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000 kV交流双回路单柱组合耐张塔型式规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在1000 kV交流特高压双回输电线路中使用鼓(伞)型耐张塔的不足,设计了一种全新的耐张塔型——单柱组合耐张塔,其特点是分塔挂线、无导线横担、水平布置跳线、灵活性好、施工方便等,与鼓(伞)型塔相比,在杆塔高度、塔重、横担长度、跳线等方面的技术经济性较为优越。最后提出了该塔在电磁环境、跳线、防雷等设计方面需要进一步探讨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2.
1 000 kV淮南-上海输电线路工程采用了单柱组合耐张塔,单柱组合耐张塔2 个单柱塔之间的跳线采用了软跳线。从施工的角度看,需要根据软跳线的设计特点制定合理的施工工艺确保施工质量。结合单柱组合耐张塔软跳线真型试验,对单柱组合耐张塔软跳线施工工艺进行探讨,为1 000 kV 淮南-上海输电线路工程的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李显鑫 《电力建设》2013,(12):53-57
结合单柱组合耐张塔各单塔相互独立、可自由组合、杆塔单件质量较小的特点,分析了该种塔在终端和分歧方面的应用前景,以及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优势。对伞型耐张塔和单柱组合耐张塔,分别从简化设计及技术指标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单柱组合耐张塔具有更加灵活、经济的特点,可以拓展应用到变电站出线终端塔和分歧塔;从铁塔最大构件的长度、质量和基础配置等方面分析,结果表明单柱组合耐张塔能够有效解决山地条件下的施工、运输困难,在河网泥沼等软弱地基可以使用大开挖基础以降低基础施工难度。  相似文献   

4.
超高压双回路线路由于电气间隙大、绝缘子串长,换位时跳线布置方式复杂。双回路三柱组合换位耐张塔在2基主塔之间布置辅塔,利用辅塔跳线内绕进行跳线的上下交换,实现线路换位。采用这种换位方式的跳线接线简洁明了,设计、施工、运行都较为方便,总体性能更加安全可靠。三柱组合换位耐张塔通过分塔挂线、取消导线横担、优化跳线布置方案等手段,有效降低了塔高,减小了塔身尺寸,改善了铁塔受力,提高了结构可靠度,与常规双回路换位塔相比,三柱组合换位耐张塔塔重指标降低了23.4%。  相似文献   

5.
笔者以1000 kV淮南—南京—上海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工程为背景,结合以往双回路换位塔设计成果,利用三维间隙分析软件,设计了三柱式换位塔、双柱式换位塔以及双回共杆换位塔,并估算了塔重、基础、绝缘子等工程量,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得出双回共杆换位塔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最后,推荐1 000 kV双回交流特高压输电线路采用双回共杆换位塔型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1000kV淮南-南京-上海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工程为背景,结合以往双回路换位塔设计成果,利用三维间隙分析软件,设计了三柱式换位塔、双柱式换位塔以及双回共杆换位塔,并估算了塔重、基础、绝缘子等工程量,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得出双共杆换位塔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最后,推荐1000kV淮南-南京-上海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工程采用双回共杆换位塔型式。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自挂式跳线和关联跳线、刚性跳线和软跳线的特点,指出对于1000 kV特高压线路使用的单柱组合耐张塔,无关联侧跳线以自挂式刚性跳线为好,对有关联侧跳线则推荐采用结构简单、造价低廉的关联型软跳线.因关联式软跳线具有承力的特点,故跳线系统的计算较为复杂;跳线串偏角和跳线对跳线串末端的张力是跳线计算的边界条件;对跳线串末端至耐张线夹之间的跳线可以按孤立档进行计算;跳线计算应寻求满足边界条件下的张力最小值,计算成果作为跳线施工数值依据.  相似文献   

8.
单柱组合耐张塔跳线设计及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自挂式跳线和关联跳线、刚性跳线和软跳线的特点,指出对于1000 kV特高压线路使用的单柱组合耐张塔,无关联侧跳线以自挂式刚性跳线为好,对有关联侧跳线则推荐采用结构简单、造价低廉的关联型软跳线。因关联式软跳线具有承力的特点,故跳线系统的计算较为复杂;跳线串偏角和跳线对跳线串末端的张力是跳线计算的边界条件;对跳线串末端至耐张线夹之间的跳线可以按孤立档进行计算;跳线计算应寻求满足边界条件下的张力最小值,计算成果作为跳线施工数值依据。  相似文献   

9.
贾晓亚  申闯  杨宗奇 《电工技术》2023,(23):175-177
基于双回路交流特高压三柱换位塔的结构设计要点,对其结构特点及受力特性进行了介绍,并结合试验成果,与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对其适用性和安全性进行了分析,给出了结论及建议。  相似文献   

10.
针对在某1 000 kV 交流双回输电线路工程中使用的钢 管单柱组合耐张塔,采用有限元模拟分析的方法,用梁杆混合 单元,对不同斜材布置形式下的主材内力进行计算,从而提出 较为合适的塔身斜材布置形式。另外,分析塔腿主材和塔腿 斜材不同分段情况下塔腿主材的内力,提出较为合适的塔腿 结构布置形式。结果表明,采用梁杆混合单元分析主材内力 较为合适,并且在分析时将辅助材放到模型中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依托1 000 kV锡盟-南京(济南-徐州段)特高压交流工程,参考国内750、500 kV同塔双回输电线路的研究成果及运行经验,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给出1 000 kV特高压交流同塔双回线路推荐换位塔型式,研究成果可应用于工程设计。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因特高压同塔双回线的导线间距大、导线间的参数不同使基于序分量的故障测距产生较大误差的问题,提出基于同塔双回线故障精确计算的故障精确测距算法。对不同换位段的线路采用特征模量分解方法计算转移矩阵;将故障网络矩阵和各换位段的矩阵相乘得到两端母线至故障点的转移矩阵;用实测数据计算的故障前、后的电压和电流相量计算线路两端的系统阻抗矩阵和等值电源电势;求解方程得到线路两端故障后的电压和电流相量。由计算结果可知:当设定的故障距离和故障电阻网络与实际值相等时,线路两端故障后的电压和电流各相量实测值与计算值的实部和虚部的误差平方和为极小值;提高搜索实际故障距离和故障电阻网路的速度可以减少计算量。  相似文献   

13.
线路雷击杆塔会对附近埋地金属油气管道产生电磁影响,而雷击杆塔时大部分高能量的雷电流直接经过故障杆塔接地体入地,对管道的阻性耦合最为严重,为此研究了1000kV特高压同塔双回交流线路,雷击杆塔塔顶时对附近埋地金属管道的电磁耦合。通过建立雷击暂态电磁场简化计算模型,计算分析了雷击杆塔时特高压同塔双回线路与管道间距、交叉角,土壤电阻率/杆塔接地电阻,以及雷电流幅值等因素对管道干扰电压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4.
在新建工程的可研和初步设计阶段,从新的设计条件出发推算铁塔质量,可以帮助完成杆塔选型和规划、路径比选、杆塔优化排位等,对提高概算准确性、节省工程造价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铁塔质量分析计算的基础上,对荷载更大、塔头布置形式多样化的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铁塔质量进行深入研究,并推广至500 kV超高压交流输电线路领域。采用“1 000 kV浙福线工程”及“500 kV铁塔通用设计”中不同塔型、呼高所对应的质量数据样本,建立回归分析数学模型,使用Matlab软件得到质量计算关系式。将计算结果与实际铁塔质量作比较,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及公式的准确性和适用性。对于重覆冰区线路,则应考虑导地线脱冰跳跃时产生不平衡张力的影响,修正和补充质量计算关系式。  相似文献   

15.
特高压交流同塔双回输电线路电磁耦合分量的计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特高压交流同塔双回输电线路,建立了特高压交流同塔双回输电线路电磁耦合模型,计算了一同线路停运检修时,运行线路在检修线路上感应产生的电磁耦合分量;研究了线路换位、线路故障类型、故障点位置、耦合地线等因素对电磁耦合分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线路换位与架设耦合地线可有效降低线路间的电磁耦合分量;线路发生不同类型故障时,电磁耦合分量无明显变化规律;单相接地故障情况下,故障点位于线路首末两端时,电磁耦合分量出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6.
1 000 kV同塔双回输电线路电气不平衡度及换位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电气不平衡度是衡量输电线路性能和电能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文章以淮南-上海1 000 kV特高压同塔双回输电工程为例,借助EMTP和Matlab软件仿真计算不同情况下线路的电气不平衡度,根据计算结果研究特高压双回线路的电气不平衡度和换位问题。得出如下结论:双回路导线逆相序排列可明显降低线路的不平衡度,推荐逆相序排列下1 000 kV同塔双回输电工程换位距离取200 km;双回路同向换位后的电气不平衡度明显低于双回路反向换位;对于1 000 kV淮南-上海同塔双回输电工程,推荐全线导线采取逆相序排列方式,淮南-皖南段进行一次同向全换位即可满足线路不平衡度限值要求。  相似文献   

17.
特高压交流试验基地用OPGW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书鸿 《电力设备》2007,8(4):19-22
根据特高压光纤复合架空地线(OPGW)光缆的机械性能、短路电流热容量及耐雷击性能要求和系列设计选型研究,中天日立自主研制设计了特高压OPGW,并提供给特高压试验基地使用。该OPGW光缆采用20.3%IACS全铝包钢绞合不锈钢管结构,外层单丝直径为3.75mm。当前已在特高压交流试验基地成功带电运行,OPGW光缆和配套金具附件满足特高压输电线路的防雷、防振、防舞等技术要求,故可以在1000kV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