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针对大冶冶炼厂的转炉渣进行了浮选试验研究,确定了合适的磨矿细度、氧化钙用量、捕收剂种类及用量。采用阶段磨矿―阶段回收的新工艺流程进行闭路试验,获得铜品位为36.57%,回收率为94.74%的铜精矿,尾矿铜品位为0.34%,选矿指标理想。  相似文献   

2.
李树兰 《现代矿业》2015,(3):64-65,69
针对铜陵有色某转炉渣在冷却过程中铜矿物嵌布粒度不均匀,部分铜矿物嵌布粒度较细等性质特点,采用阶段磨矿—阶段选别的工艺流程,以丁基黄药+PAC作为铜矿物的捕收剂,根据浮选泡沫可浮的差异,借助可浮选性较好的1次粗选泡沫背负2次浮选泡沫,最终试验获得了铜精矿品位为35.60%、铜回收率为86.24%的满意选别指标。  相似文献   

3.
铜冶炼转炉渣选铜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转炉渣中含有大量铜,本文研究从转炉渣中回收铜的浮选工艺。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阶段磨阶段选流程,可取得铜精矿品位23.14%,回收率88.75%的闭路试验指标。  相似文献   

4.
钱强 《矿冶》2009,18(1)
转炉渣含有5%左右的金属铁,以16kg/min的筛分给矿量,其细粒部分达到建筑用粗砂的级配要求。采用细磨-隔渣-弱磁选工艺后可用于水泥铁质校正原料使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贵溪冶炼厂选矿车间在贵冶富氧改造及二期一步投产后转炉渣性质发生变化,在渣尾矿含铜上升的情况所采取的主要技改措施及实施后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转炉渣中有价金属的选别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选矿厂的选别工艺回收转炉渣中的有价金属,不仅能减少对冶炼过程中的不利影响,而且可提高冶炼能力。文章在阐述影响炉渣浮选因素的基础上,推荐了选别流程,介绍了选别效果。  相似文献   

7.
王允火 《矿业快报》2005,21(4):18-20
应用多碎少磨-阶段磨矿、阶段选别工艺流程对太保林选厂进行技术改造,2a的生产实践表明,铁精矿产、质量大幅度提高,企业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根据有用矿物及脉石物在磨矿过程中呈现的不同解离等规律,通过解离分析确定合理的磨矿细度及对选别指标进行理论预测。  相似文献   

9.
韩彬  童雄  谢贤  吕昊子 《矿冶》2015,24(4):79-83
对云南某冶炼厂铜炉渣进行了选矿工艺流程和药剂制度的研究。对比了捕收剂种类、配比及用量的作用效果,最终确定XT-53与丁基铵黑药组合药剂作为捕收剂,配比为1∶3,综合用量为80 g/t。进行了磨矿细度试验,在粗选磨矿细度-74μm 90%、粗精矿再磨细度-45μm 85%、粗选尾矿再磨细度-45μm 80%的磨矿条件下,采用阶段磨矿—阶段选别的工艺流程,可获得铜品位为25.20%,回收率为87.82%,金、银品位为0.80 g/t、136.8 g/t,回收率达到67.12%、67.36%的铜精矿。  相似文献   

10.
针对某铜冶炼炉渣采用浮选方法进行了选铜工艺试验,通过一系列选别条件试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最终在含铜品位为4.16%的情况下,得到了铜品位为31.62%、铜回收率为90.25%的铜渣精矿,为类似铜冶炼炉渣选铜提供了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1.
对目前铜渣选矿碎磨流程主要流程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传统三段破碎+球磨”与“破碎+半自磨+球磨”(SAB)工艺的技术特性。“传统三段破碎+球磨”系统具有灵活度高、磨矿易控制、运行成本低等优势,但照搬传统矿山破碎技术处理冶金渣,存在效率低,流程长等问题,适宜于中小处理量选矿流程;“破碎+半自磨+球磨”(SAB)工艺具有流程简单、工艺环节少、占地面积小、粉尘少等优势,在较大规模选矿系统具有良好的技术优势。然而,铜渣选矿作为铜冶炼配套工艺,一般仅为中小规模。近年来的应用表明SAB工艺存在运行成本高、投资大、磨浮过程波动大、磨矿系统运转率低、适应性差等矛盾,在节能降耗、拉闸限电的大背景下,这类矛盾日益突出。针对上述问题,结合专门的冶金渣破碎技术装备大型化成果,根据实际的工业实践,探讨了以新型振动细碎技术为核心,优化铜渣破磨工艺的技术方案,形成了适用于中小规模铜渣选矿工艺的投资与运维成本少、配置灵活、磨矿系统运转率高的破磨工艺,可为铜渣选矿的流程设计提供更适宜的依据,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铜冶炼弃渣在选矿流程中的最终产品和关键节点中间产品进行分析,以高精度矿物解离分析技术(MLA)为手段,对选矿流程原矿、最终产品及中间产品进行矿物组成、元素赋存状态、铜矿物组成、矿物粒度分布和矿物嵌布、磨矿解离特征进行系统矿物工艺学分析研究,查明矿石和矿物加工现状。从元素平衡、矿物平衡、粒度平衡、解离度平衡、铜损失途径等方面对工艺流程及生产指标进行全面地分析评价,找出流程中存在的缺陷,提出流程可优化程度及优化方向,以及实际生产指标与理论指标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13.
选矿法回收高品位转炉渣中铜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铜冶炼中高品位转炉渣特点,采用浮选、筛分、尼尔森重选、磁选及其联合工艺开展选矿小型试验.试验推荐选别方案并结合现场生产实际,确定采用磁浮联合流程对现场工艺进行改造.生产实践证明,取得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4.
通过改变铝土矿矿石表面性质使其具有可选性,通过浮选使低品位矿石用于生产。本文对铝土矿选矿工艺进行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5.
铜冶炼转炉缓冷渣选别工艺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小型试验研究,分析影响铜冶炼转炉缓冷渣选别指标的主要因素,重点对其选别工艺进行探讨.经过试验对比和分析,推荐设计技术指标及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16.
在选矿厂磨矿作业占有重要地位,磨矿流程的设计对于选矿厂的设计和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对某铜矿矿石性质、磨矿工艺流程以及主机设备选型进行了详细论述,根据该项目的工业运行数据,对磨矿系统进行了分析和优化.结果显示,单段半自磨流程适用于铜矿磨矿领域,但是要求所处理矿石的可碎性和可磨性的变化不能太剧烈;磨矿系统运行参数的设定要更为精细,且应随着矿石性质的变化及时调整.  相似文献   

17.
18.
The paper is concerned with a simple hydrometallurgical method for selective recovery of copper and cobalt from industrial copper converter slag. The following consecutive stages are proposed: roasting of the slag in reduction conditions to produce Cu–Co–Fe–Pb alloy, electrolytic dissolution of the alloy in an ammonia–ammonium chloride solution, ammoniacal leaching of the slime, selective copper and cobalt electrowinning. Cu27–Co6–Fe64–Pb1.5 alloy was a five-phase system and did not dissolve uniformly during electrolysis. This resulted in the separation of the metals, wherein iron remained in the slime, while copper and cobalt were components of slime, electrolyte and cathodic deposit. A mechanism of the alloy dissolution was developed. A series of secondary processes took place in the system: precipitation of iron compounds, copper cementation with cobalt and iron; adsorption of copper and cobalt ions on the iron precipitates. Final products were metals of high purity (99.9% Cu, 92% Co).  相似文献   

19.
金川神雾公司的铜渣转底炉直接还原-磨选生产线顺利投产,每处理1 t铜渣将会产生0.5 t左右的二次尾矿,需要进行综合利用。本文对铜渣二次尾矿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分析,二次尾矿中主要是以透辉石和石英为主,其余为无形性相,且粒度较细-0.074 mm 91.70%。分析了铜渣二次尾矿的利用方式,包括生产胶凝材料、墙体材料、陶粒和用于农业生产的可行性。对一条年产30万m3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生产线进行经济效果评价,项目总投资约为6, 445.43万元,年消耗尾矿92, 400 t,年均净利润2, 146.85万元,投资收益率41.04%,投资回收期3.07年,项目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