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Ⅱ类自燃煤层易发生煤炭自燃的现状,以袁店一矿1023工作面所属10号煤层为研究对象,对1023工作面采空区煤炭的自燃氧化规律进行了研究。通过在采空区埋设抽气管路,测定采空区温度以及O2、CO2浓度等在工作面推进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空区内CO2浓度分布符合"一源一汇"工作面的采空区漏风流场分布规律,且回风侧比进风侧更早进入窒息带;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具体分布范围:散热带距工作面中部距离为0~18.8 m,自燃带距工作面中部距离18.8~71.1 m,窒息带距工作面中部距离大于71.1 m,依据划分的自燃"三带"范围计算出该工作面最低适宜回采速度为42 m/月。  相似文献   

2.
通过实际观测采空区浮煤状况、工作面推进速度和采空区进回风侧O2浓度的分布规律,根据"三带"划分方法及划分指标,对白羊岭煤矿15101综放工作面进行了"三带"划分,掌握了采空区煤自燃"三带"分布规律及危险区域。15101工作面散热带的分布范围在采空区距离工作面10~100 m,进风侧由于漏风强度较大,散热带宽度较宽。窒息带在距离工作面165 m以上的采空区深部;在工作面回风侧,窒息带的深度约为137 m。氧化升温带宽度在工作面进风侧最大,达到55 m左右。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综采工作面采空区煤自燃“三带”分布范围,以大梁湾煤矿30103综采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布置束管、人工监测的方式收集采空区不同深度气体组分数据。采用数值模拟软件进一步分析采空区的氧气浓度,与现场实测数据相互辅证,确定30103综采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分布范围为散热带(进风侧<104 m,回风侧<43 m)、氧化升温带(进风侧104~310 m,回风侧43~235 m)、窒息带(进风侧> 310 m,回风侧> 235 m)。结合煤层最短自然发火期,得到工作面安全推进速度为4.84 m/d,研究成果对该工作面采空区煤自燃预防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煤矿安全》2020,(2):169-173
为了研究煤矿开采过程中采空区埋管抽采瓦斯条件下自燃"三带"分布规律,以保德煤矿81307综放工作面采空区为研究背景,采用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自燃"三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81307综放工作面采空区埋管抽采下一号回风巷侧0~175 m为散热带,175~330 m为氧化带,大于330 m为窒息带;运输巷侧0~110 m为散热带,110~265 m为氧化带,大于265 m为窒息带。  相似文献   

5.
采空区氧化自燃带宽度与工作面推进速度关系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采空区渗流方程和多孔介质动量方程,应用FLUENT软件模拟了采空区漏风风速变化情况,结合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标准,得出采空区氧化自燃带宽度与工作面推进速度的关系:随着工作面推进速度提高,进风侧、回风侧、工作面中部氧化自燃带与工作面距离都将增大;工作面中部氧化自燃带与工作面距离增幅较大,进风侧、回风侧氧化自燃带与工作面距离增幅较小。  相似文献   

6.
汪瑞  石必明 《煤炭技术》2022,(9):99-102
为探究朱集西煤矿13501综采工作面采空区的自然发火规律,通过低温氧化实验分析了煤在低温氧化时释放气体产物的特征,优选出标志性气体并作为13-1煤自燃预报指标气体。通过在工作面进风巷和回风巷两侧铺设束管以及使用热电偶监控测温的方法,监测采空区内的气体和温度,测量出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进风巷:0~36 m为散热带、36~81 m属于氧化升温带、大于81 m为窒息带;回风巷:0~27 m为散热带、27~63 m属于氧化升温带、大于63 m为窒息带。依据划分的自燃“三带”宽度,计算出采空区工作面安全推进速度为2.3 m/d。研究结果对朱集西煤矿防治煤炭自燃以及防灭火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针对浅埋近距离采空区下综采面采空区煤层自燃防治,以李家壕煤矿31115工作面为生产技术背景,采用理论分析与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采空区气体浓度分布特征与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范围。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上覆采空区气体下泄导致31115工作面采空区O2、CO气体浓度异常,下泄影响范围为采空区100 m以内;工作面进风侧散热带宽度为25 m,氧化升温带宽度为137 m,大于137 m为窒息带;回风侧散热带宽度为21 m,氧化升温带宽度为92 m,大于92 m为窒息带。  相似文献   

8.
为准确判定煤矿采空区自燃"三带"的范围,给工作面防灭火技术措施的制定提供支撑,以俄霍布拉克煤矿5106综放工作面为试验工作面,采用现场测试和数值模拟方法,确定了先划分采空区氧化带边界线后再划分自燃"三带"的思路。确定以氧气浓度6%为指标划分氧化带和窒息带的边界,以及以漏风风速0.24 m/min为指标划分氧化带和散热带的边界,进而划分采空区自燃"三带"。研究结果表明,进风侧采空区散热带<20.5 m,氧化带在20.5~127.6 m,窒息带>127.6 m;回风侧采空区散热带<20.2 m,氧化带在20.2~121.45 m,窒息带>121.45 m。该研究结果为5106工作面防灭火技术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精准测定神达金山矿13101综放工作面采空区"三带"区域,试验应用进、回风两侧采空区内O_2含量变化对其进行划分,得出工作面进风侧处散热带为0~30.4 m,氧化带为30.4~72 m,窒息带为72 m以里;回风侧处散热带为0~14.4 m,氧化带为14.4~36.8 m,窒息带为36.8 m以里;当13101工作面月推进速度大于12.89 m时,采空区无自然发火危险;当工作面月推进速度小于12.89 m时,采空区将有自然发火危险。  相似文献   

10.
现场对山西金晖瑞隆煤矿8115采煤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进行了测定,以O2浓度作为指标,采用埋管取样测定的方法对该采煤工作面进行了自燃“三带”的划分。根据测定结果,推算了工作面极限推进速度。测定结果表明:8115采煤工作面散热带为0~51.2 m、自燃带为51.2~86.2 m、窒息带为86.2 m以里。8115工作面推进速度大于8.7 m/月时,采空区将不会有自然发火危险。  相似文献   

11.
张日林  关跃世  宋红飞 《煤》2008,17(2):47-48
王庄煤矿5212工作面过地质构造期间,当工作面后半部出现大面积的煤墙片帮和顶板垮落后,积极采用马丽散和玻璃钢锚杆对煤墙联合加固,从而控制了事故的扩大。文章简要分析了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支护方法,从而为煤墙管理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管理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2.
王春岩 《煤炭技术》2013,(12):200-201
随着我国煤炭行业的迅猛发展,社会对煤炭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当前既精通煤炭知识,又具备英语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十分匮乏。为了做好煤炭高职院校英语课程的教学,促进煤炭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进行了"项目化"教学的一些探索与改革。  相似文献   

13.
某高瓦斯矿井工作面应用传统的"单U型"通风方式存在诸多瓦斯隐患,采用"双U型"通风方式后能有效地解决部分瓦斯治理问题。本文在该矿东翼北侧首采N2105综放工作面应用"双U型"通风方式的基础上,进行通风方式变更采用"Y型"通风方式,并从工艺和各个地点通风风量对两种通风方式进行对比,旨在为高瓦斯矿井通风方式优化和安全高效生产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BL”砂浆外加剂进行试验,避免了砌筑砂浆、抹灰砂浆中大量使用石灰造成的环境污染及抹灰砂浆的空鼓、龟裂等常见质量通病。  相似文献   

15.
罗克休泡沫在益新煤矿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益新煤矿井下开拓巷道在过旧巷的施工过程中,超前打注罗克休泡沫,顺利通过-50旧巷,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16.
在介绍了柔性管理的定义、特征及内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企业项目管理的特征,对柔性管理在企业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的方式、方法、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期在对柔性管理认识、应用、实践上有清晰的条理和适当的把握。  相似文献   

17.
针对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人本安全"和"本质安全"问题,从"人"和"物"分析了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研究解决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对策与方法,从安全制度体系的完善、企业安全管理自律机制的形成和解决煤矿历史遗留的具体问题等方面着手,探索如何实现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8.
我国矿业循环经济中"资源供给"与"减量化"的矛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循环经济的定义、内涵,以及循环经济倡导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3R原则,结合我国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矿产资源需求和消耗巨大的实际,从理论和实践上分析了矿业循环经济中“减量化”的实质在于资源的高效利用,而不是资源供给数量的减少。建议在发展矿业循环经济“3R”原则中用“高回收(Recovery)”代替“减量化(Reduce)”。  相似文献   

19.
介绍白芨沟矿孤岛工作面4521(三)巷道掘进通过压力集中区的支护经验与巷道布置经验,对于类似高压力巷道布置与支护,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丁本礼 《煤炭技术》2006,25(12):67-68
采煤工作面在特厚煤层高瓦斯区回采时施工“高抽巷”,通过“高抽巷”抽放工作面采空区瓦斯,最终达到降低风排瓦斯量,实现安全高效生产之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