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从400株芽孢菌中筛选到对玉米赤霉烯酮(ZEN)有较好清除作用的两株芽孢杆菌373-2和411-1,分别与玉米赤霉烯酮(15μg/m L)共培养8 h和6 h后,将其完全清除。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373-2和411-1分别为一株新种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对两株菌的玉米赤霉烯酮清除机理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清除作用主要源自菌株胞外酶的降解活性。  相似文献   

2.
利用96孔板,通过菌株与毒素共培养的方法,从217株芽孢菌中,经初筛和复筛得到两株具有很好降解效果的菌株,即T-246和T-420,它们分别能够在6 h和9 h内将15μg/m L的玉米赤霉烯酮完全降解。通过16S r DNA序列分析鉴定,T-246和T-420分别为同温层芽孢杆菌(Bacillus stratosphericus)和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对其降解机理的初步研究表明,这两株菌对玉米赤霉烯酮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吸附作用,但主要作用源于胞外酶的酶促降解。  相似文献   

3.
采用富集驯化的方法从猪粪便中分离出一株能够高效降解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 ZEN)的菌株,命名为ZJ-2019-1。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鉴定,研究了反应时间、培养基初始pH、温度、毒素浓度等因素对ZJ-2019-1降解ZEN的影响,同时对该菌株清除ZEN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ZJ-2019-1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该菌株在48 h内能将LB培养基中初始浓度为10 mg/L的ZEN去除99.7%;该菌株降解ZEN的最适温度为37℃,当反应温度低于27℃时,该菌株对ZEN的清除率明显降低;当培养基初始pH 5.0~9.0时,ZJ-2019-1对ZEN的清除率能达到88%以上,其中初始pH 7.0为降解反应的最适pH;当初始ZEN浓度在20 mg/L以内时,ZJ-2019-1对ZEN的清除率都在95%以上;ZJ-2019-1对ZEN的清除作用主要源于胞外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4.
该实验采用富集培养的方法从土壤中筛选出有效降解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的菌株。初筛采用ZEN涂布至无机盐培养基作为唯一碳源,复筛是以菌株的发酵液对ZEN的降解率作为评价指标,得到一株菌株A.lwoffi.Haut.1,其发酵液在37 ℃下与5 μg/mL ZEN共培养48 h,降解率高达93.54%。经16S rDNA基因测序分析、生理生化实验和菌落形态观察初步对菌株进行鉴定,并对该菌株的降解活性物质进行初步定位,最终探究丹宁-聚乙二醇法和盐沉法对无细胞上清液进行粗降解酶的提取效果。结果表明,该菌株鉴定判断为鲁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lwoffii);该菌株的无细胞上清液的降解率最高为82.31%,无细胞上清液经加热处理、蛋白酶K处理和蛋白酶K+SDS处理后,降解率分别为20.10%、41.67%和18.68%,说明降解活性物质主要为胞外酶;当单宁浓度为15 mg/mL,聚乙二醇溶液浓度为10 mg/mL,提出的酶液降解率为64.33%,而盐沉法加入60%硫酸铵提出的粗酶液降解率为20.30%,因此,单宁聚乙二醇法提取降解酶效果更好。该研究为菌株降解ZEN的作用机理提供了研究基础,也为生物降解ZEN提供了新的研究材料。  相似文献   

5.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是一种易于污染谷物和饲料的雌激素类真菌毒素,严重危害人类和动物健康。采集霉变饲料、土壤等样品,以ZEN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进行初筛,采用ELISA法筛选对ZEN的降解能力较强的菌株。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菌株进行鉴定。对菌株的菌体、上清液、细胞内容物分别进行降解实验,探讨其降解机制。研究不同温度、pH、接种量和时间对菌株降解效率的影响。接种到污染ZEN(1 μg/mL)的原料,评价筛选菌株对原料中ZEN的降解效率。通过小白鼠攻毒试验评价菌株的安全性。结果表明从96个分离菌株中筛选出1株ZEN降解能力较强的菌株G-6,最高达到81.19%。菌株为G+,呈杆状,中等大小,能够形成芽孢。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G-6和解淀粉芽孢杆菌的亲缘关系最近。不同成分降解试验表明该菌株主要是通过细胞分泌的胞外酶降解ZEN。菌株G-6最佳降解ZEN的条件为:温度37 ℃,pH5.0,接种量3%,培养时间72 h。样品毒素降解实验证明菌株均能100%降解可溶性淀粉、玉米粉、豆粕粉中的ZEN。小白鼠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不具致病性,是一种安全菌株。获得了1株高效降解ZEN的解淀粉芽孢杆菌,为ZEN污染食品和饲料的生物脱毒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6.
采用富集培养的方法从沼气污泥中筛选到一株可以高效降解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的菌株,命名为ASAG16。通过生理特征和16S rDNA序列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研究了培养基、时间、pH、金属离子不同因素对ASAG16降解玉米赤霉烯酮的影响。结果表明:ASAG16为香茅醇假单胞菌;ASAG16在LB培养基中降解ZEN的效果最好,培养6 d后降解率达到91.59%;在pH 4的LB培养基中,ZEN的降解率为20.83%,在pH 5~9时,ZEN的降解率都在75%以上,降解率随pH的升高而逐渐增加;为检测不同金属离子对ASAG16降解效能的影响,在培养基中分别添加10 mmol/L的Mg~(2+)、Ca~(2+)、Mn~(2+)、Cu~(2+)、Zn~(2+)、Co~(2+)、Ba~(2+)和EDTA,ZEN的降解率分别为84.48%、86.92%、78.94%、16.22%、18.93%、18.23%、45.61%、0.72%,其中Mg~(2+)、Ca~(2+)、Mn~(2+)对ASAG16降解ZEN效果影响不明显,而Cu~(2+)、Zn~(2+)、Co~(2+)、Ba~(2+)和EDTA严重抑制ASAG16对ZEN的降解。  相似文献   

7.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 ZEN)是由镰刀菌属真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生物毒素,对粮食和饲料危害巨大。生物法去除该毒素是经济环保的做法。实验旨在分析洛河污泥中的主要微生物种群,并从中筛选能够去除ZEN的微生物菌种。实验首先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对样品中的微生物种群进行分析,并在此分析结果的指导下配制添加5μg/mL ZEN的MRS、NA、LB三种改良培养基,采用好氧和厌氧方式对样品中的优势菌种进行筛选,对初筛菌株通过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其对改良液体培养基中ZEN的去除率,筛选出高去除率的菌株。通过宏基因组分析,洛河河道污泥中微生物种类丰富,在属的水平上,以芽孢杆菌属(Bacillus)、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为主,在种的水平上,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海洋芽孢杆菌(Oceanobacillus damuensis)、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为主要菌种。改良培养基初筛到47株去除ZEN的微生物菌种,经形态和分子鉴定所筛菌种大部分为植物乳杆菌、乳酸片球菌、粪肠球菌、海洋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等微生物菌种。以NA、LB培养基在好氧培养方式筛选的微生物菌种对ZEN的去除能力较高,去除率可达80%。  相似文献   

8.
玉米赤霉烯酮降解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真菌毒素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的谷物及其副产物当中.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作为镰刀霉毒素的代表,是影响食物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的毒素清除方法包物理和化学方法.物理方法能部分清除毒素,但易破坏食物的营养物质,化学方法随着化学试剂的添加会引入不确定的危害因素.生物降解作为目前的研究热点,可在温和条件下微生物将毒素转化为无毒产物.报道了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清除玉米赤霉烯酮的研究进展,重点对生物降解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以采集的粮油加工副产物及污泥等作为分离降解菌株的样品,筛选分离出两株具有耐酸且高效降解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简称为ZEN)的微生物菌株,分别命名为FS-3和FS-7。初步鉴定FS-3菌株为解淀粉芽孢杆菌,FS-7菌株为黑曲霉菌。FS-3菌株活性物质可外分泌到培养基中,而FS-7菌株活性物质主要在菌体内。在p H 5的条件下,FS-3菌株和FS-7菌株对ZEN的降解率分别为84.1%和95.7%。对两株降解菌的ZEN降解产物进行质谱分析,得出FS-3菌株可将ZEN降解为质荷比为397的新物质,FS-7菌株将ZEN降解为质荷比为213和243两种新物质。将FS-3和FS-7菌株应用于玉米副产物发酵脱毒,发酵3 d后,FS-3和FS-7菌株可分别将ZEN初始含量由4 345.8μg/kg降解至176.3μg/kg和431.83μg/kg。  相似文献   

10.
探究了温度和pH值对玉米赤霉烯酮降解酶的活性影响,明确了该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37℃,最适反应pH值为8。Li+及Mg2+对该酶有激活作用,Cu2+、Mn2+、Co2+、Ca2+、Zn2+、Ni2+、Fe3+、EDTA等对该酶有抑制作用。并通过化学修饰的方法初步考察了该酶的功能基团,结果表明该酶的活性中心与丝氨酸和赖氨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得到了1株产絮凝剂的细菌菌株X-1,经细菌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初步鉴定为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 sp.).菌株X-1的主要代谢产物通过蛋白质、糖类物质的定性分析初步定性为多糖类化合物.该菌的发酵液对印染污泥和印染废水均具有较好的絮凝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2.
以伏马毒素FB_1为唯一碳源,采用富集培养法从污泥样品中分离到1株高效降解FB_1的菌株。经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检测,该菌在液体无机盐培养基(MSM)中对FB_1有良好的削减能力,5 d内可将25μg的FB_1完全降解。通过对该菌的16S rDNA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并结合生理生化试验,最终鉴定为鞘氨醇盒菌(Sphingopyxis sp.),命名为ASAG22。ASAG22细胞内产生的活性物质将FB_1降解为4种质荷比分别为406.352 7、288.209 9、264.182 7和220.156 9的新物质,且该活性物质经蛋白酶K处理而失去活性。  相似文献   

13.
采用富集培养的方法从麦粒中筛选到一株玉米赤霉烯酮(ZEN)降解菌7D3-2,该菌株对ZEN的降解能力高达95%;通过对7D3-2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 DNA、gyr A基因系统进化发育地位分析,该菌株被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研究了初始p H、培养温度、接种量及ZEN初始质量浓度等环境条件对7D3-2降解ZEN的影响,结果表明:7D3-2降解ZEN的最适温度为30℃,最适p H为7.0;当接种量小于10%时,7D3-2对ZEN的降解率与接种量成正比;ZEN质量浓度在1.0~25.0 mg/L范围内,7D3-2对ZEN的降解差异不显著,当ZEN质量浓度大于25.0 mg/L时,ZEN降解率与ZEN初始质量浓度成反比,但是ZEN被降解的绝对量与其ZEN初始质量浓度呈正相关;降解物质的定域实验结果显示:7D3-2中降解ZEN的物质主要位于细胞外。7D3-2不仅对培养液中的ZEN具有降解效果,也能很好地降解玉米粉中的ZEN。本研究结果不仅可以丰富ZEN降解菌种质资源库,在粮食和饲料的ZEN生物脱毒方面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我国赤霉病高发区田间取样,筛选具有清除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活性的菌株。获得2株清除效果较好的细菌A5、D6,其中D6活性较高。通过生理特征分析、16S r DNA序列比对、GC含量及BIOLOG分析等方法,2株菌都被鉴定为红球菌,DNA-DNA同源性分析表明,这2株菌均为Rhodococcus qingshengii。灭活细胞与ZEN共培养,发现细胞无清除ZEN能力,证明A5、D6不具有吸附ZEN的活性;菌液上清液及细胞内容物与ZEN共培养,证明D6菌株中具有清除ZEN的活性成分为胞内蛋白类物质。同时,通过HPLC荧光检测,发现疑似ZEN代谢产物峰。通过筛选获得了2株可通过胞内酶活降解ZEN的红球菌,为生物法清除真菌毒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长期施用赤霉酸的水稻土壤为接种源,采用梯度诱导驯化法筛选得到对赤霉酸具有较强耐受性和较高降解率的菌株,并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及16SrD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结果显示,由接种源筛选得到14株可耐受1200mg/L赤霉酸的菌株和3株对200mg/L赤霉酸降解率可达到50%以上的菌株,其中对赤霉酸降解率较高且稳定性较好的菌株G-1经鉴定为蒙氏肠球菌(Entero-COCCgSmundtii)。  相似文献   

16.
利用产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CGTase)菌株快速筛选法结合芦丁转糖基酶反应,筛选获得一株所产CGTase可高效转化芦丁的菌株.16S rRNA鉴定表明,此菌株和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有100%的同源性.结合形态和生理生化鉴定,确定此菌株为地衣芽孢杆菌,命名为Bacillus licheniformis SK13.002.该菌株在PH约为10时生长良好,且具有最高的产酶量,显示其嗜碱性.此菌株所产酶以淀粉作底物所产环糊精为β-环糊精和γ-环糊精,其中β-环糊精所占比例为83.3%;两者产量分别达到20.9g/L和4.2g/L.直接利用浓缩酶液进行芦丁的糖基化,则可以得到近70%的转化率.  相似文献   

17.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是目前全球范围污染谷物最广泛的霉菌毒素之一,对人体和动物健康都会产生极大威胁,目前从市售小豆检测到ZEN。【目的】筛选暴露ZEN的小豆内生真菌,结合经典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所筛选内生真菌,并探索菌株潜在的ZEN产生风险。【方法】以暴露ZEN的小豆为样本,将分离纯化后的内生真菌进行经典形态观察;同时扩增真菌核糖体保守序列ITS1、ITS4,镰刀菌特异基因序列FU1、FU2确定小豆中镰刀菌种属,同时通过ZEN玉米赤霉烯酮产毒控制基因pks13进行PCR扩增,分析菌株ZEN合成的潜在风险。【结果】鉴别出3株镰刀菌,其中2株初步鉴定为砖红镰刀菌(Fusarium lateritium)、1株为花腐镰刀菌(Fusarium napiforme),未检测出ZEN合成关键基因;1株玛利节菱孢霉(Arthrinium marii),分子检测具有产ZEN玉米赤霉烯酮毒素的可能性。将以上4株菌分别回接至ZEN的产毒培养基,LC-MS/MS法未检测出ZEN毒素。【结论】暴露ZEN的小豆具有内生镰刀菌,存在可能产ZEN的内生节菱孢霉;回接培养基未检测到ZEN,但不排除小豆产生ZEN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玉米赤霉烯酮(ZEN)是由镰刀菌属(Fusarium. sp)产生的污染范围比较广的一种毒素,它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物理、化学脱毒法成本高且对人类、动植物有一定的损害,生物法因其具有高效性、无污染且降解率高而被科学界关注。该文概述了玉米赤霉烯酮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脱毒方法,并对脱毒后的产物进行了简要介绍,对不同降解菌株的降解机制以及降解酶基因的表达和产物毒性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