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口耳相传的汉水流域民歌以其婉转的曲调、朴实的情思、贴切的比拟为人乐道。汉水流域民歌的题材、情感共鸣和艺术表达 手法等方面都能从《诗经》中找到契合点。发掘汉水流域流传民歌的美学内涵,以弘扬陕南民歌特色,促进其更广泛的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2.
贾瑾瑜 《网友世界》2014,(7):172-172
陕北民歌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艺术奇葩",因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在声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陕北民歌运用于声乐教学,可以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彰显民族声乐的时代价值,提升大学生审美的品味,培养大学生艺术创造能力。欣逢大时代,为了凝聚正能量、实现中国梦,身为高等教育、音乐教育工作者,有责任让陕北民歌更好地唱遍全球,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长久流传。  相似文献   

3.
魏安石 《网友世界》2013,(24):85-85
紫阳是民歌之乡。它的先民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紫阳民歌。在陕南,紫阳民歌一枝独秀,经一代代传唱,一代代发展,这一民族民间艺术瑰宝愈加丰富和完美。紫阳民歌与其他地区民歌一样,是世世代代的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发展起来的,在紫阳境内由紫阳人用民歌为传唱的传统歌曲。它是人民生活的反映,是社会历史的记录,包蕴着人民的情感和愿望,是人民的才能和智慧的结晶。它在长期的传承积累中,在多种多样的歌唱实践中,紫阳民歌形成了它极为丰富的题材内容,从古至今,举凡劳动、时政、生活常识、男女爱情、祭祀礼仪、历史故事、游乐玩耍、悲欢离合、天文地理等,都早已成为它表现的对象。本文主要从紫阳民歌的由来以及分类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魏莹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14,(18):4170-4171,4187
该文以甘肃少数民族裕固族的民歌为对象,提出了采用Web GIS构建少数民族音乐数字化展示平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保护提供一种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唐山皮影、评剧、乐亭大鼓等传统艺术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是河北省宝贵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时代的变更这些传统艺术却面临着受众群体萎缩、传播途径单一等问题,急需寻找新的方法和途径对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当今世界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计算机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探讨运用计算机动画手段模拟和重现唐山皮影艺术,发挥现代数字技术及计算机动画制作方面的优势,探索对于唐山皮影艺术传承与保护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甘孜地区具有丰富的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文章围绕格萨尔彩绘石刻艺术特色在文创背景下的传承创新研究,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契机,通过挖掘其艺术特色,使传统民族艺术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活力,实现活态化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7.
文章将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产品创意设计有机结合,将传统的艺术形式用现代化的创意设计手段进行重新诠释。积极探索天津文化遗产设计的核心原则、设计方法,从而将产品的精神内涵、工艺流程等方面深度融入作品设计中,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传承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软件工程师》2016,(8):48-50
土族盘绣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但目前保护和传承方式基本采用传统的由传承人言传身教,实物展示推广等,传统的保护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濒临绝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开发了基于Web的盘绣电商平台,充分利用数字化图像处理技术,收集并存储了现有的盘绣艺术作品的高清图像,并通过电商平台再现盘绣艺术,用户不受地域限制即可注册登录进入该系统,在系统中更详细的了解盘绣的手工艺术以及盘绣的文化艺术,利用网络更加广泛的推广盘绣艺术和盘绣文化,为盘绣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一定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9.
泉州"木偶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文章以泉州木偶戏为例,介绍了泉州木偶戏的工艺流程,以及在当代艺术发展中分析了新媒体艺术中影像艺术以其独有的艺术形态对传统木偶戏在观念和形式上的传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传统民间工艺进行数字活态化传承与研发,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突破其传统的静态保护和展示模式,重新挖掘传统民间工的时代价值,激发传统民间工艺的活力,使人们了解传统民间工艺真实的艺术风采和文化内涵。以体验为核心,将交互式增强现实技融入传统民间艺术的展示中,创新传统无反馈单向显示模式,提高人们对传统民间文化的兴趣。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建立移动终端台、开发文创衍生产品,最大程度实现非遗文化传播和内容形式的深度延展。以AR技术及移动终端作为工具和载体,通过静态保护动态传承和开放性普及传播的形式,激发文化价值潜能,提升京津冀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旅游的综合价值,为带动文化创意产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1.
张蕾 《网友世界》2014,(6):46-47
正河北民歌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结构工整、体裁多样。河北省的传统民间歌曲不仅是一种重要的音乐类别,同时不同的民间歌曲也体现出河北省各个历史时代、各个地区或民族在政治经济、自然地理环境、等各方面的诸多特征,因此河北民歌应该成为河北省传统音乐文化历史发展的重要积淀。河北省民歌资源丰富,根据记载,河北各地录入《中国民间歌曲集  相似文献   

12.
数字版权保护(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即DRM),就是通过采用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及软硬件相结合的方法,对数字媒体内容进行识别、描述、监控或者跟踪,以实现对数字媒体内容的保护。目前,数字媒体保护内容包括电子书、数字电影、数字音乐、图片、动漫、软件等。因此,数字版权保护(DRM)实施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盗版、防止非法复制、隐私保护、使用权限控制,从而实现可靠的知识共享。由于数字媒体时代,网络交互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数字版权保护的实施主要目的就是保护媒体内容提供者的版权权利,这种版权权利的实现就是通过知识产权许可的实施来达到保护媒体内容提供商的权利和利益。在这种知识产权权利的实施过程中,数字媒体内容提供商的利益得到最大化的保护,而在这个利益实现过程中的各个角色的利益保护和分配更是技术发展和利益平衡的博弈过程本文以"DVD论坛"("DVD Forum")中的数字版权保护逐步演变和发展为线索,具体分析这种技术发展和利益平衡博弈的过程,以中国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的发展来分析可能产生的后果,为中国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和企业未来更好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天津泥人张彩塑在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享有较高知名度。文章旨在研究泥人张彩塑的传承和发展,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丰富民间传统文化传承的多样性。通过分析泥人张彩塑的现状,将其传承和发展的优势与国内惠山泥人和大吴泥塑作对比,找出泥人张彩塑契合当代社会的发展模式,提出泥人张彩塑传承当代文化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文章立足于贵州民族艺术教育的传承与开发研究,探索基于新媒体技术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新模式和新思路。将民族艺术教育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通过具有虚拟现实技术的贵州民族艺术教育App,展现出一种崭新生动的民族艺术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15.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非遗的建档保护日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文章对天津市级(省级)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津派花丝镶嵌技艺"的现状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田野调查并进行了SWOT分析,发现其在传承和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并对传统技艺类非遗的建档原则、范围、保护策略进行论述,以期能为非遗建档和教学传承保护提供路线参考。  相似文献   

16.
高校校园环境日趋园林化、景观化、生态化,校园景观文化建设正在逐步加强,但是对于民间艺术部分几乎还没有应用,文章正是以此为切入口,把剪纸艺术的表现形式融合在校园景观中,对民间艺术进入高校景观做了一个铺垫,同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寻找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通过剪纸的艺术特色,分析剪纸应用在校园景观中不仅美化了环境,同时增加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潜意识的唤醒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古琴作为中华民族乐器之一,其音域宽广,音色深沉而旷远,被视为太古遗音。它的遗存被赋予了一种灵力,既是文人雅士对追求文化、崇尚内在的表征,也是使人在历史文脉中获得人格培养和精神升华的方式之一。文章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对古琴的艺术审美价值与传承发展现状进行梳理,旨在探究兰考古琴的艺术特征与当代价值,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探寻兰考古琴的非遗传承与发展策略,并合理利用古法制作技艺与泡桐材质塑造兰考古琴艺术品牌,推动中国传统古琴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文创产业发展,从而实现兰考古琴艺术介入乡村全面振兴的非遗现代化传承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18.
皮影戏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百戏之母"。如今随着文化娱乐的多元化,皮影戏作为传统民间艺术遭到了极大的冲击。文章以《Shadow Art》动画影像为例,旨在研究皮影艺术引入人工智能(AI)技术这一课题。通过人工智能Tensor Flow技术将皮影图形元素移至于动画影像中,形成独有的动画艺术效果,这验证了人工智能应用于非遗传统艺术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人工智能为动画创作提供了新路径,皮影戏也在动画影像中进一步实现了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19.
梅兰芳是“四大名旦”之首,所塑造的舞台形象是戏曲艺术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在增强现实媒体平台中,通过虚拟角色的动态设计还原梅兰芳舞台形象,有助于戏曲艺术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史料中提取并优化梅兰芳的经典舞台形象,参照当代梅派艺术的表演程式进行虚拟角色的动效设计。使用Unity3D进行虚实融合的交互设计,在半包裹式的演剧空间中,通过视听多通道的信息表达实现超现实影像和观众认知资源的匹配。梅兰芳表演程式在增强现实媒体中的跨媒介表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传承,拓展了传统剧场的艺术表达边界,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相似文献   

20.
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昆曲属于汉族传统文化艺术,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珍品。昆曲是集唱、念、做、打、舞、武等形式为一体的戏曲表演艺术,其服装的妙在于似与不似之间的意化,属于写意艺术体系。文章将其与西方戏剧服装进行比较研究,以直观的方式将昆曲服装特点与西方戏剧服装特点进行对比,从图案、特点、左右结构、上下结构等方面来进行分析,以增强人们对昆曲服装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工艺艺术的保护及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