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飞天,在佛教的艺术宝库中是最具标志性的形象之一。是中国古代佛教艺术中最富有艺术性和创造性的艺术形象,她们在"满壁风动"的藻井里、穹顶上、墙壁间,这些衣带飘逸、凌空曼舞的快乐精灵们,向凡世的人们开示了佛国极乐仙音萦绕、香花满散的美好情景,也是古代无数灿烂的文学、音乐、舞蹈、服饰、雕塑、壁画等艺术创作的灵感泉源。但飞天并不是纯粹的中国传统艺术形象,她融合了西域血统与中原精神,再经过漫长的文化洗礼和锤炼,最终升华为不朽的中国美神。然而,在飞天来到中国之前,她其实已经走过了漫长的丝绸之路,从一路上无数遗留下来的佛窟里,记载着她由印度和踺陀罗出发以来的蜕变与成长的轨迹。  相似文献   

2.
从凡·高此个案出发,研究艺术与时代的关系,从而推论出艺术家与时代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艺术家必须从时代汲取营养,做到与时代融合,但艺术之为艺术,在于她有不朽之魅力,因此艺术又能超越于时代,去追求人类普遍的理性与永恒的情感.  相似文献   

3.
许宁 《饰》2008,(1):58-59
出生于南非的艺术家马琳·杜马斯以她粗旷深厚、质朴热情的风格,描绘了她眼中的世界,映射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脆弱和压抑,令人印象深刻.  相似文献   

4.
对木雕艺术家江晓来说,只有两样事能让他动心:一样是收藏,另一个就是创作。说起江晓,给人印象最深的也是两样,莆田出了名的木雕收藏家和莆田很有影响的雕刻艺术家。在中国最有影响的拍卖公司嘉德2008的春拍中,他的黄杨木雕作品"海市蜃楼"以高达13.44万元的拍卖价震动了收藏界,这件作品高54cm,其寓意一般人难以理解,如同一个年轻女性的曲线在烈风中无法被掩盖,又遮不住生命力的怒放。欣赏这件作品,唤起的是读者对生命的赞赏与珍爱,表达出的是艺术家对美好的赞美与发现,也如同艺术家江晓的才华一样无法遮拦  相似文献   

5.
当下自由职业画家各自的起点、才情、背景不一,他们的生存状态也大异其趣。透过北京通州艺术家村这样一个艺术家群落由点及面地管窥他们当下的生存状态,由此折射出他们内在的精神气质和艺术面貌,希望引起更多的人对这个特殊群体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喻高 《饰》2013,(3):39-44
艺术家喻高及张玮夫妇策划的主题为"心·跳"的展览于2013年5月30日在意大利威尼斯开幕。作为第55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的平行展,汇集了中国当代的15位主要艺术家,作品表达形式涉及电影、现场绘画、现场偶发事件、装置、雕塑、摄影、超自然预测等,作品之间有着彼此内在的关联和严谨的结构。创作者用独到而犀利的语言,包括技术、幻术、数术,带来形态各异的作品,与观众分享他们的审美、理想和态度。  相似文献   

7.
巴金小说《寒夜》中的女主人公曾树生,是一位深受五四时期个性解放思潮影响的新女性,为了追求自由和幸福,在巨大的压力下选择了一条"抛夫弃子"的道路,走出了围困她的城堡。本为将从个人命运、经济强势、精神弱势三个角度对曾树生出走的原因因进行客观分析和探讨.试图为大家还原出她的无奈与困惑。  相似文献   

8.
当代文化语境下,艺术作品的意义不再局限于艺术本体,而是通过紧密关联元素"艺术家、艺术思潮、艺术史、艺术市场"发生作用,进而建构综合艺术作品属性。艺术作品身份是由艺术家的身份决定的;艺术作品反应艺术思潮,又影响艺术思潮;艺术作品是艺术史的逻辑起点也是艺术史的逻辑终点;艺术作品的价值是艺术的文化反映,艺术品的价格是艺术品的市场反映。  相似文献   

9.
刘泠杉 《饰》2004,(4):10-12
本文叙述了1949年至1990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中国艺术家们的交流和互访活动。在40年变化莫测的政治风云里,来自这两个东西方社会主义国家的艺术家们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财富、记忆与思考,更重要的是延伸至今的两国间的艺术理念的交流和思想火花的碰撞。当时他们的作品频频出现在不同的博物馆与画廊里,直到今天,这些作品仍然是各国博物馆收藏部的瑰宝。无论怎样,那个时代给我们留下了良好的传统,为我们开创了别开生面的绘画艺术的广阔天地。  相似文献   

10.
运用倒三角的形态比喻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所具备的一些重要方面,包括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内心情感的真挚程度(倒三角的底端)、艺术家的"物我两忘"境界及其文化修养和技法之间的关系(倒三角的中间段),以及作为衡量艺术作品高低标准的艺术感染力(倒三角的上端)。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艺术家情感的真挚程度,对一件艺术作品的成败具有主导作用,是倒三角的底端,是艺术产生的根源;艺术感染力则是对艺术家的创作劳动成果,即作品的品评标准。  相似文献   

11.
《商品与质量》2009,(45):35-35
1997年12月,一位中国画家在联合国举办个人画展,那些激荡着中国文化符号的画作,在倾倒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交官和不同肤色的参观者的同时又一次征服了世界。这位中国画家就是周泽闻,一位从三晋大地走出烙满黄土坡风痕的艺术家。这位继丁绍光、陈逸飞等之后的第四位在联合国举办个人画展的华人画家,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艺术的同时,为中国艺术家又获得了一个世界级的赞誉。  相似文献   

12.
韩雪岩 《饰》2013,(1):66-75
本文讨论了中国新媒体艺术创作中的身体观念、创作类型和艺术特征。通过对题材、风格、手法和主题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出中国新媒体艺术家以身体为喻像,对消费社会的符号覆盖、规训体制及其意义衍生网络所派生的欲望进行了质疑,辨析了身体自由的有限性和欲望的扭曲表征,创作出多种类型化的杰出作品。但国家威权、作为国家让渡的消费主义以及艺术史文脉的匮乏,使中国新媒体艺术偏向于从规训的视角体察肉身的尴尬、无奈、惶恐、压抑与痛楚,从而忽略了在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中探觅更多身体表现的主题与方法,在现代性身体的各种可能途径中生成、认同和延循新的道德标尺,而从这一意义上看,中国新媒体艺术塑造的身体只能是"单向度的肉身"。  相似文献   

13.
陈蕾 《饰》2010,(4)
"中国画"的概念形成于近代百年,亦处于不断演变的形势之中,突出反映为绘画材料的变革与审美观念的更新,而二者往往息息相关、相辅相成.材料的形态、色彩与肌理在影响着绘画效果的同时,更折射出时代、民族的特性和艺术家个体的心理特征.现代日本画的发展带给现代中国画许多启示,尤其在材料方面.但材料技法与艺术精神的关系最终还是"嚣"与"道"的体现-以嚣明道,以道统器.  相似文献   

14.
行为艺术是艺术家们以自己的身体为基本材料,精心策划,并通过与人们交流,一步步发展,形成结果的过程。这种艺术形式的出现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多的争议和关注。文章通过对一些案例的分析,解读了这些作品背后艺术家们想表达的真正意图,是希望通过作品来引发人们的思考,从而达到对现实生活的升华。再加上作者的亲身经历,以匡正人们对行为艺术的偏见。文章最后作者对它未来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呼吁人们给予行为艺术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相似文献   

15.
中国剪纸艺术是中国艺术家的抒情诗,这种独特艺术式样造就了深厚的文化艺术积淀,是学习和研究现代图形设计,获得艺术新发现、新灵感的重要文化艺术的源点。与中国剪纸艺术所要吟颂和歌唱的富有情感化、人情意识、关爱自然的美好心境一样,现代图形设计艺术家以现代人类所特有的“自我关爱”方式,将理性化、秩序美、多元思维等艺术特征相融会贯通,向世人表述着一种清新的视觉艺术语言。中国剪纸的这种艺术神韵,为现代图形设计艺术诱发了联想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16.
谭恩美于1989年出版了第一篇小说《喜福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由于她的中国脸孔和她小说中的中国元素,她被称为是当代杰出的华裔美籍作家。然而,谭恩美却称她是一个"能自由地去享受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的美国作家。在此从两个方面探讨作为"美国作家"的谭恩美的本土文化意识是如何在她的成名小说中体现出来并影响中国元素的描写。  相似文献   

17.
林蘭子 《商品与质量》2012,(50):100-105
中国绘画是以内在的精神为主旨,讲究文化底蕴与思想内涵,注重画风画理;画家们只有深究自然的本质,才能创作出理想的画作。艺术不是游戏,不可以"游走"。要做艺术家,就要严谨的行步,虔诚的面对,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书画市场的活跃,不单纯是民众对艺术的喜爱,更多的是因为利益的驱使;而利益的驱使又涌现了大量的"艺术家","艺术家"的出现,"活跃"了市场,却"恶搞"了艺术,这就应了狄更斯的话: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糟糕的年代。  相似文献   

18.
现代派艺术是艺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呈现出迥异于前代的艺术面貌。这急剧的变革根源于艺术家们的深层观念,特别是他们的自我感知、社会感知、时间感知和空间感知的深刻变化,这些变化使艺术家挣脱了传统的束缚,给艺术带来形式上的革新和自由。  相似文献   

19.
随着商品经济的到来,艺术包装随之盛行,在近10年中国包装设计中,大量艺术家崇拜的无文化美学观的盛行,让艺术更多的服务于商业行为。从而失去了艺术本身的出发点,资本介入艺术的时代,要保持高度的艺术觉悟和修养。任何个别艺术家在市场上的成功,都不意味着中国现代艺术的希望。本文从艺术包装出发解释艺术是否该过度服务于商业及艺术价值该如何实现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人人都是艺术家”是德国观念艺术的代表人物波伊斯的艺术主张,他强调消除生活与艺术之间的界限,艺术不是艺术家的专利,人们都应参与到艺术活动中来。中国当代艺术家们借鉴西方观念艺术,进行了实践和探索活动,并出现了一些类似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放飞“和平鸽”方式的好作品。但是由于一些蹩脚艺术家假借“人人都是艺术家”为幌子,制作出一些鄙俗粗陋的作品,使得大众对观念艺术产生一定的误解。“人人都是艺术家”这句话的正面含义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