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中从生态、经济及社会3个方面建立生态补水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一系列生态系统效益价值评估方法,对补水前后查干湖湿地生态补水效益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实施生态补水后,查干湖湿地生态功能得到了有效恢复,湿地价值明显提高,湿地补水生态效益显著。查干湖湿地补水新增的生态效益价值,其中,间接使用价值,占新增总价值的比例为99.40%,表明湿地补水的主要作用是增强湿地自然生态服务功能。根据查干湖生态需水量计算结果进行了查干湖补水措施分析。  相似文献   

2.
利用山西省万家寨引黄工程对永定河进行生态补水,是永定河成为流动的河、绿色的河的重要措施。文章简要回顾了永定河生态环境变化沿革,阐述了永定河生态补水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了永定河引黄生态补水的主要制约因素,提出了建立永定河生态补水长效良性机制的相关建议:组建晋冀京津生态调水协调机构,降低引黄补水成本,制定合理生态补水水价,建立省际水权制度,编制生态补水利用规划。  相似文献   

3.
生态补水是流域生态环境修复的重要内容,当前生态补水实践处于探索阶段,理论体系还不完善,且生态补水目标和方案制定依据在我国北方和南方地区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通过梳理永定河和潮白河近年开展的生态补水过程,比较了生态补水的目的 与背景、补水水源、补水路径及补水效益等特征,总结了生态补水的发展趋势,即生态补水逐渐由单一水源补水向多水源联合补水演进、由单一补水目标向多目标综合补水演进、由单一路径补水向多路径联合调度演进、由单一补水效益向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演进.最后从理论体系完善、实践经验总结及适应韧性城市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未来生态补水工作的发展建议,为区域生态调度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立足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补水调度的实际需要,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水资源三级区为基本单元,从生态条件、水文条件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水资源三级区进行生态水文分级,为研究中线受水区生态补水目标及优先级别提供依据;在分析生态补水目标确定原则的基础上,依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补水方式,初步界定中线工程生态补水对象主要有三类:湿地、地下水、河流;最后根据水资源三级区生态水文分级结果,确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生态补水目标及优先级别。  相似文献   

5.
2020年汛期在防御大洪水实战演练期间进行的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补水,生态补水量创历史最高,三角洲湿地首次实现漫滩式补水。基于Sentinel-1与Sentinel-2时间序列卫星遥感影像,评估了2020年三角洲生态补水前中后期湿地动态变化与补水效果。结果表明:生态补水期间清水沟、刁口河流路湿地水体淹没频率较高,大多为0.6~0.8,清水沟流路湿地水面面积由补水前的70 km~2扩大到100 km~2,刁口河流路湿地水面面积由补水前的不足0.1 km~2扩大到5.25 km~2,淹没频率的提高和水面面积的扩大改善了湿地的水分条件,满足了植被生长期的水分要求;研究区湿地地表水分指数均值由补水前的下降趋势转为上升趋势,补水期间与补水后地表水分指数明显高于补水前,有利于湿地植物群落的正向演替和湿地生态功能的维持,展现出生态补水对湿地生态恢复的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6.
许多水库因供水功能弱化,导致下游合道生态补水不足,需要分析水库向下游河道生态补水潜力,从而优化调度运行方案。文章以王快水库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向下游河道的生态补水潜力进行具体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指标选择标准、生态需水量分析、水库补水潜力计算、补水调度方案设计等。  相似文献   

7.
针对永定河多水源、多通道、多补水点情况下生态补水调度难的问题,为了实现生态补水总量既定情况下、尽可能增加全线有水时间的目标,基于2019年、2020年永定河三次生态补水试验情况,建立水量平衡模型,对永定河北京段生态补水方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永定河北京段不同可配置水源、不同入渗条件下的生态补水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永定河生态补水调配方案建议。结果表明:永定河首次通水时采用70 m~3/s的大流量集中补水方式,可有效缩短全线首次"湿河槽"通水时间,减少河道输水损失,节约首次通水补水量;后期维持水面采取官厅山峡段、平原段分段小流量补水方式,可减小山峡段大流量补水渗漏量、避开平原北段园博湖高渗漏河段,在节约水资源的同时可增加北京段全线有水时间,如常态化补水3~5 a后入渗条件下,增加平原段南水北调补水1亿m~3,可增加永定河北京段全线流动天数200 d。  相似文献   

8.
为改善城市河道枯水期流量小、水位低、水动力不足、水质污染严重等情况,以南京市城南河为例,进行枯水期生态补水方案效果研究。通过综合考虑枯水期上下游及干支流水质状况,同时结合补水水量及补水方式(包括间断补水和持续补水)的差异性设置补水方案。论文建立了研究区域MIKE11水量水质耦合模型,模拟分析不同补水方案下污染物COD、NH3-N、TP削减率及流速分布变化,进而得出不同生态补水方案效果。结果表明:随着补水水量的增长,污染物浓度削减率的增幅先快后慢;间断补水方案优于持续补水方案;生态补水对污染物浓度的削减效果显著,对于水质较好和曲折连绵的河段的改善不明显;生态补水对流速分布的改善效果明显,但受到河道内建筑物的影响,需要综合考虑确定补水点。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河湖生态补水行为日益增多,生态补水水价问题日渐受到关注。选取分析了部分生态补水实践案例,论述了生态补水水价制定的必要性,提出了生态补水价格制定原则和水价形成机制的思路,从水价管理规范的修改完善、峰谷水价、生态补水费用筹措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生态补水对水环境影响的基础上,从水文、水力、水质角度提出改善效果评价体系,具体的评价指标包括生态补水量系数、重要节点补水效率、换水周期变化率、区域水质改善度;以常熟市生态补水试验为例,分析评估了生态补水对水环境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该指标体系能够为优化生态补水方案提供定量化基础,同时指导不同连通调水模拟方案间的优选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