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粮食随着存储时间的延长,不断地发生各种生理变化,出现不同程度的陈化现象,从而影响粮食的品质。目前,国家还没有出台粮食新陈度检测方法标准。在粮食收购实践中,如何鉴别粮食的新陈度,是基层粮库检化验人员面临的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对粮食收购实践中检化验人员主要采用的新陈度检测方法进行分析,旨在为基层检化验人员更好地做好粮食新陈度检测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推动粮食物流发展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粮食物流连接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是维护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保障。力求在“十三五”时期通道、线路布局和物流水平提升的基础上,在新形势新要求下,突破总体规模大,集约化程度偏低、产销区之间运距长,粮食供需匹配难度大、粮食物流专业化程度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三大瓶颈,从提升系统化水平、促进区域平衡发展、提高专业化服务能力等方面,着力解决粮食物流的布局优化、互联互通、设施完善等关键问题,应用新技术,采用新模式,补短板,降成本,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备、智慧高效、开放共享、绿色生态的粮食现代物流体系,为新时期我国粮食物流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粮食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是新时期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是其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在已有理论基础上,构建了粮食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梳理了影响因素并设计了问卷,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了市场与政府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研究发现:市场和政府的作用贯穿于可持发展的全过程,政府在“培育阶段”和“成长阶段”作用明显,市场在“成熟阶段”作用更为突出。并相应给出如下建议:一是在“培育阶段”和“成长阶段”以政府为主导,规范品牌管理,划好产权界限;挖掘品质内涵,做好宣传推广。二是在“成熟阶段”以市场为主导,发挥企业经营和区域资源优势。三是所处任何阶段,发展粮食区域公用品牌均需注重产品品质,夯实品牌基础;组建产业联盟,助力区域品牌;强化标准引领,规范品牌发展。  相似文献   

4.
为提升粮食库存数量大清查的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水平,综合应用光电检测、集成电路、软件开发、数学建模等技术进行了便携式粮食库存数量检测设备的研发。在功能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设备研发的总体技术路线,重点阐述了高精度测量设备及集成控制程序、自适应粮堆体积测量方案及算法、粮堆平均密度算法、管理软件等关键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简要介绍了设备的应用情况。该设备为粮食库存数量检查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 。  相似文献   

5.
推动粮食优质优价是构建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内容。基于政策性粮食的管理需求和产业发展需求,以政策性粮食出入库为时间周期,以政策性粮食质量和价格变化规律为主要分析对象,研究政策性粮食出库拍卖价格的主要因素,将质量因素分解为粮食质量、粮食品质、粮食卫生、粮情等四类变量。同时,提出一种可以量化质量指标与价格的方法,构建了基于用途导向的政策性粮食质价分析框架和预测模型,以促进政策性粮食质量和价格形成紧密联系,并推动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6.
基于6省120个农业经营主体的监测调查数据实证分析2020年我国粮食初加工机械化水平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调查省份的粮食初加工机械化水平为56.95%,高于我国农产品的总体初加工机械化水平(2019年为37.58%);在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中,水稻初加工机械化水平最高约为68.55%,小麦初加工机械化水平次之约为57.40%、玉米初加工机械化水平最低约为49.35%;在初加工的三大作业环节之中,粮食脱出处理环节机械化水平最高已达96.61%,脱出环节已基本实现机械化,粮食清选处理机械化水平略低为36.06%、粮食保质处理机械化水平最低为35.06%;各品种和各环节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从品种角度来看短板在玉米,从环节角度来看短板在机械保质处理。研究为分析和判断我国粮食初加工机械化水平和趋势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加强粮食产后管理,对提升我国粮食消费品质、降低粮食数量损耗有重要的意义。按照运营目标、运营手段、运营主体、运营流程等标准,将我国粮食产后管理模式总结为收入风险最小化、土地产出最大化、品质优化提升和“三链协同”发展四种模式。通过对这四种模式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运行机制的对比分析,为各地粮食产后管理模式的选择提供参考,助力当地粮食产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对工艺参数优化和过程智能控制的研究是设计开发粮食干燥装备的重要内容,现有方法多采用模拟仿真、特性实验或现场实验等获取数据,与实际干燥结果存在较大差异或实验过程费时费力,易受干扰。研究参考大型连续式粮食干燥生产设备工艺和结构,设计了一种连续式粮食干燥模拟实验系统,包括进粮设备、干燥机主体、排粮设备、余热回收、冷凝装置、热风设备和测控系统,可模拟粮食干燥作业过程,优化干燥工艺参数,在室内开展粮食干燥品质变化规律、能耗规律和生产效率等实验研究。该系统不仅可作为科研机构的实验研究系统,还可用于生产一线工作人员岗前培训、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实验教学。  相似文献   

9.
粮食库存数量动态监测技术已成为粮食仓储管理新的技术需求。在粮食库存数量静态监测技术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提出动态监测技术的难点问题,重点介绍了动态库存数量监测在三维测量装置开发、超大型粮堆多测站数据采集及融合技术、不规则粮堆高精度体积算法、复杂异型粮堆平均密度取值方法、集成管理软件平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粮食库存数量动态监测系统测量误差小于2%,满足使用要求,为粮食行业仓储业务信息化管理和数字化转型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粮食行业研究人员对5G技术及其“革命性”产业的潜力给予极大的关注。为了应对这种“阶梯式变革”,有必要了解粮食行业产业链各个环节对5G的兼容性,以及5G技术如何改变行业的可能性。梳理5G技术的优势,论述分析5G作为一种技术,将大幅提升粮食园区的效率以及5G作为一种方式,让每一个参与者都受益,提供优质服务。将上述分析与粮食信息技术研究的文献和粮食行业接受5G技术的潜力联系起来,强调核心问题和需要解决的关键点。这是第一次关于粮食园区应用5G技术的研究,通过对整个粮食园区系统的分析,从而为5G更好地落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分析国际大粮商的发展趋势及掌控模式,对于培育本土跨国粮商、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国际大粮商呈现“经营范围多元化、主体类型多样化、新粮商异军突起”等三大发展趋势;掌控模式也不断调整完善,既掌控前端粮源,又掌控后端食品;既掌控关键节点,又掌控产业链条;掌控既立足现在,又引领未来。我国本土粮商国际化道路总体尚处在初级阶段,应充分吸取国际大粮商的成功发展经验,提高自身掌控力,服务国内粮食保供稳市工作。  相似文献   

12.
以K均值(K-Means)空间聚类算法为基础,根据粮食应急储备目标,引进有关粮食应急储备的特征影响因素,以要素重心距离为检验标准,实现省级区域粮食应急储备的分区,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粮食应急储备策略。结果表明:在充分考虑灾害、人口、经济等特征因素的影响的基础上,基于K-Means空间聚类算法建立的省级粮食应急储备分区模型,可实现对省级区域内粮食应急储备区更为精细化的划分,达到一定程度的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为我国省级区域的粮食应急储备分区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并具有一定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粮食储备库发生火灾后对作业人员的影响,应用PyroSim软件对粮食储备库进行火灾模拟。选取应用较为广泛的平房仓为研究对象建立物理模型,针对磷化氢熏蒸口引起的火灾场景,分析火灾烟气发展和温度分布情况,并提出预防措施。结果表明:烟气形成阶段和向上发展阶段为灭火和作业人员疏散的最佳时期,此时烟气尚未弥漫至整个仓房;烟气在顶部扩散时作业人员应马上撤离;烟气充满仓房时作业人员严禁进入仓内;10~100 s之间是火灾发生和发展阶段,1.5 m以下范围仓房温度未达到人员极限忍受范围;100 s到10 min由于燃烧物充分燃烧,温度不断升高,作业人员面临烧伤风险。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硫酰氟在小麦、稻谷和大豆3种粮堆中的扩散和分布规律,通过6个实仓熏蒸的数据采集,对熏蒸气体在不同粮堆内的扩散速度、均匀性、以及衰减速度等参数进行比较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硫酰氟气体在不同粮种中的扩散速度是大豆>稻谷>小麦;大豆粮堆最快在熏蒸后8 h后,可实现整仓气体均匀;平均气体浓度半衰期分别是大豆>小麦>稻谷;在5.0~12.7 g/m3的熏蒸药剂浓度下实现6个月无虫期的防护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粮食储藏科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检索CNKI和Web of Science两大论文数据库,利用可视化软件完成文献计量分析。结果表明:粮食储藏科学发文数量波动上升且美国、中国两国占比达40%。国内主要以国家资助和地方资助为主,形成了由河南工业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为研究主体的,以储藏时间、温湿度、储藏品质、虫霉等为学科方向的多个研究团队;国外主要以科技机构资助为主,形成了以粮食储藏、产能分析、小麦特性、大豆微观结构性质、食品特性、油脂研究等六大聚类主题的研究机构,但是不同国家之间的作者合作较少。学科成果在《中国粮油学报》和Journal of Stored Products Research两种期刊的发文量最大。  相似文献   

16.
粮食安全是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基础。针对粮食质量追溯体系建设中,传统手段无法满足粮食的全链条可追溯和技术整合难度大这两个瓶颈问题,通过分析区块链技术在粮食行业的应用与研究现状,以及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时间戳”、“不可更改”等特点和区块链追溯模式与传统追溯模式的差异,提出区块链技术在粮食追溯体系建设中的应用场景,总结区块链技术创新的发展趋势并提出应注意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7.
通过优化磨浆、配方和蒸片等关键工艺对全谷物扁粉破断距离的影响,提升产品的拉伸品质。结果表明,米糠回填制备的全谷物扁粉破断距离显著优于整米磨浆;电镜分析发现,回填全谷物米浆颗粒较小且细腻均匀,粒径结果表明,10 μm以下的颗粒占83.91%、10~100 μm占14.93%、100 μm以上占1.16%,与精米米浆接近。为进一步提升拉伸品质,对回填的米糠进行了选择,同时对比了添加大豆分离蛋白、瓜尔豆胶、魔芋精粉、木薯淀粉、谷朊粉等配料对扁粉破断距离的影响,发现回填同源脱脂米糠、添加大豆分离蛋白制备全谷物扁粉的拉伸品质与普通米粉最为接近;优化后蒸片工艺的料液比为1∶1.4(g∶mL)、蒸片9 min。  相似文献   

18.
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突发猛进,数字化技术正在迅速发展并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推动世界进入一个数据驱动决策的智慧时代。科技的创新和数字化转型,为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赋予了新动能,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本文从日常粮食供应链安全和应急状态下粮食安全两方面着手,详细阐述了数字化建设在粮食安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数字化技术对加强日常粮食供应链产、运、储、加、销各环节的多主体信息共享和交互、助力粮食生产的精细化、促进粮食供需关系的动态平衡等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数字化技术可以捕捉系统的细节逻辑和随机性,对建立突发事件下的粮食安全的应急管理模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有效提升粮食储备能力、优化粮食储备布局,加强粮食监测预警能力、达成粮食动态供需平衡,健全粮食应急保供能力,实现粮食区域协同调度。本研究有助于搭建粮食应急数字化平台,推进粮食应急智慧决策,为信息化时代我国粮食安全的数字化建设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