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研究、抢救、修复、保护、传播有价值的抗战遗址或称抗战建筑文化遗产,是尊重历史且延续文脉的需要,更是遗址所在城市独特文化魅力所在。为纪念2010年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建筑文化考察组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早在2007年秋便启动了以“抗战见证物的史迹建筑”、“抗战期间的建筑文化活动与作品”和1949年以来纪念建筑为基本类型的调研。  相似文献   

2.
<正>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之际,我们怀着对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敬仰,历时三年,经过大量调查、测绘、整理,组织编著了《抗战纪念建筑》一书,以此缅怀和纪念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的四万万同胞的英勇事迹。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于中华民族发  相似文献   

3.
金磊 《建筑》2020,(14):65-67
正2020年是中国全面抗战的"七七"事变83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由此,我想到14载为国浴血奋战的抗日将士们,尤其想到面对侵略者中国建筑知识分子也是抗战文化的"播种者",他们让我们在文博与建筑记忆中感悟战争与和平。无论是战争遗址、纪念建筑乃至意象强烈的"墓碑",仿佛都在诉说:历史到底是什么?如果说,抗日战争是对民族精神的一  相似文献   

4.
何蕊  刘锦标 《建筑创作》2009,(9):12-12,14
2009年7月25日.《建筑创作》杂志社一行5人赴重庆考察。据悉,考察组此行主要是受重庆市委宣传部及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邀请,通过对重庆有代表性的抗日纪念建筑的深入了解,帮助重庆市委、市政府完成编撰《抗战纪念建筑》的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5.
2009年7月25日.《建筑创作》杂志社一行5人赴重庆考察。据悉,考察组此行主要是受重庆市委宣传部及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邀请,通过对重庆有代表性的抗日纪念建筑的深入了解,帮助重庆市委、市政府完成编撰《抗战纪念建筑》的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6.
<正>9月15日,协会党支部组织党员干部及职工参观了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抗战与文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馆藏文物系列展。本次系列展由"文艺与抗战展"、"延安电影团史料展"、"抗战摄影展"、"抗战木刻展"、"梁又铭抗战美术作品展"五个部分组成。2015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此次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系列展览,展出了近千件馆藏历史文物、绘画作品和历史照片,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料与艺术作品,不仅是对战争历史的记录,也是对战争时期中国艺术发展轨迹的呈现。  相似文献   

7.
速览     
<正>首都各界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7月7日,在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之际,首都各界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隆重集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相似文献   

8.
新闻下载     
《城乡建设》2005,(8):26-26
沈阳北大营将建抗日战争第一枪纪念碑今年是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1931年9月18日,北大营的士兵们不顾"不抵抗"禁令,打响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枪。为了纪念中国抗战史上这一特殊时刻,沈阳市大东区委区政府决定在北大营遗址树立抗战第一枪纪念碑及大型纪念浮雕。包头创建全国文明  相似文献   

9.
浅议吕彦直与墨菲就当年南京政府中心选址和构思之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中山陵、广州中山纪念堂、纪念碑是近代重要的纪念建筑,由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吕彦直先生所设计,他开创了使用西方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构造中国民族形式大型纪念建筑的先河。  相似文献   

10.
作为纪念重庆大学建筑教育办学80周年、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庆9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的开场序曲,2017年11月9日,由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和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联合主办的"抗战时期的中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大学A区松林坡原中央大学"七七抗战"大礼堂内举行。研讨会分为"图景"与"回探"两大部分,来自国内外的著名学者首次围绕"抗战时期的中国建筑教育"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的学术研讨。文章详细介绍了参会嘉宾发言与研讨的主要内容,并对大会进行了整体性的学术回顾与内容总结。  相似文献   

11.
四八烈士纪念园的建立是为了纪念抗战胜利后乘机参加和平谈判而发生的四八空难事件中的17名烈士,这是一个纪念历史事件的场所,其空间势必要表达一定的精神内涵。本文首先对项目背景、场地现状、地域性特征、建筑与景观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制定了三大设计策略,分别从如何打造叙事性的纪念序列、如何创造动人场景、如何营造景观神圣化三方面着手进行四八烈士纪念园景观设计,以此探析如何形成叙事性纪念园景观设计表达。  相似文献   

12.
1937年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建筑发展的重要分水岭。如果说从20世纪20年代到1937年抗战爆发前夕, 是旧中国建筑活动的鼎盛时期,并且形成了第一次现代建筑高潮;那么从抗战爆发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则通常被视为建筑活动的停滞期和凋零期。战争的涂炭、资料的散乱与缺失,使得对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历史的研究几乎成为学术空白。本文通过对史料的发掘和整理, 认为建筑活动的停滞并没有妨碍现代建筑思想的传播, 相反,这一时期中国建筑界的现代建筑思想空前活跃, 建筑师对战前官方倡导的“中国固有形式”建筑进行了深刻地反思。战争期间和战后,现代建筑实践及其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从而为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建筑的延续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效率作为建筑实践最重要的议题之一,长期被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者忽视。与此相应,抗战大后方建筑长期未受学界足够重视。战时建筑讲求多快好省,是研究建筑效率问题的绝佳样本。文章以效率问题为切入点,研究抗战大后方建筑,基于档案查阅和田野调查所获一手史料,梳理抗战大后方化用传统木构的诸多案例,包含不同类型的42款屋架,归纳其技术类型和特征;重点研究位于重庆的三个项目,运用结构力学方法分析其技术特征,以实践逻辑剖析设计者在空间效率、结构效率、材料与构造效率之间的复杂权衡,初步建立起建筑效率理论框架,揭示抗战时期中国建筑的“效率转向”,并指出其当代意义——关注建筑效率的设计思维在任何时代都不会无足轻重。  相似文献   

14.
《重庆建筑》2013,(4):2
<正>他们是中国建筑璀璨群星中的优秀代表,他们给后辈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建筑遗产。人们不会忘记他们,中国建筑丰碑上应该镌刻他们的英名。对他们的怀恋,就是对过去世纪永久的纪念。  相似文献   

15.
《重庆建筑》2013,(8):2
<正>他们是中国建筑璀璨群星中的优秀代表,他们给后辈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建筑遗产。人们不会忘记他们,中国建筑丰碑上应该镌刻他们的英名。对他们的怀恋,就是对过去世纪永久的纪念。  相似文献   

16.
<正>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国务院正式宣布今年纪念活动的主题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除了举行纪念大会,为抗战老战士、老同志代表,抗战将领或其遗属代表颁发纪念章外,还会举行主题展览、公祭仪式、学术研讨,发行纪念币、纪念邮票等系列活动。饱经风霜的中华民族用各种活动纪念难能可贵的正义和平,抚今追昔,意义重大。举行抗战纪念活动,是铭记历史的需要。习近平曾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人们任何时候都不应  相似文献   

17.
重庆在抗战时期作为中国的陪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具有多方面的重要贡献与历史地位。重庆在抗战时期为保存教育实力,为抗战和建国培养人才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抗战教育建筑遗址是抗战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一种具有视觉效果和现实利用价值的遗址文化,对重庆抗战教育建筑遗址以主城区为重点的文态和形态进行研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季度荐书榜     
《建筑创作》2010,(5):232-233
<正>第三居中国建筑图书奖获奖图书《中山纪念建筑》作者:建筑文化考察组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9年5月获奖:最佳建筑史学图书本书系"中国近现代建筑经典业书"的第一册,是一部集建筑历史研究、文献记录和摄影资料于一体的专著,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同时也是一部高水准的建筑艺术赏析图籍。  相似文献   

19.
历史事件的主题表达——井陉矿万人坑纪念馆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纪念建筑有别他类建筑,建筑的精神层面要大于功能使用层面上的要求,纪念建筑的主题表达首先是主题鲜明、立意高远;二是运用恰当而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来表现主题;三是传递与表达的信息应该可被直接感知,激发人们对纪念主题的情绪感知,引发观者情感上的共鸣.  相似文献   

20.
汪晓茜  郭瑞 《建筑师》2020,(5):77-85
抗战期间高校内迁是中国教育史上一次艰苦卓绝的壮举。文章以中山大学1940—1945年期间迁往粤北坪石 后建设的校区为对象,通过建筑师虞炳烈所留档案资料的解读和现场调研,梳理并分析抗战阶段中国高校规划设计 因地制宜的思路和实施路径。文章既是中山大学校史的重要补充,另一方面也力图展现中国近代建筑师于西南后方 极限条件下在旧建筑改造利用、战时营建技术、构图法则等方面的应对智慧,指出抗战期间中国后方大学校园在紧 急建造方面的独特探索,是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中的宝贵经验和重要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