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中国绘画起源于汉代,虽用料简单但题材多样,技法氛围具象和写意,仅用毛笔、水、墨和国画颜料就能在宣纸或绢上勾勒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山水、花鸟等,让观者赞叹不已。在服装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国风服装已然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国画与服装的结合,给皮革服装设计以新的思路,值得大家从中寻找灵感。  相似文献   

2.
正纸不仅可作为传播知识和记录信息的媒介,也可作为审美艺术表现形式的载体,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的用途,当然用纸也存在差别。典型地,在绘画用纸方面,与普通用纸就大有不同,绘画用纸讲究纸张的质地和品种,主要取决于纸张的制造原料和方法,不同的原料和方法能生产出质地和品种不同的纸张。众所周知,世界文化博大精深,衍生出许多绘画类型,像中国画和西洋画,传统画和现代画等等,这些都是最常见的绘画表现形式。当然它们对用纸的要求也不同,  相似文献   

3.
蒋福建 《食品工业》2021,(2):I0042-I0043
中华文化经历了上千年的沉淀,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在时间的洗礼下历久弥新的文化,中华文化并不仅仅只是单一的个体,而是由多方面共同构成的一个整体,是精神文化、传统文化、饮食文化等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经过朝代更迭、民族发展不断的传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4.
正常言道,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为了生存所必须进行的基本生活行为。随着时代发展与文明进步,饮食早已不仅仅代表着充饥饱腹的功效,而是受历史发展、地理位置、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等多方面影响,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国度,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无法割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当代文学作品中,食物叙述是较为常用的一种写作特征,在这些文学作品的描述中,不仅记载了这一时期我国饮食的发展历程,还能让读者更好地认识到各地饮食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5.
6.
<正>绘画是富含特有文化形态的审美创造活动,是人们对现实生活和内心体验的表达和反应,也是绘画者思想、情感、心理、意志的综合表现形式。绘画与服饰这两大艺术的融合,既是充满艺术底蕴的视觉盛宴,又是蕴含着多元文化的创意盛宴。杨秋华编写的《服饰绘画表现技法》(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就是以培养形象设计人员专业能力,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为目的。该书  相似文献   

7.
正在服装设计中,服装色彩设计将会直接影响到服装的设计风格与特色。在服装色彩设计中运用绘画色彩语言不仅可以传播绘画色彩语言形式,同时还可以使服装的色彩设计更加丰富。要针对服装绘画色彩语言进行研究就需要以绘画色彩为基础。《绘画色彩实践与教学》就是一本针对绘画色彩进行研究的书籍,该书分为5个章节,其中前4章以色彩基础知识、材料与工具、静物写生、风景写生以理论叙述为主,第五章则收录了大量的写生创作作品,以便读者可以临  相似文献   

8.
正学习服装绘画艺术是进行时装设计、配饰穿搭的基础,服饰绘画的技法既可以帮助服装设计师打通设计灵感、开拓时尚之路,也有助于发掘新的流行趋势,不断推动时装界的更新换代。故而对于服饰设计师而言,首先要学习的就是服装配饰的绘画技法,在学习过程中避免常见的低级错误,掌握时尚配饰的设计理念,感受不同色彩搭配的无穷魅力,并不断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提升设计水平和设计作品的成功率。也正因如此研究服饰绘画的技法,从服装配饰层面加强技术练习,对于时尚从业  相似文献   

9.
孟娟 《食品工业》2020,(4):361-361
在当前信息时代背景下,人们每时每刻不在接触着各种信息。包装作为传递产品信息的有力载体,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包装设计中,图形是其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可直观展现产品的信息,具有显著的装饰性、引导性。而在包装设计的画面构成上,绘画元素凭借其独特性决定了其在包装设计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绘画元素的独特作用可使食品包装设计作品显得更具节奏、美感,塑造出更为独特的视觉形象。  相似文献   

10.
正绘画艺术与民族服饰虽然分属两个不同领域,但二者的联系却源远流长。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绘画艺术的发展带给服装设计师更多的创作灵感,更多的民族服饰开始与绘画艺术紧密相连。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分布、习俗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少数民族服饰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也呈现出多样化,并极具民族特色。服装设计过程离不开审美情趣、色调搭配和  相似文献   

11.
正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为服装艺术的革新带来了思路。过去注重服装实用功能的局面发生转变,在服装材质不断得以提升的同时,人们希望服装能够更加突出审美特性,帮助衬托自身的容貌气质,展现出更多的个性风采。服饰研究的重点也由材料制作、款式设计逐渐转向多种元素的搭配组合上,服饰设计不只是为了满足人们遮身蔽体的原始需求,更需要对应人们对于审美和艺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社会生产实践日趋多元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有效满足现有思政教育需求,院校思政教育者亟需创新性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来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在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中,一般会将课程体系分为公共课程、通识课程、专业与实践课程等模块。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部分老师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成才、轻成人的心理。  相似文献   

13.
<正>《服饰绘画表现技法》(杨秋华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是21世纪高等教育规划教材形象设计专业的双证系列之一。该书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培育目标编写,注重对形象设计人员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对帮助学生提高服饰审美能力和服饰绘画能力、夯实专业基本功、扩展专业视野发挥着  相似文献   

14.
穆木天曾说过:“诗的世界是潜在意识的世界。诗是要有大的暗示能。诗的世界固在平常的生活中,但在平常生活的深处。诗是要暗示的,诗最忌说明的。说明是散文的世界里的东西。诗的背后要有大的哲学,但诗不能说明哲学。”这段话强调了暗示象征诗派极为重要的诗学策略。穆木天的《落花》充分体现了象征派的朦胧与独特手法。  相似文献   

15.
正西方现代绘画形成并发展于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是西方现代派艺术中的重要构成部分。这一时期绘画创作的艺术家们并不局限于客观世界的展示描绘,而是开始探索个性化的表现方式。而色彩就是画家追求自我艺术精神表达的重要形式。《现代绘画色彩》一书明确指出:现代绘画色彩要能够表现人的"内在需要",反映人的"心理现实"。这个"心理现实"包括意识、潜意识、思想情感、梦幻等,主要是情感,这也是现代绘画与传统绘画的主要区别。同时,色彩还  相似文献   

16.
郭明军 《食品工业》2020,(10):390-391
<正>中国饮食文化有着多元丰富的情感意蕴,千百年来,中国人已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以情为导向"的饮食观念。《中国饮食文化》一书所提到,自古以来,不同时期的饮食制作与创造成果谱写了中国饮食的优美华章,也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国饮食繁花似锦的风格特色。几千年来,中国饮食文化的创造与实践培育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体系,这些优良传统与世界各国相比,具有典型的民族文化特点。早在先秦时期,人们便尤为关注饮食的色、香、味、形,并对它们进行了美、丑、善、恶的划分。如孔子所言"割不正不食""色恶不食",中国饮食文化就是在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得以不断发展传承的。  相似文献   

17.
刘焱格桑次仁 《中国油脂》2022,(11):I0063-I0063
藏族的文化艺术极具藏族文化特色,其中藏族美术尤为突出,了解藏族美术的发展历史对于了解藏族历史具有重要启示,同时也是藏族美术在当代创新传承的基础。由国家一级美术师康·格桑益希编写、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藏族美术史》一书,以翔实的语言和大量图片展现了藏族美术的发展历史,对于了解藏族美术的发展沿革及当代创新传承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藏族美术史》一书共有八章。第一章介绍远古时期蕃域类美术现象的萌芽内容。  相似文献   

18.
正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中国传统绘画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民国时期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增加和对西方机械化生产工艺的引进,食品包装也开始将传统绘画元素应用于其中,但学术界目前对民国时期的食品包装艺术尚欠缺系统性研究,在今天食品行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研究民国时期的食品包装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借鉴近一百年前的食品包装艺术,以此来指导当下的相关工业生产。由左旭初所著的《民国食品包装艺术设计研究》(立信会计出版社2016年2月出版)一书就是在此背景下出版的学术著作,纵览全书,作者的写作包括以下几大特点:  相似文献   

19.
跨文化美术史是李军教授新著明确提出的新的艺术史研究方法论。跨文化美术史研究方法既是去西方中心主义的,同时也不主张非此即彼地建构东方中心主义,与其说是建构某个文化主体,不如说是对二元对立和线性思维模式的解构,在这一点上与沃尔夫冈·韦尔施以跨文化主义取代多元文化主义有相通之处。而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史方法论尝试,跨文化美术史的要义在于对多元、多重、多向度视角的引入和实践,这无问西东的多重回看,或可为艺术史研究敞开更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正色彩,是无声的语言,是人们观看事物所获取的首要信息。对于服装来说,色彩往往是人们选择喜爱服装的直接体现,色彩相对于款式、线条与结构来说表现的更加直接、更加清晰、更加生动,在服装设计领域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色彩在服装设计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所具备的不可替代性传递着不同的信息与语言,同时也传递着不同的情感。色彩是表达思想与情感的艺术,在服装设计中色彩是灵魂,在色彩使用与搭配过程中要秉持着色彩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