一些常压下的化学反应和基本的化工单元操作过程,从蚕沙中分级提取一系列有用的物质,综合利用蚕沙资源的新思路,并从技术与经济两个方面进行了初步分析。希望能为推动重庆和四川广大蚕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耕织图》从宋代诞生以后,历经元、明、清各代,并以各种载体广泛传播,不仅对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耕织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且远及欧洲,被誉为“世界第一部农业科普画册”。本文论述《耕织图》诞生后所形成的文化现象,对蚕织科技发展的推进及对国际蚕织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南浔因辑里丝而扬名,成为江南集镇之首。辑里丝蜚声海内外,从而也形成了特有的南浔蚕文化,也促使聚书收藏、建造园林成为富有的丝商崇尚风雅的一种时尚,使南浔成为历史文化名镇。  相似文献   

13.
蚕和蛹体的抗菌肽的提纯、抗菌机理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由蚕和蛹体所得的抗菌肽的提纯方法,并对抗菌肽的结构/性能、应用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的养蚕和文化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地下丝绸遗物的发掘,证明距今5000多年前就有丝绸生产,中国古代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不同民族,先后发明养蚕。公元前4世纪起,对蚕的生态和生活史有描述,至19世纪,已出版蚕300多种。论文从蚕的由来传说、诗歌、艺术、医药、丝绸之路和养蚕技术的传播等方面,论述了丰富的蚕文化。  相似文献   

15.
塑料蚕具闻世以来,经江、浙、、皖、豫等省部分地区推广使用,深受广大蚕农的欢迎.该蚕具的闻世得到了中国农科院蚕研所、苏州蚕桑专科学校的大力支持.塑料蚕网、蚕簇具有许多优点:  相似文献   

16.
宋代楼异重开海上丝绸之路,亲自绘制航洋巨舶"神舟"号的蓝图.其子楼(王寿)任于潜令时,考察当地的农耕蚕桑丝织事业,亲手绘制<耕织图>并附以五律45首,进呈宋高宗.帝令各州县壁绘此图,以推动农业和丝绸业的发展.吴皇后令画院临摹<织图>24幅,名为<蚕织图>,由故宫博物馆珍藏.千年<蚕织图>记叙了南宋时期丝绸生产技术的概貌.其中<攀花>图描绘的束综提花机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是世界服饰文化中的一件瑰宝.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对蚕庄金矿倾斜矿房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其结论对矿山生产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8.
目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阵地的民俗艺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民俗艺术活态传承的可能性也成为学界热议的课题。随着现代性的思想观念到来,一方面,现代性否定传统,另一方面,现代性又为传统的继承提供契机,现代社会一切传统文化、民俗艺术的价值都被重新定义。在现代性的话语下,讨论关于民俗艺术功能的现代转换问题。浙江湖州石淙蚕花在满足现代社会中人们日趋丰富的需求的同时,生生不息地进行着活态传承,为阐述现代性文化逻辑下民俗艺术的功能转换与价值转向,提供了一个较为典型的案例。  相似文献   

19.
针对研究者把挽歌与孝歌作为不同歌类分述的问题,本文用历史发展的方法,厘清了挽歌与孝歌是丧歌传播中的两个变种,指出在挽歌之前还有一种"虞歌"存在,他们三者的接续构成了丧歌的蚕变现象.丧歌蚕变具体表现在功能、时间、内容、形制、作者等五个方面的不同特点,同时又保持了有丧而歌的共同特征.丧歌的蚕变是与世迁移的结果,也与各个时代的政策、社会心理、审美趣味和宗族迁徙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桑林与扶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代的桑林不仅是蚕桑生产的场所,而且也是进行祈雨求子等重大巫术活动的场所。先民们从桑树中引伸出扶桑神树的概念,认为在桑林中,人们特别容易通过扶桑神树而与上帝鬼神进行沟通,得到神赐。这说明早期蚕业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