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崩岗侵蚀调查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崩岗是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的一种严重的水土流失形式。在江西赣南水土流失区发育得较为普遍。不但对坡面土地生产力造成破坏,同时也排泻大量泥沙,淤埋农田和河道。为有效地控制崩岗侵蚀,必须在治理现有水土流失的同时,十分积极有效地预防新的侵蚀乃至崩岗的发生。崩岗侵蚀调查的目的,在于为上述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崩岗调查的内容应包括:一地区基本情况、崩岗发生的部位和面积、坡面侵蚀现状、崩岗边缘距分水岭、距陡壁高度和倾角、悬空体比例、堆积物情况及流通段泥沙特性等,通过对上述因子的综合分析,评定崩岗现有侵蚀规模及程度,并预测崩岗继续发展的可能性及潜在胁威,将评定的侵蚀程度和侵蚀强度绘制成崩岗侵蚀图,从而为科学地制定治理规划及合理配置治理措施以及有效控制崩岗侵蚀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3.
赣南崩岗治理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赣南是崩岗侵蚀危害的一个重灾区.在长期的崩岗治理实践中,总结了农业开发型、生态开发型、农粮生产型、工业开发型等治理模式,探讨了崩岗治理的技术路线和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袁芳  胡松  文慧  宋月君 《中国水利》2023,(10):56-58
在摸清江西省崩岗现状基础上,分析当前崩岗治理面临的问题和短板,明确“评估风险、统筹治理,综合防治、差别化发展,科技引领、监测评价”的治理对策,提出“政府重视、以人为本、引智借力、多元投入”治理路径,并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信息系统开发、监测站点布局、科研转化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在崩岗治理中取得新成效,为南方崩岗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加快花岗岩区崩岗治理的措施建议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鲁胜力 《中国水利》2005,(10):44-46
崩岗作为我国南方风化花岗岩地区一种严重的水土流失类型,破坏土地、耕地,影响粮食生产,恶化生态与环境,造成泥沙下泄,淤埋下游农田,淤塞河道水库,阻碍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被称为"生态溃疡".采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技术路线,加快崩岗治理,根治祸患,有利于保障土地安全、粮食安全和防洪安全,妥善解决生产、生活、生态问题,对于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南方崩岗的治理开发实践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学俭 《中国水利》2010,(4):17-18,22
南方崩岗对农田、河流、村庄以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威胁巨大,各地结合国家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对崩岗的治理开发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由于崩岗治理没有上升到国家战略,无法实施整体的、大规模的综合整治,南方广大地区的这一生态大患得不到有效根除。治理开发实践表明,崩岗不但可以治理,而且治理开发成效显著,很有可能成为中国南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指出了现有崩岗治理方法的不足,然后根据崩岗的侵蚀特点,提出了一种通过稳定崩积锥(坡)来治理崩岗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9.
因为气候、天气等原因,安溪县龙涓乡常有崩岗现象的发生,这是外营力的侵蚀作用大于土体抗蚀力的结果。在该地区的土壤结构中,底层的母质风化层慢慢侵蚀沟切透表层以及过渡层,再进入风化母质层,最终致其上覆盖层的倾斜和倒塌。文章结合实际根据崩岗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法,在2013年和2017年国家预算内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对龙涓乡实施水土流失崩岗治理的方法进行经验总结,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崩岗治理规划基础数据数量庞大,科学地选择典型崩岗是规划的基础性工作,该文在确定规划治理目标和规模的前提下,对紫金县治理崩岗的类型、数量和面积进行了统计分析,选取了21种典型崩岗,并对典型崩岗治理措施工程量进行了表格化和统一化处理,确定了全县崩岗治理规划总工程量和总投资等。最后结合实践对崩岗治理规划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适宜西北内陆区地下水功能区划的体系指标属性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西北内陆平原区自然湿地和天然植被对地下水埋藏状况具有强烈依赖性,为增强对地下水"水位-水量"的管控能力,地下水功能区划成为迫切的需求。针对西北内陆各流域中下游平原区如何确定地下水的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质量保护区和可开采资源功能区的需求,基于新创建的"干旱半干旱区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理论方法",本文详解了适宜西北内陆区地下水功能区划的体系指标属性组成、特征、内涵、区划原则和方法。在石羊河流域应用效验结果,一级功能区划的B1类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0.60%、B2类面积占12.90%和B3类面积占56.50%;在B1类的一级功能区内地下水规模开采区面积占该功能区总面积的58.84%、适量开采区面积占41.16%,在B2类的一级功能区内自然湿地保护区面积占该功能区总面积的11.20%、天然植被保护区面积占48.39%、泉水水源保护区面积占9.58%以及耕地质量保护区面积占30.83%,结果符合当地地下水赋存条件和功能状况,有利于最严格水资源"水位-水量"双控管理。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地下水已成为北京市的重要供水水源,为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地下水资源,参照水利部编发的<全国地下水功能区划分技术大纲>的要求进行了北京市地下水功能区划分.将北京市划分为3种地下水一级功能区和7种地下水二级功能区,共62个二级分区.  相似文献   

13.
地面沉降是全世界主要的工程地质灾害之一,而地下水超采是造成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之一。为研究地下水人工回灌和停采对北京平原地面沉降的影响,采用三维地下水模型和情景设计法,设计3个情景(保持现状、人工回灌和地下水停采)对北京平原区域及沉降中心的沉降速率进行模拟。结果表明:保持现状、人工回灌和地下水停采等情景下北京平原在2015、2020和2030年的区域地面沉降分别为24 mm/a左右、12. 7~23. 2 mm/a及12. 4~23. 7mm/a,沉降中心地面沉降分别为39. 30~158. 62 mm/a、21. 09~165. 83 mm/a及16. 5~162. 95 mm/a;人工回灌和地下水停采对研究区地下水水位和含水层储存量的恢复以及地面沉降的控制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地下水停采的效果要优于人工回灌的效果;只有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和地面沉降控制,才能既控制地面沉降的恶化,又保证北京平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梨树县东辽河流域水土流失的现状、危害及水土流失的成因和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西辽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动态补给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分布式水循环模拟模型MODCYCLE,建立强人类活动影响下西辽河流域水循环模拟模型,量化西辽河平原地下水补给组成,分析地下水动态补给情况及年际、年内变化。分析结果表明:西辽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补给以降水入渗补给为主,与年降水量直接相关。随降水减少,降水入渗补给比重减少,河道入渗补给及灌溉回归补给比重增加。地下水补给的年内变化差异较大,且与年内降水分布直接相关。研究结果可为西辽河平原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从近10年来对鲁北平原地下水环境问题的调查成果出发,论述了人类活动对鲁北平原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特征,包括浅层地下水污染、含水层疏干等的分布、形成规律及发展趋势.鲁北平原浅层地下水主要污染物为三氮、砷、铅等重(类)金属,个别地方存在有机物污染.深层含水层疏干主要发生在长期以深层地下水作为生活和工业水源的德州,深层含水层疏干引发了地面沉降;浅层地下水疏干发生在以浅层地下水为农业供水水源的冠县和宁津县.通过对鲁北平原地下水环境问题的分布现状、产生原因及规律、发展趋势及其危害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利用近期(1980~2000年)地下水资料,采用可开采系数法,分别计算了西北诸河区各水资源二级区和各省(区)平原区M≤2 g/L矿化度分区的浅层地下水多年平均可开采量。并分析了各水资源二级区和各省(区)地下水可开采量的计算成果,阐述其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8.
吉林省平原区地下水功能可持续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吉林省平原区内地下水资源面临的资源枯竭、生态功能退化、地质环境恶化等问题,以及地下水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地质环境系统间的联系状况,运用地下水功能评价有关理论,建立吉林省平原区地下水功能评价模型,分析评价研究区地下水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状况,掌握研究区地下水功能可持续性状况,为实现研究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地下水源热泵长期影响下,地下水温度主控因素的变化特征,选择安阳市第五人民医院为研究区,将地下水温度作为典型的灰色系统进行研究,采用灰色关联度的计算方法进行地下水温度、地下水位埋深、气温、降水量以及回水井水温之间的关联度分析,获取地下水温变化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受水源热泵影响时,地下水位埋深是地下水温度的主控因素。在水源热泵影响下,地下水温受气温、降水量、地下水位埋深和回水井水温的共同影响:在垂向上,回水井水温对监测井水温的影响程度随着深度的增大而逐渐降低,地下水温度的主控因素由回水井水温转变为地下水位埋深,在水平方向上,回水井水温对监测井水温的影响程度随着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地下水温度的主控因素由回水井水温转变为气温和地下水位埋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