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14年,四川盆地双鱼石构造中二叠统栖霞组钻获高产工业气流以来,随着勘探开发工作的持续开展,已钻获多口高产工业气井,深入开展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山前带构造特征研究,是认识该区上古生界气藏特征、进一步向推覆构造带拓展油气勘探领域的重要前提。为此,基于新完钻的红星1井实钻成果、新解释的束线三维地震资料,解剖了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山前带的构造特征,进而分析了山前隐伏构造带的天然气成藏条件和勘探前景。结果表明:(1)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发育一系列向盆内逆冲断裂,形成多套推覆体叠置,表现为多个断层传播褶皱叠加,推覆断裂下盘隐伏构造带,表现为挤压断褶构造;(2)二叠系推覆体及原地地层油气显示丰富,含气性好,隐伏构造带栖霞组发育台缘滩相白云岩,白云岩储层储集性能好;(3)隐伏构造带面积大,天然气成藏条件好,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是川西北部地区深层海相层系勘探拓展寻找规模新突破的重要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2.
山前带地震勘探技术进展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桂桥  于世焕 《石油物探》2012,(6):539-547,535
地震勘探技术是制约复杂山前构造带油气勘探的瓶颈技术。山前带复杂的表层及地下地质条件,给地震勘探带来了极大挑战,主要表现在地震资料信噪比低;横向速度变化大,地震成像方法不适用;山前带地下复杂构造的准确解释困难。建议采取的技术对策包括:深化对山前带复杂波场的认识;以模型为基础设计宽线大组合二维、宽方位高覆盖三维等观测系统;进一步改善激发、接收效果;探索散射干扰、非纵方向的非线性相干噪声等山前带特殊噪声的压制方法;多方法联合提高静校正效果;研究应用高效的逆时偏移技术,重点研究低信噪比资料速度建模技术;前瞻性地研究起伏地表各向异性逆时偏移、全波形反演等新技术。同时,建议严格采集、处理、解释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不断改进单项方法技术的应用效果,持续优化整个地震技术的应用流程,做好地震技术一体化和技术集成,在地质指导下通过综合物探手段提高山前带勘探效果。  相似文献   

3.
龙门山冲断带北段构造解析及有利区带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最新油气勘探资料,解剖龙门山冲断带北段的构造几何学形态及其形成过程,并在此基础上预测有利的油气勘探领域。龙门山北段地区经历中—新生代多期构造挤压的叠加改造作用:晚三叠世时期挤压逆冲作用形成主体冲断褶皱构造,强烈的褶皱和冲断变形在龙门山北段前缘均有发育;后期遭受以基底卷入的大型褶曲为特征的晚新生代构造改造。在两期构造变形作用下,龙门山冲断带北段形成东西分带、南北分段的构造格局,由造山带向盆地方向依次发育逆冲推覆体、准原地冲断、原地隐伏冲断等构造单元,并在南北走向上表现出不同的剖面组合。在多个构造单元中,浅层推覆体之下,晚期形成的原地或准原地断块和褶皱构造具有很大的油气勘探潜力。图8参30  相似文献   

4.
敬朋贵  齐中山  肖兰雄 《石油物探》2011,50(2):107-114,9
随着川东北普光特大型天然气田的发现和元坝大型气田的逐步落实,为进一步扩大天然气资源规模,向更加复杂的山前带推进并扩大勘探领域已势在必行。米仓大巴山复杂山前带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地面地质调查及区域沉积相研究表明,在米仓山南缘——南江探区东部、黑池梁东部和大巴山前缘——镇巴探区存在二叠系和三叠系台地边缘沉积相带,属于油气有利勘探区域。近年来,针对米仓山前缘实施了大规模二维和三维地震勘探,取得了丰富的勘探成果,为进一步落实川东北二叠系和三叠系台缘礁滩相带北端的具体走向奠定了基础。2007—2008年实施的金溪1井的成功钻探证实了该区油气保存条件良好、油气显示活跃、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位于大巴山逆冲推覆前缘变形带上的镇巴探区受多期次大型造山运动的强烈改造,地下地质构造极其复杂,经过多轮综合物探和地震方法攻关,资料品质得到改善,地质认识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5.
在地形起伏剧烈、浅表层激发岩性多变、高速介质裸露、构造形变复杂等特定的地震地质条件下,山前带地震勘探仍存在震源激发、观测系统设计优化、静校正处理等问题。本书以新疆米泉等地区的地震攻关试验资料为基础,分析了激发介质形变和地震波振幅、频率的关系;论述了倾斜界面一次覆盖长度与排列长度的关系和剖面信噪比与单炮资料信噪比、覆盖次数间的关系等等。  相似文献   

6.
为了进一步评价哈山山前带的勘探潜力,明确有利勘探方向,从构造变形特征分析入手,重新认识了烃源岩展布范围,并结合断层、圈闭空间配置关系预测了有利勘探目标。根据野外地质调查、地震剖面构造解释等手段识别了哈山地区发育的不整合面,并根据断裂-褶皱等构造变形特征分析,明确了哈山山前带的构造特征。认为哈山山前带整体上可划分为浅层和深层2套变形系统,并发育早二叠世弱挤压、晚二叠世-三叠纪强烈挤压、侏罗纪-白垩纪挤压拗陷、新生代走滑冲断4个阶段。在构造特征分析基础上,根据钻井成果及地震资料解释,利用平衡剖面原理恢复了二叠系风城组的原始沉积范围,比前人认识扩大了约1000km2。并根据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整体评价风城组发育优质成熟烃源岩。根据烃源岩、断层、圈闭的空间配置关系分析了成藏主控因素,认为与油源断层相沟通的各类圈闭为有利的勘探目标。在此认识基础上,预测有利圈闭资源量达到亿吨级规模,大幅度提升了研究区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7.
地震勘探中野外采集钻井工序是影响施工效率的重中之重.在采集过程中,钻井施工效率的快慢直接影响整个项目的施工进度.本文通过多年的一线施工探索以及多个一线施工项目的经验和做法,总结了在复杂地表条件下,采用高精度地理信息辅助钻井施工组织,有效提高钻井施工效率的方法,可以作为今后的施工指导以及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山前复杂带三维地震资料的特点和处理难点的实例分析,认为地震资料处理的每个环节均不能采取单一技术、一步到位的方法,而应采用逐步逼近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要先将复杂的问题分割,针对各个处理环节中的难点,以技术理论和适用条件为基础进行反复试验,总结出适应山前复杂带资料特点的处理技术,并分步实施、组合使用。为此,在对山前复杂带三维资料处理中的问题进行讨论的基础上,对三维分步静校正、组合去噪、串联反褶积、三维DMO和三步法串联偏移等技术进行综合应用,实践证实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山前带地震勘探策略与成像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前带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和道间时差剧变是引起此类地区成像困难的主要原因。本文从宏观速度估计的角度,分析了山前带勘探中野外数据采集、资料低信噪比和道间时差剧变等因素与后续成像处理的关系,认为速度建模是山前带成像处理的关键问题,山前带地震数据采集要以有利于近地表浅层速度建模和中深层宏观速度估计为目标。为此,本文提出了一套以宏观速度建模为核心的成像处理流程。在该流程中首先利用基于叠前深度偏移(PSDM)的扫描速度分析方法得到初始宏观速度场;再利用非水平地表射线束PSDM技术高效生成深度域成像道集;最后进行角度道集层析速度估计,为射线束PSDM提供更精细速度模型。压噪和消除道间时差是该流程的两个关键环节。本文强调尽可能用同相叠加方法压制噪声,通过选取合适成像基准面以消除或减弱高波数道间时差对叠前成像的影响;中低波数道间时差由后续速度分析及成像消除,将静校正问题置于速度建模过程中加以解决。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成像结果验证了本文思路的正确性及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准南冲断带及其前陆盆地系统与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冲断带及其前陆盆地系统在构造与石油地质 特征等方面的广泛类比分析,在借鉴龙门山前冲断带在石油地质研究与油气勘探等方面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准南 构造带的油气勘探提出了五点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勘探及研究概况回顾 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即已开展龙门山前缘及其邻区上三叠统石油天然气地质条件研究。至1983年已积累了丰富的地质资料,对上三叠统和印支运动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原四川石油管理局地质勘探开发研究院何天华等对上三叠统沉积前,印支运动一幕的论述;罗启后等研究了盆地须一段(马鞍塘组……  相似文献   

12.
龙门山北段冲断前锋构造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龙门山构造带北段大致从广元到安县一带,其冲断前锋构造带由北向南主要包括矿山梁、天井山、青林口和中坝等典型背斜构造。野外地质事实和地震剖面构造解释证实,龙门山北段前锋构造带中广泛发育了晚三叠世和新生代两期挤压构造变形,但在各背斜构造表现出不同变形特征。矿山梁和天井山构造表现为一个双重构造:浅层是一个晚三叠世形成的断层转折褶皱;深层则是新生代形成的多个逆冲岩片叠置所构成的隐伏堆垛背斜构造。青林口和中坝构造主体表现为叠瓦状逆冲,构造前锋是深部隐伏的断层转折褶皱和断层传播褶皱。从整体上看,龙门山北段冲断前锋构造带变形表现为上覆早期构造变形之下隐伏后期逆冲构造,从而形成双层结构。在龙门山北段前锋构造深部的隐伏冲断构造中可以进行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13.
复杂地表区及复杂构造的勘探问题是目前物探工作所遇到的主要技术问题。这些地区普遍存在着施工困难、信噪比低、静校正问题严重及成像困难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多年来发展了不少相应的技术,也见到了很好的效果,但还有很多技术问题需要进一步攻关。  相似文献   

14.
下扬子区地震勘探方法攻关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西河口潜伏构造属川东高陡构造区凉水井构造带东南陡翼断层下盘潜伏构造,先后进行了4轮地震资料重新处理构造解释,并针对石炭系目的层布井9口,但由于构造的复杂性,有4口井失误,有3口井实行动态大井斜变轨,其靶心构造形态的多解性仍同样可能存在。文章从地震资料方面入手,结合川东高陡构造及区内实钻和跟综井的显示情况,对西河口潜伏构造在地震剖面时间域-深度域的构造纵、横变异及地震资料的对比解释要点进行了论述,取得了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复杂构造山区地震勘探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内已有不少地震队涉足复杂构造的山区工作,甚至冻土山区工作,这种地面与地下的双重复杂性要求地震工程师必须考虑若干有关的特殊问题。实际上,其中一些问题对黄土塬和沙漠地区也有某种共性。山区地震效果如何能为石油勘探界所普遍关心,亟待地震工作者投身探讨,须在试验中加深认识,提高工作水平。文中列出并探讨了四项主要技术问题,即散射波干扰、静校正方法、偏移归位以及与大地的耦合;从实际可行角度,本着尽可能简化与轻便的原则,理出一条方法研究思路,须在实践中验证与改进。  相似文献   

17.
概述了国内外油气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某些趋势,其中着重介绍了地震方法在油气地球物理勘探中的作用,当前应用和发展的地震测量的技术方法及特点。并从地震波激发、地震数据采集、资料处理、成果解释等方面介绍了部分技术和装备的进展和水平。还就地震勘探的部分新的应用领域、新技术方法的发展思路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8.
19.
塔里木盆地山地地震勘探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探明复杂盆地边缘山前带和山地的油气资源,对于地球物理勘探而言,需要具备非地震勘探技术、地震采集技术、静校正技术、噪声压制技术和构造成像技术等。其中基于非地震的盆地断裂系统认识和有利区带划分、基于卫星照片、大比例地形图,并考虑地下复杂构造的山地地震采集设计;以及采集涉及到的激发、接收诸因素的解决方案BGP(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均具自己的特色。通过研究使静校正技术、噪声压制技术,以及构造成像技术等具有较好的针对性、系统性、适应性。本文将通过近几年BGP在库车山地地震勘探的实例介绍BGP的山地地震勘探能力和技术。  相似文献   

20.
王旭日  梁传坤 《勘探家》1997,2(3):50-52
本文给出了山地推覆体构造带地震勘探的一个史例,主要讨论:弯线采集技术的应用;数据处理中二维滤波、静校正和分析的效果;基于地震的重力、是法、地震联合反演。并以实便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