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雁 《丝绸》1992,(11)
通过对有关丝绸纹样史料及出土文物的对照研究,阐明曲水和流水应是两种不同的纹样:曲水作为丝绸纹样名称最早见于南宋,是一种曲折的几何纹;而流水纹样多见于明清丝绸,通常以浪花或水波作纹样骨架或底纹,其中充填或分布落花;两者在形式及意境上均有区别,同时指出曲水和流水各有其历史源流和发展模式,从而对丝绸艺术史界将两者等同起来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2.
沈亚威 《印染》2022,(2):98-98
设计说明:该四方联禅绕画是传统云龙纹、水纹、波浪纹、螺旋纹等图案元素的组合和叠加,对"逢凶化吉"这个具有吉相意义的成语进行图片化解构,共进行四个单元的拆分:"逢",以不规则的镂空双直线穿插作为背景,营造一种转身便是你的氛围;"凶",以大小不一的圆形和螺旋纹组合,仿佛危机四伏,随时都有凶险的可能;"化"中的水纹和波浪纹给人一种柔和放松,  相似文献   

3.
“从茱萸纹到缠枝纹”论中国传统植物纹样的演变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茱萸纹、忍冬纹、卷草纹、缠枝纹四种不同历史时期的植物纹样为研究对象,依托它们的社会时代背景,从形式与意味两方面对其进行比较分析。从汉代茱萸纹的题材意味胜于结构形式,到明清缠枝纹的结构形式重于题材意味,梳理出存在于它们之间的生命轨迹。四种纹样经历了对表现题材本身神秘力量的敬仰,趋向对纹样结构样式的形式美感和象征寓意的显现,与它们之间结构模式从无定型期走向程式化相一致,而其应用也从相对的单一逐步多元化。从汉代"茱萸纹"到明清"缠枝纹",传统植物纹样的演变与应用,与人的智性发展及主体意识的增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旋涡纹     
正此作品为胸针。纹样来源于马家窑型彩陶的漩涡纹、花瓣纹、鸟纹,借鉴了花瓣纹的形式和漩涡纹内彩的排列形式和三种纹样之间的联系造型。马家窑型彩陶有旋动、流畅的艺术特点,在点的外面围以螺旋纹,有动的感觉。在马家窑文化的早、中期,漩涡纹成为彩陶图案中最常见的纹饰,表现为激流中的漩涡,一般以2个或4个或更多的漩涡为中心连续展开,漩涡之间由数道水流连接,呈现出一派循环往复、激荡汹涌、变幻无穷的气势。  相似文献   

5.
旋涡纹     
此作品为胸针。纹样来源于马家窑型彩陶的漩涡纹、花瓣纹、鸟纹,借鉴了花瓣纹的形式和漩涡纹内彩的排列形式和三种纹样之间的联系造型。马家窑型彩陶有旋动、流畅的艺术特点,在点的外面围以螺旋纹,有动的感觉。在马家窑文化的早、中期,漩涡纹成为彩陶图案中最常见的纹饰,表现为激流中的漩涡,一般以2个或4个或更多的漩涡为中心连续展开,漩涡之间由数道水流连接,呈现出一派循环往复、激荡汹涌、变幻无穷的气势。  相似文献   

6.
胡其慧  杨楠 《西部皮革》2024,(1):99-101
海水江崖纹是中国传统纹样之一,是明清时期统治者或官员服装边缘处的辅助纹样。文章基于将海水江崖纹运用在服装设计中,通过查阅文献、分类汇总和对比等方法,分析了海水江崖纹的起源与发展及其在清朝顶峰时期不同阶段的山石、水纹、色彩的特征,阐述了海水江崖纹具有独特的外观、精致的艺术效果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以期为当代的时装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丝绸》2017,(12)
中国清末民初的传统服饰中"卐、卍"字纹屡见不鲜,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其服饰当中均有体现,其艺术表现形式及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被世人喜爱和追捧。文章以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中37件带有"卐、卍"字纹的服装及饰品为研究对象,梳理了"卐、卍"字纹产生与发展的脉络,并且结合史料对清末民初时期服饰中"卐、卍"字纹的结构特点、表现形式、吉祥寓意等进行了整理与分析。进一步总结归纳了服饰中"卐、卍"字纹的形式美感和艺术特征,并从中寻找传统纹样在当代服装设计中的灵感,为后期服装设计的创作与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董波 《丝绸》2013,50(8):63-69
龟背纹是一种以六边形为基本单元连缀而成的四方连续纹样,中国古代龟背纹有不少与西来文化的影响有关,明代丝绸上至少有两种龟背纹来自中国以西的伊斯兰世界:一是六边形单元为长条形(沿尖头方向拉长)的龟背纹;二是等大的六边形环绕呈六角星形所形成的龟背纹。分析了伊斯兰六出形式与龟背纹的深厚传统,比较和研究了明代丝绸上的两种伊斯兰龟背纹,探讨了有关六出形式及龟背纹意涵。认为元明是中国与伊斯兰世界交流的鼎盛,明代丝质技术的发展,是伊斯兰纹样要素见于明代丝绸的原因。明代丝绸上的龟背纹借用了外来伊斯兰纹样的形式,其内涵却多是中国本土的。  相似文献   

9.
以"卍"字纹在新中式男装设计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卍"字纹起源与纹样特征,根据"卍"字纹在传统服饰中的应用,剖析了"卍"字纹的装饰形式和文化理念,从装饰部位、配色原则、材料与工艺着手,探讨了"卍"字纹在新中式男装中的应用,为"卍"字纹样的传承创新,构建与挖掘独具现代品格的新中式男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狩猎纹是唐代十分流行的纹样,不仅是反映当时社会活动与审美趣味的纹样,更是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的产物,然而对于狩猎纹的审美研究并不多见。文章主要以唐代纺织品的狩猎纹为研究对象,以现代审美观来探析其文化背景与审美特征,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唐代狩猎纹所蕴含的文化,对审美体验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研究认为,唐代纺织品上的狩猎纹风格的形成得益于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以及皇帝贵族对狩猎活动的喜爱,是对当时流行风尚的一种再现。  相似文献   

11.
《丝绸》2017,(3)
近代汉族民间服饰的色彩种类丰富多样,素有"艳而不俗"的美誉。服饰本身的色彩与装饰的色彩组合相得益彰,这其中暗纹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暗纹丝织物作为重要的传统丝织品的品类,在服饰中广泛使用。文章以暗纹的色彩为切入点,用孟塞尔色彩理论对暗纹色彩的对比特征进行研究,概括出暗纹的色彩对比范围,同时通过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原因来探讨近代不同时期的色彩审美变化,期望对今后相关服饰的研究与产品开发起到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新派的艺术形式,视错觉以强烈的刺激性和奇幻感,广泛应用于服装、家具、建筑等设计领域.设计师利用条纹、格纹图形的排列变化,配以服装款式、图案、面料和色彩的自由组合,实现一维线条曲变、二维平面曲变和三维立体曲变的视错觉效果,营造一种波动和变化的美感.曲变视错觉现象实现了物理学、心理学与设计学的跨学科合作,为服装设计...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染织纹样在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主流纹样及流行纹样,但在一定的时期内却以某一种纹样为主。唐代以前动物纹在染织纹样中占主导地位,而后由于受到政治、经济、宗教等因素的影响,过渡到了以花草纹为主的花草纹时期。在此主要探讨了我国染织纹样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4.
菱形纹是以四边形为基本单元连缀而成的四方形纹样,有单一形呈现的块状方式和连续形呈现的片面状方式。新疆哈萨克族菱形纹受到伊斯兰文化的熏陶和西来文化的融入,分析了伊斯兰六角形式与菱形纹的深厚传统,比较和研究了两汉织物上的两种伊斯兰菱形纹,讨论了菱形纹意涵。认为两汉是"丝绸之路"的核心时期,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东汉"丝绸之路"三绝三通,班超出使西域三十余载,保卫了丝绸之路稳定,是中国与伊斯兰世界交流的鼎盛。两汉技术的发展,是伊斯兰纹样要素见于两汉织物的原因,两汉织物的菱形纹借用了外来伊斯兰纹样的形式,其内涵却是新疆哈萨克名族独有。  相似文献   

15.
文章阐述了壮族蛙纹的历史文化起源,从三个不同的蛙纹运用类型论述了壮族蛙纹的艺术特征,同时从生殖繁衍的崇尚以及驱邪避灾的祈求这两个方面论述了壮族蛙纹的中国传统哲学和农耕文化隐喻。希望以传统图形纹样符号和现代设计构成形式为视角,探寻传统与现代的契合。  相似文献   

16.
文章梳理了日本江户小纹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对江户小纹图案进行分类整理。通过对其图案题材、造型审美、组合形式、常用色系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将江户小纹中寓意性图案进行提取与整合。通过解读其文化语境,发现江户小纹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受政治历史背景影响,透露出深厚的文化审美形态和浓烈的日式风情,折射了江户时代含蓄中透有张扬的审美情趣。通过对江户小纹的深入发掘,提练出其形式规律、内蕴情感和审美情态,以期为当代设计提供灵感素材与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7.
杨凌云 《西部皮革》2023,(6):134-136
以各民族的太阳纹作为研究对象,从设计学的角度论述了太阳纹样的发展脉络及其不同形式在各民族器物中的应用,并从太阳纹的载体材料、题材造型、艺术特征、装饰手法、功能作用、思想内涵等方面对不同民族的太阳纹进行了比较分析,探讨了同一纹样在不同民族背景下的差异与联系。  相似文献   

18.
曾霞 《丝绸》2021,58(10):129-134
以侗绣桃冕太阳纹为研究对象,采用拍摄手段深入侗族居住地进行调研并收集其影像资料,文章从设计学角度对其从纹样应用、设计因子和美学特征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同时将纹样进行衍生设计,并探寻将其应用于服装设计中的途径.研究表明:传统侗绣桃冕太阳纹构图平衡,形态多样,填充纹样的题材丰富,色彩主要采用对比或调和的配色方案,是物理形式反...  相似文献   

19.
《纹源》     
追溯纹样的源头,将陶器中的宽带纹、长叉纹、直角三角纹以西方传统珠宝的形式美造型方法进行创新设计。通过配色和造型凸显古陶器气质。项链采用了可拆配设计形式,可以拆分为手链、耳饰与胸针。  相似文献   

20.
孙弋  张毅 《丝绸》2020,57(6)
莲纹是中国自古应用最为广泛的装饰纹饰之一,纵观莲纹造型变化,可以发现其与丝绸之路的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在丝路通商背景下,莲纹的演变可以说是异域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的标志。通过对丝路上文化传播和图案演变过程的分析,梳理出了莲纹造型由最初的具象写实,到受佛教文化熏陶形成多瓣"对分式"造型,再与伊斯兰装饰技法融会产生"西番莲纹"这一新形式,最后在中欧瓷器贸易中形成了具有西洋绘画特征的多变造型。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相互影响的历史特征,同时也展现出文化传承与交流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