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概述了国内聚酰亚胺薄膜的制造技术、发展现状和一些主要公司的产品性能特点和应用领域,介绍了近年来国内聚酰亚胺薄膜主要制造厂商的市场占有率、未来市场趋势、新型功能聚酰亚胺薄膜产品以及在应用技术方面的新进展,对国内聚酰亚胺薄膜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透明导电薄膜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透明导电薄膜的市场、产业、及技术现状综述的基础上,结合目前透明导电薄膜存在的问题对未来透明导电薄膜的发展趋势及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以1,4-双(4-氨基-2-三氟甲基苯氧基)苯(6FAPB)为含氟二胺单体,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和1,2,3,4-环丁烷四酸二酐(CBDA)为二酐单体,经低温溶液缩聚反应得到聚酰胺酸,再经热酰亚胺化处理制备出含氟共聚聚酰亚胺(CPI)薄膜。采用红外(IR)、紫外(UV-Vis)、溶解性测试等对CPI进行结构与性能表征,考察两种二酐单体的不同物质的量之比对共聚聚酰亚胺光学性能和溶解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脂环二酐CBDA摩尔配比的增加,CPI薄膜在410 nm处的光透过率逐渐增加,薄膜颜色逐渐变浅,溶解性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4.
针对高频通讯领域对聚酰亚胺(PI)薄膜材料的应用需求,以半脂环二胺5(6)-氨基-1-(4-氨基苯基)-1,3,3-三甲基茚满(DAPI)与不同的芳香二酐反应,合成了含半脂环结构的PI并制备了对应薄膜,探究了其结构与性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含半脂环结构的PI具有良好的可溶解加工性,能溶于NMP、DMF、CHC13等常规有机溶剂。制备的薄膜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耐热性,拉伸强度为64.8~82.6 MPa,玻璃化转变温度最高可超过487℃。薄膜的介电常数(Dk)为2.63~4.62(1 kHz~1 MHz)、2.46~2.75(10 GHz),介质损耗因数(Df)为0.003 1~0.020 5(1 kHz~1 MHz)、0.006 6~0.017 4(10 GHz)。其中,薄膜B-PI(BPADA-DAPI)在10 GHz下的介电常数为2.75,介质损耗因数为0.006 6,表明在PI分子主链上同时引入半脂环和双酚A结构能制备兼具高频低介电常数、低介质损耗的PI薄膜。  相似文献   

5.
《供用电》2013,(3):86
汉能控股集团近日宣布,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薄膜太阳能地面电站——50兆瓦青海海南州薄膜太阳能地面电站建成。此举标志着新一代薄膜太阳能技术在中国进入大规模应用时代。据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河君表示,薄膜化、柔性化代表了光伏产业的发展趋势。而随着国家分布式发电鼓励政策的陆续出台,未来以光伏建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特种聚酰亚胺树脂的结构设计与合成,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在特种聚酰亚胺薄膜制造技术方面的最新进展。重点介绍了可溶性聚酰亚胺树脂的基础研究与产业化进展状况以及采用可溶性聚酰亚胺树脂制备特种聚酰亚胺薄膜的进展情况,并展望了该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及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7.
电子及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对导热聚酰亚胺薄膜提出了新的应用需求,围绕聚酰亚胺薄膜材料的导热性能调控及制备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而关于其导热性能的分析测试方法则缺少系统的研究.本文综述了国内外针对聚酰亚胺薄膜材料的导热分析技术,详细介绍了瞬态法、稳态法和温度波谱分析等代表性方法的基本原理、主要特点及适用范围等,综述了不同分析方法对聚酰亚胺薄膜材料在面外及面内方向导热系数和热扩散系数的对比测试结果,并对聚酰亚胺薄膜材料导热分析所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8.
Cu2ZnSnS4(CZTS)薄膜太阳电池的组成元素在地球上含量丰富,安全无毒,非常适合用来发展高效、廉价的太阳电池。目前,CZTS薄膜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已经超过12%。总结了近年来CZTS薄膜太阳电池的研究进展情况,指出非真空工艺制备CZTS吸收层的可控性更强,更有利于提高电池性能。最后提出了优化CZTS薄膜及太阳电池性能的关键技术问题,并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轻型化是武器系统未来的发展趋势,这对作为军用电源的热电池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在保证比能量的前提下,热电池的尺寸越小越好。热电池薄膜组件能有效地缩小热电池体积,提高比能量,是热电池小型化设计的发展方向之一。综述了热电池薄膜组件主要的制备方法和应用现状,并对薄膜组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环型铁芯变压器的结构特点和技术优势,分析了环型铁芯变压器在生产、应用过程中取得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型铁芯变压器推动了变压器行业的技术进步,S11型环型铁芯变压器是普通S9型配电变压器的更新替代产品。  相似文献   

11.
硅薄膜电池已经发展到第四代——非晶硅/微晶硅双结叠层电池,而这种非晶硅与微晶硅叠层的基本结构将成为未来硅薄膜电池的主流发展趋势。薄膜光伏电池是在低成本的玻璃、塑料、不锈钢等基板上沉积形成很薄的感光材料实现光电转换,主要包括硅薄膜电池(a-Si、a-Si/c-Si等)、碲化镉(CdTe)、铜铟硒(CIS、CIGS)。  相似文献   

12.
高性能、高可靠性、质量轻、抗辐照能力强、低成本是未来空间用太阳电池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铜铟镓硒薄膜太阳电池最高转换效率已突破21%,并具有轻质、抗辐照能力强等特点,是最具有空间应用前景的新一代太阳电池。总结了国内外铜铟镓硒薄膜太阳电池辐照效应的研究状况,阐述了铜铟镓硒薄膜太阳电池辐照效应研究差异的主要原因,指出了未来铜铟镓硒薄膜太阳电池辐照效应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王永谦 《上海电力》2008,21(2):115-120
太阳能光伏发电是清洁能源领域的热点,继晶体硅太阳电池技术与产业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得到飞速发展之后,以硅薄膜太阳电池技术的快步升级及大规模产业化为特征的新一轮光伏能源技术发展高潮正在到来。文章对硅薄膜太阳电池的技术特点、应用优势、基础研究、产业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等方面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4.
含羧基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3,5-二氨基苯甲酸(35DABA)、4,4’-二氨基二苯醚(44ODA)和3,3’,4,4’-四甲酸联苯二酐(BPDA)为原料,在强极性非质子有机溶剂中进行聚合反应,制得了高粘度含羧基聚酰胺酸(CPAA)溶液,经涂膜、热亚胺化,得到了坚韧透明的含羧基聚酰亚胺(CPI)薄膜,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PI薄膜...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铅酸蓄电池发展史以及当前铅酸蓄电池的发展空间;从产品应用需求角度分析并预期未来铅酸蓄电池产品的发展趋势;结合铅酸蓄电池的应用及维护技术的发展趋势,论证铅酸蓄电池技术,发展下一代产品形式;分析未来铅酸蓄电池的技术依托及智能化的具体表现,结合技术的发展趋势,预测蓄电池市场的下一代商业模式。  相似文献   

16.
赵亚旭  王刚  田原  范义杰  田雨萌 《电源技术》2023,(10):1245-1247
传统热电池多以圆柱体为主,对于武器装备电源空间的限制很大,不利于满足武器装备小型化的需求。而随型设计是实现武器装备小型化的必要途径,为了提高热电池产品空间利用率,亟需开展异形单体的研究。从异形热电池的实现途径角度出发,从异形单层片冷压技术、薄膜电极技术和绝缘技术层面,对当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变压器》2008,45(11)
近年来,由于劳动力成本急剧上升和绕线技术的不断改进,环型变压器与叠片变压器的价差缩小。目前,与叠片变压器和C型变压器相比,15VA~50VA的环型变压器价格较贵,200VA~500VA环型变压器的价格略低一些,500VA以上环型变压器的价格有很大优势。在许多应用中,环型变压器的技术特性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8.
对电能表生产,技术的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薛德晋 《电测与仪表》1991,28(7):5-8,23
本文回顾了国内外电能表的现状,预测了未来电能表的技术发展趋势,分析了国内过去十年中的生产发展状况和制约因素,预测了未来十年的生产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近十几年来,由于一系列新材料、新结构和新工艺的引入,传统薄膜太阳电池技术,如非晶硅(a-Si)、碲化镉(Cd Te)、铜铟镓硒(CIGS)都得到显著的提高,一些新兴薄膜太阳电池技术,如金属卤化物钙钛矿(metalhalide perovskite,PSC)、铜锌硒硫(CZTS)、硒化锑(Sb_2Se_3)也得到快速发展。其中CdTe、CIGS、PSC薄膜太阳电池的转换效率都大于22%。CdTe、CIGS薄膜太阳电池的产业化和规模应用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薄膜太阳电池技术经过这十几年的研究,厚积薄发,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文中选取a-Si、CdTe、CIGS、PSC薄膜太阳电池的主要技术进展、发展趋势、产业化现状和面临的挑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0.
未来配电系统形态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国内外电网技术的研究热点,探讨未来配电网的形态和发展趋势。首先,在阐释传统配电网和未来配电网区别的基础上,从未来配电网的格局、结构、运行模式、物理信息系统、能源互联网等5个方面,探讨未来配电系统的形态;然后,分析了能源结构发展,产业技术驱动,政策、体制改革等3个方面的趋势,进而综合评估未来配电网的发展趋势。最后,总结8项主要关键研究领域,并从政策和技术角度提出了支持我国配电网发展的3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