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8,(6)
学术研究需要理性。学者在学术活动中要拥有学术道德的理性、学术传播的理性、学术公平的理性及学术自由的理性。学术道德的理性至少包括学者内心的理性、机构规则的理性、学术共同体的理性和政治态度的理性;学术传播的理性至少包括学术会议表述的理性、论文发表载体的理性以及成果转化或新知识普及的理性;学术公平的理性至少包括机会公平的理性、过程公平的理性和评价公平的理性。  相似文献   

2.
人生箴言     
三个控制一个人要想干点事,必须要有“三个控制”。目标控制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然后向着这个目标持之以恒地努力进取。知识控制就是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的认识。一个人必须有知识,还要根据你掌握的知识定出你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道德控制就是一个人做人的品质,不可小看这一点。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8,(4):111-114
英国十九世纪诗人兼批评家马修·阿诺德对梁实秋影响极为深远。人性说是梁实秋一生奉行不悖的文艺思想体系的核心,梁实秋所谓的人性的光辉归根结底就是阿诺德所说的文化观念。"梁氏古典"可以单纯定义为理性、道德、均衡与健康等至上的标准,而"理性、道德、均衡、健康"所有的意蕴恰恰就是阿诺德文化观念的"美好与光明"的全部涵义。梁实秋的人性说承袭阿诺德的文化观念,强调文学表现的是伦理理性节制的人性,是从属于任何阶级的最优秀自我。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3)
以教育为手段使人臻于成熟理性的最高目标便是社会道德的养成,而培养这样的尽善道德观所需要的教材应该在各式各样的"共同体"里选择,以此来为人的完整性服务。社会教育就是要在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团体生活和民族生活等各种生活中产生关联作用,促进生活共同体的提升。因为所有教育的根本和生活的根本均是要取得公民道德陶冶、社会道德建设完善、社会共同体和谐的终极效果。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9)
<正>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康德曾经说过,美是情感知识与道德的桥梁。美育就是运用人类所创造的美对人类进行教育,丰富人的内心世界,形成理性的力量。美育不同于德育、智育、体育,它更偏重于情感方面的认知。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述:"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应用于教育,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也就是说,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就叫做美育。近年来,教育领域也增加了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要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也越来越重视。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加强对小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对道德和法律常识有一个基础的了解,并能够对自己的言行有一个约束,为培养其成为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因此,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不应当只重视对其基础知识的培养,还应当引导学生回归社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8,(4)
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这是改革道德与法制课程的方向。《道德与法制》课中,社会生活是其源泉,唯有回归社会生活实施教学,才能够焕发出道德与法制的活力。道德与法制教学要改革"生活化教学",教师要在课堂上试图将生活知识与课程知识相融合,探索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
"伦理"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和平相处"的道德准则,"逻辑"是遵从科学"径向理性"的思维形式。在建筑设计中,我们提出"伦理逻辑"的思维框架,就是想让建筑更理性地、更直接地体现与表达建筑师对于自然的尊重与对于人类的友善。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6)
<正>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除了向学生传授一些政治观念和思想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思想的教育,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做好思想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中的思想政治内容设计适宜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活动,使得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过程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顺利地帮助学生走出生活的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32)
康德指出只有出于义务的行动才具有真正的道德价值,他在很多地方提到道德教育方法,他指出道德榜样对于道德教育有一定的助益,但只可以作为道德判断的练习对象,道德问答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道德教育方法,道德教育要让道德主体运用自己理性的力量,通过排除各种感性力量的阻碍出于义务而行动。道德教育是人类共同的任务,是不断趋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9,(10)
道德舆论是社会道德现象的反映,是道德的价值评价活动,是实现对自身或他人的约束与制约的软性控制。对于个体而言,道德舆论既有助于个体培养高尚的道德素质,促进个体符合他人和社会的期望,也有利于个体更新道德认识;对于社会来说,道德舆论有社会导向、社会动员和社会控制作用。为了正确有效的发挥道德舆论的作用,社会媒体应正确的引导道德舆论,评价主体应该客观的发表道德舆论,评价客体则要理性的对待道德舆论。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20,(3)
高中物理是高中学生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高中物理学习的基本内容是物理学中存在的基本规律,大部分内容需要教师的讲解才能完成,学好物理对于高中阶段的学习至关重要,而学好高中物理的前提就是要做好高中和初中阶段的衔接,初中阶段重在知识的记忆,一些自然规律通过死记硬背就能完成学习过程,而高中阶段更注重学生理性思维的开发,所以高中阶段学习物理的关键就是要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5,(3)
道德合理性证明问题是当代西方伦理学关注的一个中心问题。这个问题关涉理性与合理性的区分,反映出西方理性观的变化。基础主义证明方法在道德合理性证明问题上已经缺乏说服力。在当代西方伦理学中,道德合理性证明的两种主要方法是叙事和道德论证。叙事和道德论证之间的紧张关系制约着当代西方伦理学的可能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6,(20)
至善是康德伦理学的最高目标。至善做为实践理性的最高客体把德行和幸福联结在了一起,这种联结是本体界与现象界的一种结合,这种结合也同时引起了纯粹实践理性的辩证论问题。康德通过纯粹实践理性的两大"悬设"使至善,即幸福和道德的统一成为了可能,从而把道德和作为道德主体的人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之上。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7)
道德与法治中的内容本身就源于生活,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这是改革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方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用教材中的理论解释身边的事例,用身边的事例印证所学知识,逐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humanity博爱     
人说,宽大为怀。我说,博爱为怀。 人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就要承担起沉甸甸的德行命题和操守规范。人就是从这种道德的培育与磨砺中,博大起人类的尊严与高尚。 稚儿之纯洁演进成为成人之高尚,就象自然界一草一木,需要阳光雨露的滋养与沤植。 与生俱来的与后天给予的,塑造了一个主命的伟岸与崇高。但这种伟岸与崇高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它需要文化和理性的洗礼与灌输。 柏格林认为,通过理性,通过每一个人分享理性,哲学家才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看到人类的至上尊严和所有人都应该得到的要求要重的权利,如果他的想法对我们有启发那么他…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6,(4)
针对罗尔斯提出正义理论属于理性选择理论的见解,批评者表示,罗尔斯是康德主义者,康德道德理性学说冲突于理性选择理论的理性人假设。罗尔斯在康德的道德人观念基础上构建一套细致的正义原则证明程序。他的两个基本理念"自由平等的道德人"理念和"社会合作体系的社会"理念,与理性选择理论倡导的理念截然不同。后者将社会视为基于个人理性的竞争性协调体系,生活于其中的理性人以追求效用最大化为目的。通过考察可知,罗尔斯提出的是一种双重理性假设,它既源于康德道德哲学,又超越康德道德哲学。单从理性选择视角批评罗尔斯正义原则的辩护逻辑有失偏颇。罗尔斯描绘了这样一个良序社会,正义感是生活于其中成员的首要美德;公平正义是自由平等且通情达理者的理性选择。罗尔斯晚年对公共理性的推崇,改变了其早期对个人理性的偏好,其公共理性观念是"通情达理的人"观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杨广荣 《门窗》2012,(6):262+264
当代设计师是一个不同寻常的职业,既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又要有广博的专业交叉学科的知识,同时也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人类认同感以及社会道德人类伦理等修养,因为只有具备以上良好修养的设计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设计师,优秀的设计师既是行业的专家也是生活的美学家更是引领时代的道德家。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22,(17)
<正>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将知识的传授与价值的引领进行相互的融合,从而为教学的发展提供助力,也为学科之中渗透思政教育内容探索一条值得推广的路径。发挥数学学科的思政功能,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理性精神,培养家国情怀,提升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热情,涵养丰富的情感和数学素养,培育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引领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4,(11)
"尊重的教育"作为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一直以来被广为提倡。尊重作为人性之需和伦理准则,是学校德育的应有之义。在当前社会道德风气滑坡、青少年道德失范现象频发、学校德育工作不利的背景下,"尊重的德育"的理念理应被关注并给予理性思考。"尊重的德育"从目标追求上看强调要把道德价值、德育地位和人的尊严高高挺起,并要从尊重道德、尊重德育和尊重学生三方面去认真践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