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二连盆地反转构造与油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二连盆地的形成与演化经历了早、中侏罗世,晚侏罗-早白垩世的裂陷作用和中侏罗世末,早白垩世末和晚白垩世末的反转作用,可以识别出压性,压扭性等反转构造,盆地的裂陷期是生油岩主要发育期,而反转作用期形成的各种叠加构造圈闭则是油气聚集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2.
穆格莱德盆地形成特点与勘探潜力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穆格莱德盆地形成演化可分为 3期:(1)早白垩世早期,随着非洲南美泛大陆裂开,在穆格莱德产生了第一期伸展断陷盆地;(2)早白垩世晚期到晚白垩世,随着原始大西洋的产生,形成了第二期伸展断陷盆地;(3)新生代,随着区域沉降,该断陷盆地演化为伸展坳陷盆地。晚白垩世末,在穆格莱德盆地南部有明显的挤压运动,形成构造反转;在盆地西北侧,沿中非大断裂带有走滑运动,使得图卢斯、巴加拉凹陷受到强烈的改造。穆格莱德盆地主要构造样式有半地堑、半地垒 (或地垒)、伸展断块、滚动背斜、反转形成的挤压背斜和走滑活动形成的负花状构造等。滚动背斜、挤压背斜、地垒等构造是油气富集的主要场所。早白垩世早期充填了半深湖深湖相的泥岩,控制了烃源岩的分布。由于沉降中心不断向南转移,在南区沉积了上白垩统优质的厚层泥岩,形成了大油田的区域盖层。上述地质条件决定了穆格莱德盆地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3.
二连盆地的形成与演化经历了早、中侏罗世、晚侏罗—早白垩世的裂陷作用和中侏罗世末、早白垩世末和晚白垩世末的反转作用。可以识别出压性、压扭性等反转构造。盆地的裂陷期是生油岩主要发育期,而反转作用期形成的各种叠加构造圈闭则是油气聚集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4.
5.
穆格莱德盆地形成特点及勘探潜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穆格莱德盆地形成演化可分为3期:(1)早白垩世早期,随着非洲-南美泛大陆裂开,在穆格莱德产生了第一期伸展断陷盆地;(2)早白垩世晚期到晚白垩世,随着原始大西洋的产生,形成了第二期伸展断陷盆地;(3)新生代,随着区域沉降,该断陷盆地学为伸展坳陷盆地。晚白垩世末,在穆格莱德盆地南部有明显的挤压运动,形成构造反转;在盆地西北侧,沿中非大断裂带有走滑运动,使得图卢斯、巴加拉凹陷受到强烈的改造。穆格莱德盆地主要构造样式有半地堑、半地垒(或地垒)、伸展断块、滚动背斜、反转形成的挤压背斜和走滑活动形成的负花状构造等。滚动背斜、挤压背斜、地垒等构造是油气富集的主要场所。早白垩世早期充填了半深湖-深湖相的泥岩,控制了烃源岩的分布。由于沉降中心不断向南转移,在南区沉积了上白垩统优质的厚层泥岩,形成了大油田的区域盖层。上述地质条件决定了穆格莱德盆地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6.
北方侏罗、白垩系盆地形成、演化及地球动力学背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通过中国北方侏罗、白垩系盆地演化特征的研究,认为盆地发育具有西早东晚的特点,早、中侏罗世,西北地区发育了近东西向的断陷盆地群,晚侏罗世晚期,蒙古东部、东北地区啧发了大面积的火山岩,早白垩世早期,东北地区发育了北北东、北东向的断陷盆地群。这样的盆地演化过程归结为其周缘的四大板块共同作用的结果。即:早、中侏罗世,由于华北板块向北运动的速度减慢和塔里木板块的向南运动,在西北地区和华北板块西北缘形成拉张环境,引起地幔上涌,导致近东西向的伸展断陷盆地群的形成;晚侏罗世晚期,西伯利亚板块向南相对运动,在泛东北地区产生一个从西到东发散的地幔对流应力场,使地幔对流物质向东流动,产生了火山喷发和早白垩世的伸展断陷盆地群的形成;早白垩世晚期,盆地群整体受挤压应力作用,但松辽盆地深部俯;中的板块由于长期受热流的作用,在青山口组时期发生了地幔拆沉作用,形成了一次热流高峰期,表现为一个弱拉张环境,使松辽盆地沉积了巨厚的坳陷期地层。  相似文献   

7.
正反转构造动力学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转构造是指构造变形作用发生反向变化所产生的与前期构造性质相反的一种叠加构造,分为正反转构造和负反转构造两种类型.绝大多数正反转构造产生于张性盆地演化的反转期,即应力场转变为压应力场的时期.研究认为,张性盆地反转的动力机制有主动反转作用和被动反转作用两种,因此,依据反转的动力机制,将正反转构造划分为主动正反转构造和被动正反转构造.  相似文献   

8.
二连盆地演化特征及油气分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于英太 《石油学报》1990,11(3):12-20
二连盆地是在海西期褶皱基底上发育起来的中生代陆相断陷盆地,其沉积主体为下白垩统阿尔善组、腾格尔组及侏罗系。盆地内凹陷呈雁行状排列,表现出断陷期拉张剪切运动的特点。受基底构造线、边界条件及受力不均一性等因素影响,盆地内断陷深度和规模有显著差异,平面上具明显的分段性和分带性,分别形成了以强烈拉张和剪切为主的断陷区,前者分布的凹陷一般大而深,后者窄而浅。在北东—北北东向基底构造线上发育起来的北部坳陷带的拉张断陷,规模大于主体重叠在近东西向构造线上的南部坳陷带。钻探已发现5种油藏类型,均位于强烈拉张断陷区,油源来自下白垩统,约控制盆地已知油气资源量的80%。油气分布围绕着生油洼陷,但后期构造运动的改造作用较大。随勘探工作深入,可能发现中下侏罗统自生油气藏及煤成气等类型的天然气藏。  相似文献   

9.
方正断陷的形成及其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通过对方正地区所发现的负花状构造及其有关构造运动形迹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方正断陷是走滑-拉分形成的断陷盆地。并从动力学、构造学等方面对其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0.
二连盆地阿尔凹陷是一个经多期构造活动形成的,具备反转背斜构造带的凹陷。通过对该凹陷油气成藏条件研究认为,主要烃源岩分布于阿尔善组、腾一上亚段,主要油层为腾一上亚段、腾一下亚段、阿尔善组和古生界;扇三角洲为主要沉积相类型;储层普遍较差,但差中有好,其中腾一下亚段储层最好;共发育腾二段、腾一上亚段—腾一下亚段上部、腾一下亚段—阿四段和阿四段底—阿三段4套储盖组合;油藏的主要类型以后期反转形成的背斜、断鼻和围翼的构造—岩性油藏为主,同时在斜坡带发育凝灰岩潜山油藏。整个凹陷具备满洼含油的趋势,是二连盆地又一个富油凹陷。  相似文献   

11.
西藏羌塘盆地动力学演化与油气前景探讨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西藏羌塘盆地是特提斯构造域巨型油气富集带中一个大型晚古生代—中生代海相残留盆地。盆地盖层厚度可达万米,其中侏罗系浅海相地层占50%以上。盆地经历了晚古生代大陆边缘沉积阶段、三叠纪陆间裂谷阶段、侏罗纪大陆边缘沉积阶段和侏罗纪末班公湖—怒江缝合带闭合以来的构造反转挤压、长期剥蚀改造阶段。盆地中三叠系与侏罗系广泛发育良好的烃源岩,而且形成多套生储盖组合;但储集层、盖层及保存条件相对较差。与同一构造的波斯湾等大型含油气盆地相比,它只具备多期大陆边缘发育时期,缺少后期,特别是第三纪以来的前陆发育时期。盆地内部生储盖组合具全,构造变形较弱,发现中小型油气田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2.
二连盆地重质稠油藏成因及地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二连盆地重质稠油藏的形成和分布受断陷结构、构造发育史、地层水系统、生油岩成熟度及油气运移史等多种因素控制.研究发现,二连盆地存在两种成因稠油:原生稠油和次生生物降解稠油;它们的形成机理和地质地化特征不同.原油的地化分析表明,蒙古林稠油藏为原生重质稠油藏;而吉尔嘎朗图凹陷西南斜坡区重质稠油藏是轻度-中度降解的低熟重质稠油藏,其产层物性与含油饱和度分析发现,它们是“先成藏后稠化”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二连盆地三种典型构造带岩性油藏形成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二连盆地各凹陷内部划分出3种典型构造带:陡坡带、缓坡带和洼槽带;不同的构造带岩性油藏成藏条件组合特征不同。通过解剖近几年隐蔽油藏勘探获得重大突破的凹陷中的典型岩性油藏,总结出适合二连盆地各凹陷中3个构造带的岩性油藏成藏条件组合模式。其模式分别为:陡坡带、缓坡带和洼槽带岩性油藏成藏条件组合模式。成藏条件组合模式不同,自然导致各构造带岩性圈闭成藏模式也不同,据此提出3种岩性油藏成藏模式:1)陡坡带自生自储型岩性油藏成藏模式,2)缓坡带旁生侧储型岩性油藏成藏模式,3)洼槽带下生上储型岩性油藏成藏模式。这3种成藏模式是目前二连盆地岩性油藏勘探突破的典型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4.
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热演化史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应用镜质体反射率法恢复了巴音都兰凹陷的古地温演化史,研究结果表明巴音都兰凹陷侏罗纪与白垩纪具有不同的地温场特征,晚侏罗世古地温梯度高于早白垩世地温梯度,早白里垩地温梯度可达4.80~5.12℃/100m,晚白垩世以来凹陷整体抬升,地温梯度降低。下白垩统烃源岩热演化程度主要受地温控制,主生油期在腾二段及赛汉组沉积时期。  相似文献   

15.
盆地形成演化对粘土矿物组成和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源、古气候、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是控制含油气盆地内泥岩粘土矿物分布特征的4个主要因素,这4个因素均与盆地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和构造发育史密切相关.我国东、西部含油气盆地的大地构造背景、形成机制和构造发育史明显不同,文中研究了这些因素对泥岩粘土矿物分布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渤海湾复式盆地动力学探讨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渤海湾盆地是中国东部较为典型的中新生代复式断陷盆地.本文根据渤海湾盆地构造格架、构造样式、构造分带迁移和深部构造背景,探讨了其盆地动力学.文章认为渤海湾盆地的形成与演化是两大动力系统在时空上叠加复合的结果.一个动力系统是NW-SE区域性伸展拉张;另一动力系统是由郯庐断裂带平移所引起的近NS向拉分或走滑变形.这两大动力系统是相对独立且在空间上共存.因此渤海湾地区是中新生代区域性伸展拉张叠加上郯庐断裂带平移拉分和走滑所形成的复式盆地.  相似文献   

17.
四川盆地动力学演化与油气前景探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四川盆地是特提斯构造域巨型油气富集带中一个大型古生代-中新生代海相-陆相叠合盆地,其形成与演化受特提斯构造域与滨太平洋构造域控制。研究表明四川盆地的形成演化曾经历了中-晚元古代扬子地台基底形成阶段;震旦纪-中三叠世被动大陆边缘阶段;晚三叠世盆山转换与前陆盆地形成演化阶段;侏罗纪-第四纪前陆盆地沉积构造演化阶段。盆地内古生代-中生代广泛发育良好的烃源岩,而且形成多套生储盖组合,发育大型构造圈闭,储集层、盖层及保存条件相对较好,具有再次发现大中型油气田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二连盆地洪浩尔舒特凹陷千万吨级努格达油藏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洪浩尔舒特凹陷千万吨级努格达油藏的发现过程。通过总结经验,指出洪浩尔舒特凹陷的勘探成功,就是在加强新凹陷勘探的背景下,遵循勘探程序,追求勘探效益,大力采用先进适用的新技术,高效快节奏实施勘探的结果。其成功的经验在二连盆地新凹陷今后的勘探中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三塘湖盆地牛圈湖油田西山窑组储集层特征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勇 《新疆石油地质》1998,19(6):493-497
三塘湖盆地牛圈湖油田中侏罗统西山窑组油藏储集层的骨架砂体为扇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复合砂体。储集层岩石学总的特征为低结构、低成分成熟度,成分分类属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砂岩。垂向上物性非均质性很强。根据物性变化的旋回性和垂向变化特征,划分了三个物性段。整个含油层段储集层孔隙度和渗透率频率分布近于正态分布,总体表现为中孔、低渗的特点。储集空间以原生的粒间孔隙和次生的粒间溶孔为主,其孔隙结构特征以小孔、细喉和小孔、微细喉、细歪度、分选差为特征。影响储集性能的主要成岩作用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解作用。成岩阶段属晚成岩阶段A期。储集层的宏观物性参数与微观结构参数之间有良好的相关关系。经综合分类评价,上部两个层段为中—差的储集层,下部层段为非储集层,且储集层具强水敏性。  相似文献   

20.
柴达木盆地侏罗纪盆地原型及其形成与演化探讨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柴达木盆地的演变历程是与柴达木地块的发展历史一脉相承的。三叠纪及其以前,柴达木地块主体呈现稳定的隆升状态,仅其南、北缘发育的裂谷带时张时合,沉积了一套海相裂谷型建造。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结束了柴达木地块及其周缘地区的海相沉积史,使柴达木地区进入陆内盆地发育新时期。从柴达木盆地南、北缘推覆构造带形成的板块构造机理来看,柴达木盆地南、北缘各发育一个规模不等、但性质相似且具统一成因机制的陆相前陆盆地,且它们呈现背驮式渐次向前发展的模式。另外,由于阿尔金深断裂带在印支期和燕山期的强烈右型走滑作用,在柴达木地块西缘形成了一系列拉分盆地,使柴达木地块侏罗纪盆地原型具有前陆盆地与拉分盆地叠合的属性。白垩纪至早第三纪古、始新世,由于主干逆冲断裂带背驮式地向盆内发展,沉降 沉积中心逐渐向盆内迁移;早第三纪渐新世以后,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所引起的强烈挤压和盆内挠曲,前陆盆地及拉分盆地的特点已不明显,原来的前陆盆地和拉分盆地区成为了强烈构造变形带和晚第三纪-第四纪的局部沉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