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非共沸混合工质R32 /R134a的管内流动凝结局部换热系数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计算 .计算表明 ,非共沸混合工质的管内流动凝结换热系数总是低于具有等同物性的纯工质的换热系数 ,其换热系数下降的程度不仅受浓度的影响 ,还受干度的影响 .对混合工质R32 /R134a而言 ,换热系数的极小值出现在R32质量分数为10 %~ 30 %的区域内  相似文献   

2.
作为最具潜力的低品位热能发电技术之一,有机朗肯循环(ORC)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传统的高品位能源发电技术相比,其运行性能对环境温度的变化极其敏感。提出一种新型非共沸混合工质ORC系统,利用分液冷凝器调节混合工质组分,以适应环境温度的变化,进而提高系统性能。根据环境温度的变化构建热力学优化模型获得最优组分;冷凝过程中利用分液冷凝器和组分调控系统改变混合工质组分。通过案例验证了新系统的热经济性能优势,研究结果表明:对于100℃热源,在定压运行工况下,新系统较传统系统的经济性可提高38.90%,而在滑压运行工况下,新系统较传统系统的经济性可提高15.35%,且使用不同非共沸混合工质时,系统性能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马虎根  蔡祖恢  李美玲 《化工学报》2003,54(10):1369-1373
对非共沸混合工质R32/R134a在5种水平微翅管内的流动沸腾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获得了传热系数随质量流量、热通量及干度的变化关系,并对各种工况下的换热机理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同时,对R22和R32/R134a在微翅管与光管内水平流动沸腾传热系数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非共沸混合工质R22/R141b高温热泵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引 言大量低品位能源如太阳能、中低温地热能等常被忽略 ,有些低品位能源直接排放不仅造成极大的浪费 ,而且会给环境带来有害热污染 ,比如工业余热 (化工厂 ,发电厂 )、机车尾气等 .目前 5 0~ 80℃范围的热能可以直接用作制冷机 (吸附 ,吸收制冷 )的驱动源或用来进行加热、干燥等 ,而 30~ 5 0℃范围的热能尚无成熟高效的利用手段 ,高温热泵是其中较为可行的技术方案之一高温热泵的开发研究一直是热泵应用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如日本的AkioMiyara 1993年以R2 2 /R114为工质进行了实验 (冷凝器入水温度 4 0℃ ,出水温度 6 0…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花瓣形翅管强化非共沸混合工质在水平管束上轴向流动冷凝传热的性能,并建立了管束冷凝传热系数的计算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的计算值与实验结果吻合得较好。  相似文献   

6.
非共沸混合工质在水平管束上的冷凝传热及强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正国  王世平 《化工学报》1996,47(5):642-644
  相似文献   

7.
胡自成  马虎根  宋新南 《化工学报》2006,57(11):2577-2581
以非共沸混合工质R32/R134a为实验工质,进行了水平细圆管内流动沸腾换热实验.在获取大量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质量干度、热通量和质量通量密度对沸腾换热的影响,讨论了各种工况下的换热机理,比较分析了细圆管和常规管道内流动沸腾换热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本实验范围内,水平细圆管内流动沸腾换热主要受热通量的影响,绝大部分实验工况下核态沸腾占主导地位.尺度效应是引起微细通道内流动沸腾换热特性不同于常规管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1实验系统本文选定花瓣形翅片管作为强化管型,并探讨非共沸混合工质在其管束上的冷凝传热性能。实验系统如图1所示。本实验系统设计成既可进行大空间内的自然对流冷凝传热实验研究,又可进行套管空间内的强制对流冷凝传热研究。实验工质民;和R;。在蒸气发生器中由电加热器加热沸腾后所产生的蒸气分两路进入冷凝器空间内,并在管束上冷凝。实验管(管参数如表1所示)内的冷却水来自调温水箱,实验时控制三条管内水流量基本上相同。对于大空间内的自然对流,分别研究了光管和花瓣形翅片管管束直列与错列下的冷凝传热性能对比。对于套管空…  相似文献   

9.
针对非共沸工质非线性复杂相变传热过程,基于高级分析方法,推导出表征热泵系统性能的评估指标模型——温度匹配度(TMD),探讨了非共沸工质与换热流体之间的换热匹配特性,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与适用性。选用了三组不同温度滑移程度的非共沸工质(M1、M2、M3)为对象,探究了TMD与换热夹点、系统COP、效率η以及换热器实际损占比ε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TMD越小,换热流体间的温度匹配越好,系统COP、效率越大,换热器实际损占比越小,反之亦然;且当TMD最小时换热器内夹点总是出现在饱和气态点处。  相似文献   

10.
许雄文  刘金平  曹乐  秦岩  邱国雄  邓雪 《化工学报》2011,62(11):3066-3072
非共沸混合工质在制冷循环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工质的浓度偏移对制冷机的性能影响显著。为此建立了非共沸混合工质两相区流动换热工质浓度偏移数学模型,推导出两相流动中气液相流速不同是发生浓度偏移的必要条件,得到了混合工质两相区当地浓度偏移规律并根据流动工质浓度计算出两相区的当地浓度,通过J-T制冷机蒸发器的工质浓度偏移实验进行了验证,计算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数学推导和实验结果均表明,当j组分工质在当地气液相中浓度相等时,两相流动中j组分工质浓度不存在浓度偏移,而当j组分工质在当地气相中的浓度大于当地液相中的浓度时,j组分工质当地总浓度小于其循环流动浓度,反之亦相反。J-T制冷循环中低沸点工质当地浓度低于循环流动浓度,而高沸点工质当地浓度将高于循环流动浓度。进一步分析表明混合工质J-T制冷循环中低沸点工质循环浓度高于其充注浓度,而高沸点工质循环浓度低于其充注浓度。因此,为了获得既定运行浓度的循环系统,需要充注相比此浓度更多的高沸点组分。  相似文献   

11.
竖直管内不互溶物系蒸汽冷凝液泛汽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了不互溶物系蒸汽在竖直管内降膜冷凝的实验研究,测得了蒸汽冷凝的上升极限汔速。建立了不互溶物系蒸汽冷凝上升极限汽速的数学模型。本文模型计算和Wallis关系式计算值以及本文的实验结果的比较表明,本文模型具有很好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2.
实验研究了管端斜口对竖直管内不互溶蒸汽冷凝液泛气速的影响 ,并给出了经验关系式。指出在管端加斜口是解决实际工业中竖直管内液泛问题的简便有效的方法 ,并且将实验结果与Wallis关系式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 ,为Wallis关系式在实际工业中的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刘剑  张小松 《化工学报》2016,67(4):1186-1192
基于大滑移温度非共沸工质(R32/R236fa)的特性,搭建了可应用于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的新型双温冷水机组及其实验系统,该机组可获得两种不同温度的冷冻水(例如低温7℃,高温16℃)。以机组的COP、制冷量等参数为评价指标,实验研究非共沸工质中R32的质量组分比例分别为30%、40%、50%、60%时机组在不同运行工况下的性能。结果表明:当冷却水进水温度为32℃,高、低温冷冻水的出水温度分别为16和7℃时,机组COP在R32质量组分比例为60%时达到3.92;而当R32的质量组分比例为50%时,机组具有最佳的综合性能,此时机组在不同运行工况下的COP均大于3.55。通过本研究可为非共沸工质在双温冷水机组中的应用以及优化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4.
明勇  彭艳楠  苏文  魏国龙  王强  周乃君  赵力 《化工学报》2020,71(4):1570-1579
为了全面比较有机朗肯循环(ORC)中混合工质与纯工质的性能优劣,在给定供热量及进出口温度的闭式热源条件下,建立了基本ORC和回热ORC的数值仿真模型,所用工质为R600a/R601a,所用冷源为一定流量范围的冷却水。在模拟中,以最大净输出功为目标,同步优化循环的蒸发及冷凝温度,得到了不同组分工质的性能参数。比较结果表明,混合工质的热力性能不一定优于纯工质。在闭式热源下,相变换热器中具有更好温度匹配的混合工质一般也具有更小的换热?损失。针对回热ORC,回热器将影响工质在相变换热器中的温度分布,但对相变换热器中的?损失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黄仁龙  罗向龙  梁志辉  陈颖 《化工学报》2018,69(5):2040-2048
有机朗肯循环(ORC)是一种利用低温余热进行发电的热电转换技术。由于热源温位低,导致其效率不高,设备投资成本高。因此,本文从降低系统成本和提高其热力性能角度出发,把分液冷凝技术运用于双压蒸发的非共沸ORC系统,利用NSGA-Ⅱ多目标算法对基本ORC(BORC),气液分离-双级蒸发ORC(DSORC),串联双级蒸发ORC(STORC)和分液冷凝-双级蒸发ORC(TLORC)四种系统的净输出功和比成本(SIC)进行优化对比。优化结果表明:在BORC系统中,多维偏好线性规划法(LINMAP)优化得出的点表明非共沸工质的净输出功分别要比纯R245fa和纯pentane高5.6%和14.0%。在DSORC系统中,LINMAP点表明非共沸工质的净输出功要比R245fa和pentane分别高1.2%和6.3%;在所研究的四种系统中,Pareto Front表明TLORC系统SIC最低,比BORC系统低5.4%,同时净输出功比BORC系统高4.86%。  相似文献   

16.
使用油相作为分散相,初始管中充满水,其中水作为连续相,运用Fluent模拟软件中的混合模型对垂直管中油水两相流动进行数值模拟,用Gambit建立流场模型,采用Mixture模型进行模拟,得到相应的速度分布云图、速度矢量图、压力分布图。模拟结果表明,油滴在挤出后开始经过一段加速距离,之后以一定的速度开始匀速上升,液滴之间没有相互干扰。该结果与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一致,说明运用Fluent模拟软件进行的数值模拟结果是可靠的,能对实验现象进行很好的预判。  相似文献   

17.
分析国内中小氮肥厂变换系统普遍存在的腐蚀危害和我厂原变换系统10年来的实际腐蚀状况,确定其问题根源,并在我厂年产4.5万tNH3的变换新装置中实施非传统的反腐蚀设计,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A. Lickrastina  I. Barmina  V. Suzdalenko  M. Zake 《Fuel》2011,90(11):3352-3358
The main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develop and investigate a small-scale experimental gasification technique for the effective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pelletized renewable fuels (wood sawdust, wheat straw). The technical solution of the biomass gasifier for gasification of renewable fuels presents a downdraft gasifier with controllable additional heat energy supply to the biomass using the radial propane flame injection into the bottom part of the biomass layer. From the kinetic study of the mass conversion rate of pelletized biomass and variations of the composition of produced ga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process of biomass gasification i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the amount of additional heat energy and air supply into the biomass. 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s of the composition of produced gas have shown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the sub-stoichiometric air supply into the layer of pelletized wood biomass (α < 0.3) increasing additional heat energy supply in a range from 60 kJ up to 130 kJ leads to an enhanced mass loss of pelletized biomass and enhanced formation of volatiles (CO, H2) in the flaming pyrolysis zone. For the wood biomass the average content of CO in the products can be increased from 73 g/m3 up to 97 g/m3, while the average content of H2 increases from 4.7 g/m3 up to 6.2 g/m3. Similar variations of the composition of products are observed during the enhanced gasification of the wheat straw. At constant rate of additional heat energy supply and the sub-stoichiometric combustion conditions (α ≈ 0.17 − 0.30), a faster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the pelletized biomass and larger average amount of the produced volatiles (CO, H2) can be obtained by increasing the air supply rate from 0.27 to 0.43 g/s, determining the variations of air-to-fuel ratio in a range from 1.3 up to 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