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宏民  李文博  刘续  姜韡 《海洋石油》2018,38(2):92-96,100
隔水导管是海洋钻井关键部分,确定合理的下入深度对于安全钻完井作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WX油田开发,针对隔水导管下入深度问题,此文根据隔水导管不同工况,建立了基于钻井液安全循环和基于最大地层承载能力导管最小入泥深度计算模型,提供了计算方法及步骤,该计算模型指导了北部湾WX油田隔水导管入泥深度设计和现场施工作业,满足了开发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海上钻井隔水导管最小入泥深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海底土的工程性质,建立了海底浅层地层破裂压力计算模型。针对钻井隔水导管的不同工况,建立了保证正常钻井液循环条件下,井口支持力结构情况下的隔水导管最小下入深度计算模型。该模型在渤海湾地区9个油田应用14口井,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吻合,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隔水导管管体轴向受到井口压载和海底土提供的承载力,横向上受到风浪流等环境载荷,因此需要入泥一定深度和尺寸规格以提供安全的轴向承载力并满足管体的稳定性。本文结合埕北油田海底土质特征,计算得到了隔水导管入泥深度,并优化建立隔水导管有限元模型对隔水导管稳定性进行了校核分析,为海上现场施工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涠洲12-1B油田在钻井过程中井下情况比较复杂,钻井作业施工时间长,这对钻井隔水导管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中根据该油田海底土的工程地质条件,结合海上钻井隔水导管现场施工过程中不同的工况要求,利用隔水导管极限承载力分析方法,计算得出合理的隔水导管最小入泥深度。现场应用表明,计算结果与实际施工情况比较吻合,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单筒三井技术能够提高海上钻完井效率,涠洲6-1是我国首次应用单筒三井钻井技术进行海上油田开发的油田。本文结合单筒三井技术的钻井工艺特点,从井口稳定性和钻井施工角度出发,给出了单筒三井钻井隔水导管的安全入泥深度范围,为今后在其它地方的应用该技术提供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介绍渤海条件隔水导管设置,结合实例分析丛式导管贯入特性,影响因素和改进技术,以规范导管施工。  相似文献   

7.
群桩作用下钻井隔水导管入泥深度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减小井距可节约工程费用,但会引起群桩效应而导致拒锤现象发生。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和渤海现场模拟试验,分析了群桩效应对隔水导管周围土体力学性质的影响,提出了群桩作用下钻井隔水导管入泥深度的计算方法,并研制出相应的计算软件。该计算方法已在我国海上10多个油(气)田进行了应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群桩作用下钻井隔水导管入泥深度计算方法在提高海上作业速度、保证海上作业安全和降低油田勘探开发成本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海洋探井钻井过程中,隔水导管的强度及稳定性对于安全钻完井作业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介绍了渤海油田常规的探井井口结构,研究了海风、海浪、海流及海冰作用对钻井隔水导管强度及稳定性的影响,建立了探井钻井隔水导管的受力分析模型。应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了钻井隔水导管有限元计算模型,并且对钻井隔水导管及组合管柱结构进行了强度和稳定性校核。以渤海油田某探井为例。对25a-遇海洋环境条件下钻井隔水导管的强度及稳定性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研究成果能够为该地区今后的探井钻井作业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从而保证海上钻完井施工作业的安全。  相似文献   

9.
为更准确地计算出打桩隔水导管的最小入泥深度,充分考虑泥线以下地质特征、泥线以下地层的承载能力及隔水导管的力学性能等参数,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隔水导管最小入泥深度计算方法,并根据某油田的工况条件进行了理论计算,从而得出针对该区块24in、30in两种规格隔水导管在不同井口载荷下的最小入泥深度,对该区块现场打桩作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资助、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杨进副教授为首的课题组与中海石油研究中心联合完成的科技攻关项目“海上钻井隔水导管人泥深度确定技术”,近日通过了教育部主持的科技成果鉴定会。以国家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聂建国教授为主任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研究成果与国内外同类技术相比较,在海上钻井隔水导管群桩锤人法的人泥深度确定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其成果实用性强,应用前景广阔,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1.
隔水导管溜桩风险预测是近海钻井前期的一项重要工作,然而在实际研究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了实现安全高效钻进、准确控制钻井进程的目的,通过研究并优化打桩控制技术,提出了"海上隔水导管施工溜桩深度预测理论模型",其核心是准确确定海底土极限承载力、隔水导管管柱载荷分析以及对溜桩机理的研究,建立溜桩初期以及打桩时期的力学模型。该模型在南海某油田数口井的隔水导管施工作业中得到了成功应用,隔水导管施工预测深度范围与实际溜桩深度基本一致,为隔水导管施工风险评估提供了理论基础,确保了海上作业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随着部分海上油田陆续进入老龄化,海洋油气设施弃置需求逐年增加。为解决海洋油水井弃置过程中隔水导管拆除时间长、价格高昂以及安全风险高的难题,提出并论证了采用浮吊整体拆除隔水导管技术的可行性。该技术合理安排拆除上部组块或拆除导管架的浮吊与驳船资源拆除隔水导管,能够利用相对价格低廉的浮吊,短时间内完成隔水导管的拆除,而不是长时间占用昂贵的钻井平台,该技术模拟分析论证,该技术在渤海区域海洋环境条件下可行。通过在渤海某8口井弃置项目中成功应用,大幅缩短了工期并提高了安全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具有广泛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3.
海上固定式导管架结构生产平台隔水导管位于海水飞溅区和潮差段的部分由于常年受到海水冲刷、温度及应力变化等作用,普遍出现锈蚀、孔洞或裂缝变形等损害,结构和强度受到损坏。根据涠洲某油田隔水导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腐蚀检测方案,并建模对其结构强度及使用寿命进行了模拟核算和评估,研究表明该平台隔水导管普遍存在麻坑腐蚀及孔洞腐蚀现象,该方法对海上油气田开发平台的隔水导管检测和再利用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南海超深水喷射钻井导管入泥深度设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管入泥深度的合理设计是深水喷射钻井作业成功实施的关键.分析导管轴向最大承载工况以及导管承载力随时间的变化.研究土剖面已知或未知情况下导管最小入泥深度设计方法,后者能有效地节省对深层土壤进行实际钻孔取心的作业成本.研究表明,导管入泥深度主要由土壤性质、固井井口载荷以及导管静置时间决定.算例验证了方法的准确性.所研究的方...  相似文献   

15.
渤海绥中36-1油田丛式井口隔水套管设置与施工贯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渤海绥中36-1Ⅱ期开发工程平台丛式井口为实例,简述在优快钻井等工艺条件下隔水套管的作用,以及隔水套管作为非结构构件在以往设计中存在的某些不规范问题;论证绥中36-1Ⅱ期开发工程平台丛式开钻进中减少套管设计入土深度、采用小直径钢桩打入等问题;根据贯入特性、工程规范和施工特点,提出了有关桩锤配置与动力连续作业等技术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6.
以渤海绥中36-1Ⅱ期开发工程平台丛式井口为实例,简述在优快钻井等工艺条件下隔水套管的作用,以及隔水套管作为非结构构件在以往设计中存在的某些不规范问题;论证绥中36-1Ⅱ期开发工程平台丛式井钻进中减少套管设计入土深度、采用小直径钢桩打入等问题;根据贯入特性、工程规范和施工特点,提出了有关桩锤配置与动力连续作业等技术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7.
南海西部W油田是中海油重要的原油生产基地,该油田拟新增调整井以进一步挖掘产能和提高产量,同时,为持续降本增效,新增调整井计划简化井身结构,将隔水导管尺寸从原?762 mm优化为?508 mm,为避免采用小尺寸隔水导管而可能产生的井口失稳风险,并克服表层钻进易井漏失返的难题,亟需开展隔水导管稳定性研究。对此创新提出了横向力学、纵向力学及水力学"三位一体"的隔水导管稳定性综合分析思路和方法,首先运用有限元建模分析并推荐采用了钢级K55、壁厚14.3 mm的?508 mm隔水导管,其次通过分析计算海底土承载力和浅层破裂压力,优化得到隔水导管最佳入泥深度为50 m。现场应用结果表明,W油田新增调整井表层作业过程中始终保持了井口稳定,且未发生井漏、井口失返等复杂情况,确保了现场作业安全顺利,缩短作业周期近3 d,降本增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桩靴的入泥深度将直接影响平台的就位、转移及作业期间的安全稳定性。本文根据经验公式和SNAME规范,介绍了桩靴入泥深度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的计算,验证了经验公式和规范公式结算结果的差别,为自升式平台桩腿桩靴的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稠油处理的难点进行分析,通过提高油品温度,结合重力分离、热化学脱水、电化学脱水的三段脱水工艺,实现油水分离。选择高效的三相分离器,促进油水分离。  相似文献   

20.
渤海海域某油田群原油产量已经超过其外输海管的设计量,为解决该油田群产量与外输能力矛盾的困难,对减阻增输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该油田外输海管入口注入不同浓度减阻剂后,管道运行压力大幅度降低,解决了油田外输能力不足而限产的瓶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