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4,(25)
基于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高职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为发展高职教育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本文提出了"三协调一互动",政府顶层设计思路,并结合中原经济区建设与发展实际,提出"政府主导、制度保障、合理调控;加快专业结构调整,适应产业结构变化;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质量技能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素质优化结构;发挥社会服务功能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17)
产业转型是实现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原经济区产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如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内部结构层次较低等比较显著,为加快实现中原经济区产业转型,本文从农业、工业、服务业、完善产业创新体系、承接产业转移提高产业结构层次、发展产业集聚区加快产业链条延伸等六个方面提出对策,促进中原经济区产业转型,以期为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7)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中原经济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要探索走出一条"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要求以现代农业化为基石,以工业化为保障,以"三化协调"引领中原经济区建设。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17)
2010年,结合国家经济发展总体战略,河南提出了中原经济区构想,并很快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原经济区要走一条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必须依靠物流的大力发展。通过采取针对性的物流发展策略,能够有效解决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物流瓶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孟红兵 《中州建设》2011,(21):12-12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的正式出台,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指明了方向,为河南振兴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指导意见》中直接提到洛阳的就有13处,体现了对洛阳的重视,进一步确定了洛阳在中原经济区中的“区域副中心”地位,让我们倍受鼓舞,倍感振奋。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5):186-187
中原经济区是中部崛起的重要基地、是支撑全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板块、是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是引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原经济区建设作为新世纪的一项宏伟战略,可以加快中部的快速发展,其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文化和经济上,同时政府转型的实现能更好的服务于中原经济区整体建设发展。本文将从构建中原经济区视野上,对政府转型中的职能转变及体制创新进行了有关方面的论述,指出了政府职能转型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意义,最后提出了关于政府职能转变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去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将建设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此举对于推动中原经济区实施快速发展,支撑中部地区崛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8.
半月纵览     
《中州建设》2011,(20):4-5
国务院出台意见:支持河南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 国务院目前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中原经济区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核心任务是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  相似文献   

9.
组团式发展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趋势.加快建设现代城镇体系,形成中心城区组团发展、中小城市内涵发展、小城镇集聚发展的科学格局,是支撑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推进城市科学、持续、快速发展中,洛阳按照组团式城市发展思路,确定"一中心五组团四支撑"的总体发展布局,大力推动中心城区和县区的统筹发展、集聚发展.伴随着《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的正式印发,洛阳作为河南的副省级中心城区,跻身于国家发展战略.凭借自身独特的经济、文化和区位优势,借助中原经济区建设为洛阳发展提供的广阔舞台和强大依托,洛阳将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有更大的担当、作为和贡献,城市发展也将取得新突破.本文通过对洛阳市组团发展的调查分析,立足洛阳城市发展现状,就如何加快城市组团发展提出一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李新 《山西建筑》2014,(10):1-2
从中原经济区规划的视角,以邯郸市为例,结合实际,系统全面地分析了加快东部新区建设的现实可行性,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及建议,同时对中原经济区及其他经济区域的发展也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苹 《中州建设》2011,(23):22-25
今秋,国务院正式出台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意味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提升为国家战略。近日,《河南日报》又隆重推出了“十八谈”的“引领篇”《新型城镇化引领新辉煌》,为我们搞好新时期的城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意见》,给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增长区——郑州都市区建设带来了重大的机遇。我们应该抓住机遇,真抓实干,把机遇转化为行动,把优势转化成胜势,倾力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区,推动中原经济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中原地区崛起,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和服务全国改革发展的大局,更好、更大地发挥四个作用:典型示范作用、引领支撑作用、战略支点作用和核心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州建设》2011,(23):F0002-F0002
11月8日,省长郭庚茂在新乡调研时要求,要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和省第九次党代会、全省经济运行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加快主导产业培育、城乡统筹发展、城市新区建设,确保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和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4,(1)
本文以空间维视角为切入点,在对中原经济区11个城市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核心边缘理论,探讨了中原经济区旅游发展模式构建。依据各地旅游资源赋存情况、旅游经济发展、旅游地的功能等差异,提出了把中原经济区构建为"一心、两轴、四区"的旅游整体布局,为中原经济区全面协调发展提供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3,(8)
国家发改委《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提出,郑州市应强化科技创新和文化引领,促进高端要素集聚,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增强辐射带动中原经济区和服务中西部发展的能力,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通过构建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以中原经济区3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研究,提出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城市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城市科教文化软实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十月,秋风送爽,丹桂飘香。亿万中原人民迎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喜讯: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原经济区繁荣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极大支持,犹如春风化雨,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7.
罗夏 《工程机械》2011,(11):66-66
2011年10月7日,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原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18.
陈新 《中州建设》2011,(23):51-52
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方略,省九次党代会胜利闭幕,全省加快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好形势,给郑州都市区建设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坚持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特色,是郑州都市区建设的抓手,是中原崛起战略的持续、延伸、深化。搞好新型城镇化建设是破解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这四道难题的关键所在。郑州市建委各项工作立足于建设“一城两区”战略,按照“管理抓提升,建设突重点,基层强机构,  相似文献   

19.
《中州建设》2012,(1):F0002-F0002
一、国务院出台指导意见支持河南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 据新华社10月8日报道,国务院于10月7日正式公布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全文约15000字,共分10个部分,强调河南省是人口大省、粮食和农业生产大省、新兴工业大省,解决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问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同时明确了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20.
赵海燕 《中州建设》2011,(23):83-84
加快新型城镇化,是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在加快领导方式转变、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新十八谈”之引领篇《新型城镇化引领新辉煌》及配发的何平感言《引入化境》中,这一论点得到了更加充分的肯定,并且特别强调了新型城镇化在“三化”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引领。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是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新一轮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也是推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