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述了宁夏海原县南、西华山地区中酸性侵入岩及其派生脉岩的特征岩浆岩的演化、金铜矿化的类型,并以岩浆演化为纲,建立了本区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成矿系列。  相似文献   

2.
池州地区矿床类型丰富,包括矽卡岩型、热液型、斑岩型等。其中以矽卡岩型分布最广。依据成矿具体特点可划分为复合式、层控式及接触式。岩层间的滑脱构造、碳酸盐地层、中酸性岩浆岩的存在是该区域成矿的关键因素。本文结合研究资料,确立了池州地区区域具体成矿模式,把成矿模式分为三种不同类型。  相似文献   

3.
胶东型金矿是指产于胶东地区,在同一大地构造背景控制下,由相同的热液成矿作用在断裂构造带的不同部位、不同围岩条件下形成的具有成因相同、形成时代相近的一系列金矿自然类型组合,它不是单一的矿床类型,而是反映构造环境、成矿背景、成矿物质来源与成矿规律的金矿成因系统。胶东型金矿是与壳源重熔形成的层状岩浆岩和壳幔混合型花岗岩有关的金矿床类型的统称,具有独特的成矿条件和成矿作用,涵盖了构造破碎带蚀变交代型、裂隙充填石英脉型、裂隙充填富硫化物石英脉型、层间滑脱拆离带型、构造角砾岩型和碳酸盐岩中裂隙充填蚀变型等胶东所有金矿成因类型,由于成矿时所处构造位置和容矿空间不同而表现为不同金矿类型的集合体。胶东型金矿特征集中体现在3期成矿热事件、3个成矿系列和3期成矿作用上,与金矿关系密切的是玲珑、郭家岭和伟德山3个构造—岩浆热事件,即与胶北地区晚侏罗世玲珑花岗岩有关的钼(钨)—金矿成矿系列、与早白垩世中酸性岩浆有关的金(银)矿成矿系列和与早白垩世中酸性岩浆有关的铜—铅—锌—钼—金矿成矿系列,对应于胶东金矿的早成矿期、主成矿期和叠加成矿期。胶东型金矿表现形式为北东成串、东西成带,断裂是最主要的控矿形式,具有脆性断裂控矿、金矿床等间距性分布和侧伏特征等规律。胶东型金矿具有全新的金矿成因内涵,它反映的既有矿床类型的组合又有成因特征的鲜明特色,是对金矿成矿理论的提升和升华。  相似文献   

4.
甘肃枣子沟金矿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文军  陈耀宇 《黄金》2013,(9):23-29
对比研究了枣子沟金矿区内不同类型矿石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及地层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借以示踪成矿物质来源。研究表明,矿床不同类型矿石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既有相似又有差别,反映成矿物质具有多样性;矿石与容矿岩石(地层、岩浆岩)稀土元素配分曲线颇为相似,总体呈右倾型,具Eu负异常。表明成矿与容矿岩石(地层、岩浆岩)具有一定的成因联系。成矿物质来源于壳源及壳幔混合。地幔流体可能参与了矿床成矿作用。成矿环境表现为早期还原,晚期由还原向氧化转化。  相似文献   

5.
刘鹏鹗  吴国学 《黄金》1997,18(9):3-7
别鲁金矿属于西准噶尔金矿带的组成部分,金矿成矿条件十分有利,它受控于海西中晚期中酸性岩浆岩,成矿空间,成矿时间,物质成分上具有密切的关联,是成矿的母岩,矿体直接赋存于北北东向断裂中,控矿断裂发育,矿脉具尖灭再现分支复合膨大缩小的特征,矿体虽不连续,但较富,自然金矿物发育,成色较高。地球化学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稳定同位素等特征,证明金矿与中酸性岩浆岩有密切的成因关系。  相似文献   

6.
周贤旭  胡志戍  张磊 《黄金》2022,43(5):14-21
九瑞矿集区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重要的铜矿集区。结合最新勘查及研究成果,对该区与内生金属矿床密切相关的燕山期同熔型中酸性岩浆岩成矿作用特征标志进行综合研究,发现岩脉状和岩株状2种不同产出形式岩浆岩成矿作用特征标志存在明显差异,主要表现为与岩株状岩浆岩有关的矿床为中—大型及以上规模,矿种以铜钼(钨)为主;其均一压力相对较低,盐度较高;流体包裹体种类较多,成矿流体经历多次“沸腾”或不混溶作用;围岩蚀变具有中心式蚀变分带特征。与岩脉状岩浆岩相关的矿床多为中型及以下规模,矿种以铜金为主;成矿均一压力相对较高,盐度较低;成矿流体“沸腾”或不混溶作用不够发育,围岩蚀变分带不明显,但往往出现带状硅化或硅质岩。  相似文献   

7.
《黄金》2015,(9)
南岭成矿带粤北地区广泛发育燕山期中酸性花岗岩,易形成富含W、Sn、Pb、Zn等有色金属矿产。石寨银铅锌矿床是一个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研究其控矿条件,分析其成因旨在总结区域成矿规律,为该类与矽卡岩有关的找矿工作提供借鉴。从岩浆岩、构造、围岩等控矿条件入手,分析其成因,最终认为燕山四期中酸性花岗岩——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岩浆演化充分,分异程度高、矿化富集好;成矿流体与碳酸盐岩地层接触发生渗透、扩散交代作用,在接触带构造外带形成银铅锌多金属矿床,成因类型为接触交代矽卡型矿床。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老柞山金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远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安生  王洋  卢伟国 《黄金》2004,25(6):20-23
老柞山金矿床由东、中、西矿带组成,东矿带矿体产于麻山群变质岩中,中矿带矿体产于海西花岗岩与麻山群的接触带矽卡岩中,西矿带矿体产于海西早期花岗岩体内。金矿化以含金(硫化物)细网脉、含金蚀变岩两种类型产出。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其形成受麻山群柳毛组碳酸盐地层、北西向压扭性断裂构造及燕山期中酸性岩浆岩综合控制。根据成矿地质条件发育程度、矿化信息与标志特征,在矿床外围及深部圈定成矿预测区6处,并对成矿远景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金厂沟梁金矿田成矿研究发现,金成矿与成矿带内变质岩、构造、岩浆岩密切相关。初步认为太古界地层是金成矿的初始矿源层;矿体严格受断裂或裂隙控制;岩浆岩为金的活化、迁移提供了进一步的能量和热液。矿床成因类型为燕山晚期岩浆热液型金矿床。综合分析确定了三位一体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0.
本文着重从古缝合带入手,结合地层、变质相、岩浆岩及矿产分布特征,将西秦岭划分为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中秦岭海西褶皱带、南秦岭印支褶皱带(又分为碌曲-成县逆冲推覆构造带、迭部-武都逆冲推覆构造带、玛曲-文县逆冲推覆构造带)及碧口地体等构造单元。该区几经秦岭造山带活动的影响和相邻褶皱系的干扰,形成七个成矿区,各区有着不同的地层结构,不同的构造特征,经受了多次不同的地质作用,从而也有着各自特殊的成矿专属性;就成矿而言各大断裂的低序次配套构造,往往是容矿场所,而印支期岩体的边部,成矿几率则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