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0 毫秒
1.
“和陶诗”是苏东坡追和陶渊明诗韵而创作的诗歌,现存124首,是诗人在生命的最后十年内,主要于扬州、惠州、儋州三地完成的。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具体论述“和陶诗”绝非东坡单纯模拟陶渊明诗风的作品,而是宋以来诗坛主平淡之风的大背景下,苏轼平淡诗论的一种艺术实践,陶渊明的诗歌,符合苏轼的审美理想;尤其重要的是,“和陶诗”的创作是东坡晚年贬谪生涯中,借学陶、和陶来消解胸中抑郁的一种较有效的方式。它对于我们了解诗人诗歌创作的全貌和诗人晚年的生活状况和思想状态,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苏东坡“和陶诗”艺术成就颇高,它是“绚烂之极”后而造的“平淡”,蕴含着丰富的感情和色调:诗风平淡,感情真笃;超然淡泊,意与境合;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写景传神,时见佳句。研究苏东坡“和陶诗”的艺术风格,对于了解诗人晚年诗歌创作的全貌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盛唐诗歌呈现出“吟咏性情”的诗学风尚和其鲜明的时代个性,展示了盛唐诗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体验,充分体现出盛唐时代的宏伟气势和盛大气象。从盛唐时期的社会现实和诗歌的发展情况来探讨盛唐诗歌“吟咏性情”的成因及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4.
查慎行是继王士祯、朱彝尊之后康熙诗坛最有名的诗人,创作成就高,在诗歌理论方面也颇有建树。他主张诗歌创作要“熟处求生”,要有创新精神和个性;“三唐两宋须互参”,广泛取法前人的艺术经验;诗人的“至性学问”是诗歌创作的根本;在艺术表现上,崇尚空灵,强调白描。他提倡诗格与人品的统一,但其内涵和审美情趣,已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变化了。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一,其中意境是其精华,是其它文学吸取诗歌艺术的深层养分.空间境界的描写是诗歌意境的主要内容.戏曲集诗、歌、舞、白等为一身,其舞台空问艺术形成的独特的民族特色是对诗歌空间描写境界的汲取和升华,从而形成了自己的个性魅力.  相似文献   

6.
大历十才子是中唐前期的诗人群体,因其成员间交游唱酬密切,诗歌艺术情调形成了一些共同的特性。司空曙作为十才子的主要成员之一,其诗歌艺术既具大历共性,也有独特个性,主要表现在抒写聚散贯注浓郁人情味,刻写风物融汇传达真神韵,锤炼字句善用数目颜色词。司空曙诗歌鲜明独特的艺术意味与表达,是构成大历诗歌艺术风貌的重要元素。  相似文献   

7.
通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和文学表现手法,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唐诗人李贺在其诗歌中大量运用这种艺术手法,构思精妙,体现出一种奇异、冷艳及瘦硬的风格。本文阐述通感的含义及在诗歌中的作用并着重探讨和分析李贺诗歌中的通感手法。  相似文献   

8.
“九僧”是宋初“晚唐体”的代表诗人,但很少受到后人的关注。从其诗歌入手,对他们的交游、诗歌艺术两方面进行考察,认为这个诗僧群体在承袭“晚唐体”的同时,也体现了宋初诗歌发展的某些新面貌,呈现出过渡时期的色彩。  相似文献   

9.
朱湘是一个“纯粹”的诗人,力争用复活的旧诗词语灌注的新诗语言系统来恢复古典诗歌的理想形态,他从爱国热情下的文学责任、无苦不成的文学之旅、诗歌的唯美和唯用、诗歌形式的技术化、复古迎外以获今这五个方面建构自己的诗歌理论,其诗歌的试验性意义大于其诗歌本身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宋代画意论     
宋代是中国诗歌与绘画艺术高度繁盛并交融的时代,“尚意”的美学思潮决定了“意”被奉为诗歌与绘画创作的规范.通过宋代画论中的“画意与画形”、“诗画一律”等重要理论的考察,以期对宋代诗画理论的特点及其美学影响进行深入认识.宋代诗话多处提到“画意不画形”,欧阳修、苏轼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同时,以诗句入画也为宋代文人画家所重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成为当时诗画艺术的一种创作追求和审美理想.宋代诗话中揭示出的诗学观念深刻影响和渗透到了绘画当中,从而提升了宋代绘画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梅尧臣诗歌早期以模拟唐诗为主,呈现出"喜为清丽,间肆平淡"的特色。景祐元年后,在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下,梅尧臣的诗歌创作在题材、手法和风格等方面逐步发生转变,渐渐走出了早期模拟的苑囿,对同时代及后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久远的影响,为宋调的开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王维诗歌的人文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中有画”并非王维诗歌的全部。本文抛开常人多从艺术技巧论王维诗歌之囿,试图将王维纳入唐代社会大背景中,立足于作为人的王维及其体现在诗歌创作中的人格魅力、人格力量、人格守持。从人文的角度重新思考王维,从而探索一位封建社会正直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3.
文章主要探讨“形式对等”在现代与后现代诗歌翻译中的适用性。通过对肯明斯的诗作“In Just”的两个译本的比较和分析,从现代与后现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主义的角度,重新剖析“形式对等”这一翻译原则对于现代与后现代诗歌翻译的有效性及其在翻译理论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美国诗人罗伯特,佛洛斯特和他的“补墙”一诗中的象征意义李青青(外语教研室)AMERICANPOETROBERTFROSTANDTHESYMBOLISMINHISPOEM"MENDINGWALL"¥LiQingingAbstract:Thepapero...  相似文献   

15.
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创新要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诗词教学中的赏析审美原则,首先应有一个知人论世、具体分析的历史唯物观.就诗词赏析的方法来说,在继承传统经验的同时,还要随时代发展变化而不断创新,在具体的鉴赏过程中,主要把握好四个环节:将具体作品放在大的社会历史环境下,透视作品;结合作者的生平阅历,细心透彻研读作品;通观整个文学领域、文学体裁和文学特征,准确把握作品;用灵活变换的角度去审视、感悟作品.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诗歌研究在从微观走向宏观,单一走向多元之后,有必要从域内走向海外,将衍生与演变于汉字文化圈的海外汉诗纳入研究的范畴。这样,不仅可以扩大既有的研究半径,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对中国古典诗歌进行总体把握和全面观照,而且随着这一新的研究域的拓展,对产生于华夏本土的中国古典诗歌的认知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相似文献   

17.
含蓄美是中国古代诗歌所追求的美学境界,历代诗歌在创作中含蓄艺术都是所追捧的热点。在追求含蓄美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的层次,由浅入深一般可以分为语法层次、修辞层次与宗教觉悟层次这几个不同的层次,层次的差异导致了诗歌写作手法的不同,从而就造成了中国古代诗歌含蓄艺术的不同境界。本文主要结合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理解,从作者诗歌写作的手法出发,分析研究了古代诗歌含蓄艺术的不同境界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8.
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对于诗歌的翻译也层出不穷.近年来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也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目光,他们以认知语言学的不同角度为出发点,对诗歌翻译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积极探索新的视角来研究诗歌翻译.文章以认知语言学的主观化理论为框架,从主观化对等的四个方面——辖域与背景、视角、突显、详略度,并结合具体的翻译实例...  相似文献   

19.
古诗翻译是文学翻译中较难的一项工程.译者必须根据需要,灵活运用创造性的翻译技巧,对诗歌进行形式和意义的变通,要在充分发掘原作的内涵上通过美的形式传达美的感受,让读者在欣赏译文时犹如身临其境.通过运用创造性的翻译技巧进行古诗词翻译,可达到译文和原文在意境、文化背景和情感上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0.
蒲风对于中国现代诗歌史的贡献,表现在诗歌创作和新诗歌运动两个方面。本文就这两个方面作了详细的探讨,力求使其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有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