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低渗特低渗油藏钻井液储层保护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钻井过程中低渗储层保护难度大于常规储层,而常规储层保护技术难以达到有效保护低渗储层的目的。对成膜剂LCM-8和具有较强润湿反转作用的表面活性剂FCS-8进行性能评价,并将二者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护储层新概念,建立了"协同增效"型保护低渗特低渗储层钻井完井液新技术。室内实验证明,采用该项新技术,岩心渗透率恢复率可达90%以上。现场试验证明,该项新技术可使油井增产达1.5倍以上,储层保护效果显著,具有较广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安塞油田坪桥北区通过四年勘探与开发,已具有一定的石油生产能力。素有“磨刀石”之称的延长组特低渗透储层,通过这几年钻探发现主力油层为长4 5 2、长6 1和长6 2,油层厚度达20余m,油层层数、油层厚度、地质储量和油井产量都有明显的增加。本文从储层评价入手,较系统研究了坪北油藏的沉积特征、储油层物性、储层非均质性、孔隙结构、储油层平面分布、储层分类和评价。  相似文献   

3.
微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储层特征研究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0  
将不同渗透率的含微裂缝与相同渗透率、不含微裂缝低渗透砂岩岩心进行了对比,研究了微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的孔隙空间形态、喉道半径、微观均质系数和相对分选系数等特征,分析了这些特征对孔隙度渗透率性质、可动流体体积和压力敏感性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微裂缝性特低渗透砂岩孔道与孔道之间主要靠微裂缝连接,连通性较低,主要由微裂缝提供渗流能力。气测渗透率和微裂缝宽度、微观均质系数、相对分选系数和可动流体体积百分数等都有明显的幂律关系。孔隙度与渗透率相关性差,气测渗透率与水测渗透率比值较大,各向异性和非均质性严重,压力敏感性较强。渗透率低不是低渗透油藏的本质特征,只是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应该根据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可动流体体积百分数和压力敏感特征等多个因素综合评价其储层特征。  相似文献   

4.
储层是原油聚集、渗流的场所,是原油形成、运移以及成藏的主要条件,目前储层开发又以低渗储层为主,因此对低渗油藏的储层特征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异常高压、特低渗透油藏储层压力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0,他引:13  
异常高压、特低渗透油藏的开发具有许多难点和特殊性,国内外对该类油藏的开发尚未有可以成功借鉴的经验,为了对该类油藏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以肯基亚克盐下石炭系油藏为例,对该类油藏的储层孔隙结构、渗透率、孔隙度的压力敏感性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分析储层压力敏感性对油气藏开发的影响,为最终确定该类油气藏的合理开发方式及油井的合理工作制度,防止地层压力变化对渗透率、孔隙度造成伤害,保证油田开发取得较好效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特低渗油藏水处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中原油田濮 6 7块特低渗油藏 ,其对注水水质要求高 ,而现有水处理技术又不能满足其注水要求的情况 ,提出了一种新型含油污水处理技术———“清洁生产资源化水处理技术”。室内研究表明 ,采用该新技术适当调控污水pH值 ,并结合精细过滤技术 ,可使濮一联含油污水处理为特低渗油藏合格注入水。  相似文献   

7.
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微观孔喉特征   总被引:53,自引:2,他引:51  
通过岩心样品的恒速压汞测试,对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微观孔喉特征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储层有效喉道半径、有效喉道体积、有效孔隙半径、有效孔隙体积及孔喉比等特征参数与孔隙度、渗透率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对于孔隙度、渗透率较高的岩样,有效喉道、有效孔隙发育程度较高,孔喉比较低;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孔隙结构具有中等孔隙和小喉道发育、孔喉连通性差及孔喉性质差异大的特点,开发过程中可能存在潜在的贾敏效应伤害。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性质主要由喉道控制,喉道半径分类明显。渗透率越低,喉道半径与渗透率的相关性越好。喉道控制储层渗透性,进而决定开发难度和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8.
八区克上组砾岩油藏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流动单元是具有相同渗流特征的岩相组合,应用该方法可以精细刻划储层的非均质性。针对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八区克上组砾岩油藏储层非均质性严重的特点,利用八区克上组取心井岩心分析资料,计算FZI、RQI、ΦZ、ΦR等参数,采用Q型聚类分析方法将该区砾岩储集层划分为5类流动单元,并分别分析,描述了各类流动单元的地质特征。  相似文献   

9.
特低渗储层敏感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2,他引:1  
在特低渗储层的钻井、压裂等施工过程中,如果注入井液体配伍性不好,将严重影响储层产量.为了减少开发过程中对陕北特低渗储层的损害程度,对其长武区块延长组特低渗储层进行了敏感性评价(包括速敏性、水敏性、盐敏性、酸敏性和碱敏性评价)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延长组长武1井表现为强速敏、盐敏和酸敏,水敏性为中等;早胜3井的速敏性和水敏性为中等偏强,盐敏性和碱敏性表现为中等,酸敏性较弱.采用恒压方法比较适合进行致密储层的敏感性实验,该项实验研究对指导延长组储层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低渗透油层具有非达西型渗渗注特征,存在“启劝生产压差”现象。本文通过塞、马岭油田岩心室内流体流以试得到的启动压差及临界压差资料,对低渗透、特低渗透油藏分类标准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划分低渗透、特低渗透油世故渗透率界限的新标准。  相似文献   

11.
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何琰  伍友佳 《钻采工艺》1999,22(2):20-24
特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但开发特低渗透油藏对稳定国内石油产量具有重要意义。结合近年来国外以及国内特低渗透油田的开发实践和部分理论研究成果,探讨该类油藏的特点,提出了合理开发该类油藏的新技术,主要有:(1)油层改造技术,该技术主要包括:①多缝加砂支撑压裂;②低压油井的泡沫压裂技术;③高砂比压裂;④水力化学压裂技术。(2)油层保护技术;(3)注水注气技术;(4)三次采油技术,该技术包括:①非常规物理振动技术和压裂技术相结合;②化学生热驱油技术;③微生物采油技术;④化学驱采油技术;(5)机械采油技术;(6)水平井技术。  相似文献   

12.
针对特低渗透油藏具有人工压裂裂缝的特点,首先建立了特低渗透压裂油藏三区物理模型,并在此基础上,依据等压椭球面理论,导出了特低渗透油藏有限导流裂缝井井底压力表达式,并对三区有限导流裂缝井的产能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缝长对产量的变化有着重要影响,较长的裂缝其产量的递减比较明显;较厚的油层其产量的递减较快.该方法对特低渗透油藏水力压裂井的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针对常规低渗透储层孔喉半径研究过程复杂的问题,以毛管导电通道模型为基础,引入视导电通道截面积,得到了忽略岩石和油的导电性后的孔喉半径计算方法,利用测井资料中部分参数,即可计算出孔喉半径。实例计算表明:该方法得到的孔喉半径和压汞法测得结果吻合度为0.70,从地质统计角度分析具有较高的精度。依据孔喉半径将流动单元分为4类,根据研究区流动单元与产能之间的关系,针对目标油藏实际情况,制订针对性的开发方式。该研究对同类型储层开发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特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特低渗透油藏的开发已逐步成为华池油田原油生产稳定发展的主要潜力;但其物性差、产量低,多属岩性油藏,天然能量匮乏,故提高此类油藏的注水开发水平和相关经济效益,已成为华池油田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根据华池油田长3油藏的地质特点和近7年的开发实践,提出提高特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水平的一些认识,希望对同类油藏的开发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特低渗油藏中流体的流动存在较大的渗流阻力,注采井间压力损耗大,同时启动压力的存在进一步造成了部分低渗透层动用较差甚至未能动用,这种低速非达西渗流特征对特低渗透油田开发有很大影响,增大了特低渗透油田有效开发的难度。考虑启动压力存在的影响,确定了典型特低渗油藏江苏油田H17断块的启动压力梯度,并推导出注采井间有效驱动半径公式,研究了该断块不同井距和不同注呆压差下渗透率与有效驱动半径的关系,对实现特低渗油藏注采井间的有效动用和进一步改善水驱开发效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特低渗透油藏渗流理论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低渗油藏渗流特征,提出了非线性渗流连续模型,在此基础上推导了稳态渗流压力分布公式和产量计算方法,用积分法得到非稳态渗流压力分布和动边界传播规律的公式。对该模型和其他低渗模型为基础得到的稳态和非稳态渗流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不同模型计算结果差别显著。在研究低渗油藏渗流规律和指导开发低渗油藏的生产实践须考虑非线性渗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CO2地质封存技术作为CO2减排重要方法之一已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CO2-EOR技术利用CO2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同时又能解决CO2排放问题,实现CO2地质封存,达到生产"绿色石油"目的。以延长油田靖边特低渗油藏储层岩石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注CO2前后储层物性变化规律,包括岩石孔隙度、渗透率和润湿性。实验结果表明:压力升高,岩心孔隙度增大;温度、压力升高,岩心渗透率呈增大趋势;CO2—岩石—地层水作用后,岩石表面亲水性增强;岩石—CO2—地层水相互作用后储层岩石及其胶结物发生了溶蚀,同时伴随碎屑颗粒物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综合作用导致储层岩石的孔隙结构和渗透率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18.
储层流动单元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储层流动单元研究是国外8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一种综合描述油田开发过程中油水运动差异、水驱油效率差异、剩余油饱和度分布差异等流体分布和变化过程的应用基础学科和前缘学科。开展流动单元的研究对提高油气田开发效果,特别是对二次采油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文中对国内外近20年储层流动单元研究进展和现状作了简要述评,并提出了对流动单元研究一些认识和建议,以期能更好地深入开展流动单元研究。  相似文献   

19.
特低渗储层润湿性评价新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储层润湿性评价实验各种方法进行了对比,特别是特低渗储层,分析了自吸法实验中计量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计量方法,并对这种实验方法进行了测试结果的比对,发现该方法可行,简单实用,同时可以节约大量的实验成本,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20.
针对特低渗透储层的岩心分析困难、测井解释难度大、储层物性井间外推不准等问题,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的解决方法。具体做法是:首先,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来获得岩心的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资料;然后,利用改进了的人工神经网络建立高精度的孔隙度、渗透率和饱和度的测井解释模型;最后,利用分形克里格技术对储层参数进行井间及外推插值。将这套方法用于某油田S68区块扶余油层的储层参数预测,处理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