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魏来 《计算机科学》2014,(4):510-512
余华小说对暴力和死亡的执着是很多人都认同的,无论是充满先锋色彩的中短篇小说,还是看起来洋溢着人间温情的长篇 小说,都很难找到没有暴力和死亡的文本。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和死亡的描写是对“人性恶”的展现,暴力更是人性的一部分,是实现 “利我”愿望的最快捷的手段。而在余华那些看似充满温情的小说中,他不再向人们展示暴力的血腥细节和死亡的残酷过程,而是 通过现实的深重苦难指认来自生活的暴力。通过分析余华不同时期小说对暴力和死亡的叙述发现,余华对暴力和死亡的钟爱,不 仅仅是情绪的抒发与宣泄,而是用其探讨人生与命运的关系,并企图重新树立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2.
张晓兵 《玩电脑》2005,(3):66-67
印度洋海啸事件,是2005年的头等大事,自然的力量再次为人类制逢了一个噩梦,由地震引发的海啸,造成了28万人遇难,这引起了整个世界的震惊和关注,各国纷纷提出了援助计划,国内的产业界,文艺界也都纷纷举办了募捐活动,就连反病毒界也不甘落后,瑞星公司顺势推出了“24小时网上赈灾义卖”的活动,将一天的网上产品销售总额8万多元全部捐给了印度洋海啸灾区,而江民公司也推出了为期半个月的义卖活动,为海啸灾区基献上一片温情。  相似文献   

3.
袁仕萍 《网友世界》2013,(22):33-34
生态主义有别于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的价值与自然的价值的价值均衡发展。生态主义审美观是全新的审美观。本文从全新的生态审美观重新审视中国古代诗画中人与自然精神融合的过程之美。  相似文献   

4.
张枫 《计算机科学》2014,(5):634-636
残雪一直强调要写神奇深邃的灵魂世界的故事,然而,在创作初期,出于对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的愤怒,作家将复仇的匕首 投向世俗世界。这在她20世纪80 年代创作的小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残雪小说创作的起点并非创造一个超现实的世界,而是对 于现实的否定。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残雪小说从外在形态到文本内涵都呈现明显的变化,外在形式的转型只是一种叙事策略, 内在精神的升华却是转型的实质。完成对世俗生存的批判之后,残雪着力挖掘人的精神生活,这与她的文艺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被 残雪所追求的纯文学正是要用向内转的笔触描绘人的精神层次,揭示人类精神生存的本真状态。  相似文献   

5.
老人希望“返老还童”;成年人也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童心未抿”;任性的女孩拒绝长大,喜欢沉浸在武侠和言情小说的情节里,而这些小说也就是“成年人的童话”。是的,这些事实都在说明,其实每个人的内心最深处,总是难忘曾经的满脑子梦想,灰姑娘期待着白马王子,而  相似文献   

6.
设计的传统意义是将人类与众生都作为经营的对象,它沿继着万物与天地空间一体的关系。在传统所经营的位置里,一切物体都应该像它原本便在的位置和人类这个空间里自然的和谐运动中。阴阳、气吸就是传统自然的一种精神。对于材料,古人一直坚持,材料与人以及空间里的万物是共溶且围绕了一种"理"而自然生成。石有"石格"水则有"水格",材料存在着它本身的意义和气理。同时,形式结构亦参合了生生不息之气吸。  相似文献   

7.
(三)打造师生的精神家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人的生命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生命,一种是精神生命。我们一直认为,对师生生命的关注.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于是,我们把精神家园创建活动作为加强学校生命教育的重点工作来抓。我们关注师生的生命安全、身心健康、更关注师生的精神世界。我们努力促进师生身心的健康.更要让校园成为师生焕发生命光彩的家园。  相似文献   

8.
正远看是山,近看是城,城在山上,山在城中。"山城"重庆在山水灵气的自然之间流露出文人墨客的清雅悠长。如今,2019年初正式落成的钟书阁慢慢融入了这个充满诗情画意之地,坐落于重庆杨家坪中迪广场。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不读书就完全不可能了解人。作为长期与钟书阁合作的唯想国际设计而  相似文献   

9.
随时信仰     
有人的地方就有信仰。那些为一百人的小村子设计的教堂,为赶路者在高速边搭建的礼拜堂,某种程度上甚至显得比闻名世界的大教堂们更有故事可说。因为它们的出现不是在标榜建筑师的技巧,而是一种充满了温情和精神的建造。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个看了多年网络小说的人,小说就是我的生命,没有它我的生活就失去了意义。但今时不比往日,出来工作了自然不能像大学时期一样疯狂地看小说,这真是让我浑身都不自在。闲时上上各大小说网站,好多好多的小说看得我的小心肝像猫抓一样。  相似文献   

11.
针对人机共融场景中移动机器人与人类关注区域交叠的情景,提出了一种考虑人类视线区域约束的社交导航方法。首先,基于感知到的注视方向和注视目标,确定视线状态并构建视域交互模型。然后,借鉴电磁场和极限环理论,引入包括视线静电力、视线磁偏转力和视域交互势场力在内的扩展社会力对机器人的行为和人类视线之间的关系进行建模。进而驱动机器人根据任务类型以符合社交规则的方式主动避让或接近人的关注区域,在保证人类心理舒适度的同时提升了服务机器人的社交性。仿真实验部分的定性定量分析及相应的问卷评估表明了在机器人社交导航中引入人类视线区域约束的必要性,也进一步验证了所设计导航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2.
邱畅 《计算机科学》2011,(1):114-116
文学作品中不乏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揭示和艺术表现,其中也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探究欧美文学中人类征服自然 和统治自然的根源,提出人类应该承担保护自然、适度发展和简化物质生活的生态责任,进而归纳出欧美文学中所体现的人类与自然 和谐统一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13.
近来,有关人类基因研究的两个消息很引人注目:2月12日,国际权威的《科学》和《自然》两本杂志上发表了人类基因组“基本信息”;2月13日,中国科学院基因组中心、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将泉生热袍菌全基因组完成图绘制完成,获得中国首张微生物基因组完成图。这些成就,对于人类生活意味着什么?整个世界都议论纷纷。其中的一个能够改变人类思维的问题,是人与人的区别和人与动物的区别。 先看人与动物的区别。最令人吃惊的是,根据人类基因组“基本信息”的日益清晰,我们不能不承认,人类和动物的基因差异并不是很多。研究结果表…  相似文献   

14.
怀旧是每个人都有的乡愁.所以最好的时光永远是逝去的纯真年代。人们会为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欢欣鼓舞.却无法割舍老式手工的诱惑。无论精雕细琢还是质朴淡雅,那些手工制成的物品里总多了份脉脉温情。自然.这样的吸引力不会被品牌忽略。  相似文献   

15.
人类历史在漫长的繁衍生息中不断进步,并不断实现对自我本体以及外部世界的认识、改变与适应,改造利用和再创造,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但是,人类毕竟是有共性的,文化的差异再大也不会超出以下三个范畴:人与本体的、人与外部、人与人。由这三个范畴发展出来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也就组成了人类文化的整体框架。人类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集中体现在对这三种关系的不同理解和处理方式,以及对三者的不同侧重上。在中国的西南端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这里地势高亢,群山环抱,生活在这片高原上的藏族自古封闭落后,但精神宗教世界却非常发达,从崇尚山川自然观的苯教开始,直到现在占据主流的藏传佛教。所以对待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区我们需加以开发与保护,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这种文化。  相似文献   

16.
残雪的小说如三维画般,久经凝视,就会发现其中隐藏着一幅与现实景观截然不同的、深远而奇妙的灵魂图景。其中,主人公 们化身为各种面貌,但原始冲力与理性、世俗与精神是其真正本质。灵与肉的搏斗与厮杀成为灵魂图景中永恒的主题,只要人类存 在,他们的故事与表演就不会终止。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物联网”一词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一些重要的国家级会议和各种论坛、学术会议也将其列为重要议题,其重要性和发展势头已经显而易见、毋庸置疑,现在到了该考虑物联网的概念如何落地的阶段.透过种种憧憬物联网时代的美好描述,一个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是: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物联网? 从全球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在科学技术的帮助下,我们获得了“改造自然”的巨大能力,并取得了许多成果.伴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人与人、人与物的依存度也越来越高.在物联网的世界里,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将会重新定位.过去我们为追求发展,过度向自然索取,在物联网的时代,我们应该开始更多地关注绿色与节能减排、关注自然保护与生态平衡、关注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设计是有目的的策划,在设计中需要用视觉元素来表达创意,艺术设计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完美结合,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艺术设计中的视觉效果的借鉴大多来源于自然和人文,自然是人类思维灵感的来源,人文是人类信息传达的载体。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人的本质属性与精神需求的探索重点越来越关注,关注情感化产品也得以广泛应用。设计来源于生活,生活源于自然,仿生设计应运而生。文章结合仿生设计、情感化设计,思考仿生产品中的情感化应用,分析实际应用案例,基本构建仿生产品情感化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体现文化精神生态的关系包括不仅要加强环境艺术设计的人情味、艺术化性和多元化,同时还应该体现环境艺术对人的文化精神生态失衡的治疗功能和人、自然、艺术、精神的有机整合的高度精神生态境界。只有这种体现文化精神"生态场"的环境艺术设计,才能真正实现环境艺术设计对人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