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郭沫若和川端康成对死亡这一文学主题的敏感度是不相上下的,但二者在生死临界点上的态度却截然不同:一个是无畏、果敢和洒脱的,一个则是恐惧、感伤和缠绵的,让人困惑的是二者最后又殊途同归:看通生死、以死为美。观照上述现象,剖析了导致二者死亡意识相同与不同背后的社会时代、人生境遇、人生观、世界观、中日文化等因素。  相似文献   

2.
迟子建小说中死亡意识的变迁,从前期文字中时空灵的“彼岸世界”的迷恋到以死亡作为价值评判标准,从对世俗温情与人性的表现,直至近期将对死亡意义的关照提升到人类族群的整体关照层面。体现出超越个人情感的大爱。三种死亡意识变迁的内里是作者自身精神感受与艺术诉求的冲突与弥合.在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后其艺术诉求的表现达到一个完美的融合。迟子建小说中死亡意识的成因来源于作者独特的生活经历。亦有杂合的宗教意识影响与异域文化的思想浸淫。在艺术表现形态上,迟子建对死亡主题的选择与书写形式表现出对“怀伤之美”的艺术追求与失乐团情怀。  相似文献   

3.
自出版伊始,《洛丽塔》便被称作是一部反弗洛伊德的范本佳作。作者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在书中大量运用戏仿、暗喻来对弗洛伊德及其理论进行讽刺和攻击。但是,在对待死亡的看法上,两人却不谋而合。主人公亨伯特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验证死亡本能的理论,而其潜意识最终导致了小说中大量人物的死亡,虚幻和现实交织在一起,难以辨别。  相似文献   

4.
《兄弟》中的温情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兄弟>在默默的文字之中表现了余华对社会生活的客观真实的描写与感悟,深刻地体现了不同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感情介度.但是其中的温情意识却是复杂而且多层次的,在简要分析<兄弟>相关问题的基础上,概论了<兄弟>温情的几个不同层次.  相似文献   

5.
作为美国文化的核心,个人主义精神在美国人生活中处处皆有体现。本文以美国校园电影《死亡诗社》为依托,通过评析电影中的一些情节,对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指出了个人主义在美国人生活中的重要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唯美主义角度解读了王尔德的名剧<莎乐美>中的女性意识.莎乐美原本是一个悲剧女性,她处于父权和王权的压迫之下,但是,她敢于追求美好事物,敢于表白自己,并善于利用自己的美色去达到目的,尽管他的言行具有病态的表现,但却反映了高亢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夏侯杰被吓死、王朗被骂死、周瑜被气死、孙策被于吉追魂害死等奇特的死亡事件,与历史事实不符或历史文献并无记载,为作家所虚构.目的是增加其传奇性,以吸引读者.  相似文献   

8.
死亡,是一个永恒的主题。20世纪中国文学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存在——“生死场”。“生死场”的形成受到社会时代、文化哲学以及作家个性心理的影响。多角度的探讨“生死场”中文学对死亡的艺术表现规律,为审视20世纪中国文学提供了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9.
把《桃花扇》界定为"悲情悲剧",从《桃花扇》的悲剧意识、死亡意识,以及结局的情节设计这三个角度来探讨《桃花扇》的悲剧心理。  相似文献   

10.
《聊斋志异》塑造的女性可分为三类:往返于幽冥仙界的花妖狐魅,家庭生活中的悍妒之妇和贤德之妇,巾帼不让须眉的才智之妇。她们分别作为落泊书生孤寂心灵的安慰者和苦难生活的拯救者、封建家庭德政的维护者,以及一种并未真正走向自主自立的“可敬”女性。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这些女性所背负的沉重的封建礼教的精神轭套——她们在总体上并未真正地展现出当时女性本真意义上的情感和欲望。  相似文献   

11.
先锋戏剧中的时间就像魔方上每一个小方块,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被打破原有连贯性,随意拼配,时间混搭、虚实转换间,戏剧正如魔方,被赋予无限可能。形式新颖、时间混搭是表象,先锋戏剧通过这种方式,对传统戏剧的时间结构进行颠覆性的破坏与重建,具有未知的深度与强度,它或者帮助我们反思传统内里,或者极大地开拓全新的时间结构,涵盖了更广阔的生活场景,具有更深的艺术承栽力;同时时间的灵活组合,也推动话剧紧紧抓住观众的心理态势,使观众对话剧所要表达的主题与深意有强烈的共鸣与冷静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尊重生命是人类所持的共同观点,但表现方式不同。苏轼以其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吸收了儒道佛三家观点为己所用,塑造了自己独特的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艾青是现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歌洋溢着忧伤而又浓郁的爱国情怀,尤其是他写于三四十年代的诗歌不但以生命的力量展露爱国情感,更是在对壮美死亡的赞颂中流露强烈的赤子之心。诗歌中的死亡没有恐惧,没有生命短暂的沉重,反而在对死亡的赞美和向往中映照生命的珍贵和永恒,死亡因此超越了个体性、物理性而获得了民族的情怀和精神的永生。  相似文献   

14.
《冰淇淋皇帝》是美国现代大诗人沃勒斯·史蒂文斯最为难懂的诗作。该诗的主题涉及了生命与死亡、心灵与现实的复杂矛盾。“冰淇淋”意象是理解该诗的关键。生命的美好与短暂 ,死亡的冷酷与麻木微妙地体现在“冰淇淋”意象中。诗中对冰淇淋皇帝权威的建立不可避免地带有反讽意味 ,表达了诗人无奈而矛盾的心情。  相似文献   

15.
中原古代先民由于生活在严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抗争使中原人民形成了哲学意义上的悲剧性格,因此在民间文学方面出现了很多悲剧性的中原神话,体现了浓厚的悲剧意识和中原人民坚强不屈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16.
《乞力马扎罗的雪》是海明威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该小说主要描写了主人公哈里弥留之际的联想,突出体现了现代主义意识流小说的特色。这些联想看似毫不相关,没有意义,却隐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本文认为该小说用意识流的方式隐含地体现了作者对生存和死亡终极意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自信意识与忧患意识体现了中华民族自信自强、居安思危的优秀品格,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信意识是基于忧患的自警自励;忧患意识是基于自信的居安思危。中华民族对自信意识和忧患意识的辩证理解与亲身践履,无疑为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形成、中华民族精神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