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松辽盆地扶余油田中探25区块泉头组四段为例,通过对单砂体进行成因分析和层次划分,结合复合河道单砂体叠加模式,开展复合河道平面单砂体识别,并进行单砂体分布及连通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全区单砂体垂向叠置样式主要包括孤立式和切叠式,单砂体空间接触样式包括多层式、多边式、单边式、叠加式、对接式、孤立式六种。层间隔层划分标准为自然伽马大于84.5 API,微电极幅度差值小于0.2Ω·m;层内夹层划分标准为自然伽马回返程度大于16%,深侧向回返程度大于17%。  相似文献   

2.
由于储层地质条件的差异以及开发程度的不同,不同砂岩组吸水动用程度上存在着差异,进行平面、层间注水结构调整是高含水期水驱开发的主要措施.扶余油田高含水区块应用周期注水技术,摸索出科学的间注周期,达到了缓解开发矛盾,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油田勘探开发实践表明,在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复杂多样,其中,储层中的隔夹层引起的渗流屏障和渗流差异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新立油田V区块扶余油层307口井的测井及地质资料进行处理,详细研究工区内隔夹层的特征、识别方法,对层间、层内隔层及夹层的展布特征进行描述,通过研究隔夹层的分布规律,找出隔夹层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影响。从而精细表征油藏地质特征,正确部署后期油田开发方案,提高油田采收率。  相似文献   

4.
油田勘探开发实践表明,在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复杂多样,其中,储层中的隔夹层引起的渗流屏障和渗流差异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新立油田Ⅴ区块扶余油层307口井的测井及地质资料进行处理,详细研究工区内隔夹层的特征、识别方法,对层间、层内隔层及夹层的展布特征进行描述,通过研究隔夹层的分布规律,找出隔夹层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影响.从而精细表征油藏地质特征,正确部署后期油田开发方案,提高油田采收率.  相似文献   

5.
以新立油田Ⅴ区块扶余油层为例,结合区域沉积地质背景,从岩心、录井、测井等资料入手,通过对岩石学、沉积学特征的研究,认为该区主要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包括三角洲前缘与三角洲平原2个亚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决口扇、河口坝、水下天然堤等微相较为发育。在此基础上,通过横向对比,研究了区内各小层的沉积微相平面分布规律,分流河道宽度从70~310m不等,平均宽度为165m。  相似文献   

6.
秦家屯构造受小宽断裂带控制发育,呈轴向北东的背斜-断鼻状形态。SN122井位于断块高部,为小型浅层、低产、低丰度油田。通过对其开发概况、产量变化规律以及含水变化规律分析明确随着生产井数增加,产油率呈上升趋势。结合水驱状况以及采收率评价,得出其采收率。最后,对该区块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中侏罗系为滨里海盆地重要的含油气层系,其地层结构发育较完整,沉积相类型丰富。根据前期研究成果,工区内部以间歇性物源为主,主要来自工区内各个盐檐构造高部的沉积物源体系,即盐构造的持续隆升活动是区内物源体系的主导因素。综合岩心、测井资料得出研究区侏罗系主要为曲流河相,发育河道、天然堤、决口扇、河漫沼泽等沉积微相。  相似文献   

8.
花土沟油田为典型的长井段薄互层复杂断块油藏,非均质性严重,油水关系复杂,注采对应差,注水单层突进,地层压力下降快,产量递减幅度较大。为了改善该油田的水驱开发效果,在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上,通过实施改善水质、完善井网、层系细分、水井分注、剩余油挖潜等精细注采调整工作,水驱控制程度和油藏动用程度得到提高,地层压力稳中有升,自然递减率下降,综合开发效果得到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
油田注水中的精细过滤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永  王霓 《华北石油设计》1994,(1):53-58,62
  相似文献   

10.
针对吉林扶余油田+13-8.2区块注采井间窜流通道发育,水窜现象严重的问题,在对油层条件、生产动态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深部封窜的治理措施。深部封窜技术主要包括:通过油水井间的注采对应关系,找出窜流最严重的水井及层位作为封窜对象;通过对堵剂在地层内推进规律的研究,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建立数学计算模型,以优化堵剂用量,并进行合理施工压力设计。利用该项技术对+13-8.2区块进行了深部封窜方案设计,现场作业后,综合含水降低5.4个百分点,日产油增加了5.1 t,取得了明显的增油降水效果。该项技术的成功应用,对高含水后期存在窜流通道油藏的治理,提供了可行的技术依据和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特低渗透油藏的精细注水技术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为提高特低渗透油藏的开采提供力所能及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修云灵 《石油地质与工程》2015,(2):93-94,97,149
针对吉林油田新218区块井网调整后含水上升快的现状,通过分析水驱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了周期注水调整措施,包括注水周期的确定、注水方式的确定及注水量的确定,新218区块采取周期注水后,井组产量保持稳定,地层压力得到恢复,含水上升得到控制,取得了明显的稳油控水效果。  相似文献   

13.
注水管理的核心是根据整个油藏的动态情况对注水井进行精细配注。影响注水井配注的主要因素是地层吸水能力、井网、地层亏空、油井含水。精细配注需综合考虑影响配注的各单因素并进行归一化处理,根据多因素来综合决策。多因素决策中的权重采用试算法来优选确立。开发的精细配注方法由计算机实现,适用可靠。  相似文献   

14.
新立油田119区块反九点井网超前注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低渗透油田存在启动压力梯度、油水井间难以建立起有效的压力驱动压差,提出采用超前注水的开发模式.通过对新立油田119区块的数值模拟,得出了该区块超前注水时机为5个月,压力保持水平为137%,并分析了超前注水压力分布特征和增产机理.该研究成果可以更好地指导新119区块的有效开发,也为其他低渗透油田开展超前注水技术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5.
八面河油田面138区块即将进入注水开发阶段,在水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结垢与腐蚀试验,同时利用地层岩心进行了岩心伤害模拟试验评价。试验结果表明,该区块注入水与地层岩石和流体的配伍性较差,应考虑用地层产出水回注;若注联合站污水,需采取添加阻垢剂和防膨剂等配套的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仿真优化PCP技术在扶余油田注水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扶余油田是一个开发了近40年的老油田,有1700多口注水井的复杂注水网络系统,随着开发的不断进行,注水量和耗电量的大幅上升,注水能耗成为制约扶余油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提高注水效率、降低注水耗能已成为节能降耗的主要任务。利用仿真优化技术对扶余油田注水系统进行了整体的评价后,发现了注水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造方案;扶余油田注水站的流量调节主要采用阀门控制,造成泵管压差过高,电动机长期处于高耗能状态运行,在应用PCP变频调速技术后,能够达到降低泵管压差、节能降耗的目的,同时可以通过PCP技术实现仿真优化出站的排量。
  相似文献   

17.
对吉林油田新Ⅴ区块注水压力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经研究发现 ,注水压力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粘土膨胀、机械杂质、胶质及沥青质等造成的地层堵塞。另外 ,钻井泥浆污染也是造成注水压力升高的原因之一。对区块实施“热酸复合型地层强化处理技术”和大排量洗井等措施后 ,注水压力和启动压力都有了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8.
对吉林油析V区块注水压力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经研究发现,注水压力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粘土膨胀、机械杂质、胶质及沥青质等造成的地层堵塞。另外,钻井泥浆污染也是造成注水压力升高的原因之一。对区块实施“热酸复合型地层强化处理技术”和大排量洗井等措施后,注水压力和启动压力都有了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9.
吉林油田A区块注入水大部分为油井产出水,经油水分离后的净化污水,各项指标均达不到注入水质标准要求。为了研究注水系统腐蚀结垢规律和防治技术,利用腐蚀实验平台,开展了注水系统不同工况条件下的水质、细菌、CO2等对腐蚀规律的研究, CO2与SRB是注水系统腐蚀结垢的主要因素,二者协同作用加剧了注水系统腐蚀程度。根据腐蚀主控因素研发了针对性防腐药剂体系,具有较好的防腐防垢性能,同时开展了接力加药等防腐关键技术实施,矿场腐蚀速率控制在0.076mm/a以内,保障了水驱老油田的安全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X71区块扶余油层现今地应力与人工裂缝的关系,指导注采井网部署,利用波速各向异性法和无源微地震法确定现今地应力方向,并通过声发射法和水力压裂法测量井点现今地应力。建立有限元模型,对X71区块扶余油层现今地应力场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扶余油层最大水平主应力为NEE—SWW方向,最小水平主应力为NNW—SSE方向,断层位置为应力低值区,构造低部位为应力高值区;人工裂缝沿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延伸,因此按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进行注采井网布置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