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通过对建筑理论和传统建筑理论内涵的比较分析,揭示了体验问题在建筑理论思维中具有奠基作用。在建筑学领域,体验与形式分析具有内在的关联性,由此展开的传统建筑理论教育,将会产生很大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建筑实例的分析,探讨建筑、环境与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建筑实例的分析,探讨建筑、环境与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秦凡 《华中建筑》2012,(11):45-48
在当前的建筑形式研究中,形式美法则的研究几乎替代了形式观念的研究。建筑不仅仅是物质固化的存在,更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主体对象化的存在。我们可以从美学的历史中找寻建筑形式的主体特征。在建筑形式观念确立的研究中,实际上包含了两个方面的主体因素,并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建筑形式观的主体性思考,以及对其基本发展线索的梳理,整理研究其发生、发展规律和组成要素、基本特征等,对于我们分析、释读历史和当下的建筑现象,进而确立与之相适应的设计方法论有着重要的理论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徐丽萍 《安徽建筑》2004,11(6):10-11
本文探讨了建筑学教育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建筑形式的问题,对建筑的形式和功能之间的关系提出思考,并且以建筑的功能含义和美学意义为基础,联系社会经济文化的走向,分析了当代建筑构成的基本特征:灵活性特征、复合性特征、环境性特征等。  相似文献   

6.
刘欣 《建筑与文化》2011,(7):118-119
当今建筑形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人们在不断追求标新立异的建筑形式时,似乎已经忘却了建筑形式本身所包含的本质意义。剖析建筑形式所面临的困境,关键在于城市视野的缺失。最后利用格式塔心理学作为途径尝试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传统思维习惯于感性的冥想即感悟,而不善于逻辑分析.建筑设计也是如此.本文认为,在大量的城市建筑设计中,逻辑分析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法,并结合实例来说明逻辑分析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刘悦  姚璐 《四川建材》2018,(1):25-26
建筑不单单是居住的场所,还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媒介。当今社会,世界各个国家及地区一味追求所谓的"标志性建筑",却忽略了人居环境的真正意义——人的体验和感受。本文主要阐述了"反造型理念",建筑以全新的姿态回归土地、回归自然——建筑形式的消亡,通过对建筑的体量、材料、体验三种形式的手法,做到在自然环境中对建筑的消隐,以凸显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建筑的动态时空体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体验是一种真实的生活经验,身体的在场性是其基本特点。本文论述了建筑体验的三个主要特征,即体验的时序性、身体的参与性和动态的视点。  相似文献   

10.
封颖  魏春雨 《中外建筑》2010,(12):88-89
本文通过对从古至今的中西方建筑表皮的了解与分析,浓缩概括了建筑表皮形式的解放过程。并对现有的百花齐放的建筑表皮类型进行归类与研究,总结出了建筑表皮形式解放的五种趋势,促进了建筑表皮美学设计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朱金华 《华中建筑》2010,28(12):8-9
现代材料、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技术转移介入建筑领域也催生了现代建筑丰富的形式语言。形式历来是联接建筑技术和艺术的载体。在技术转移的背景下,现代建筑在形式上的理想也得以最大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崔艳 《华中建筑》2010,28(2):198-199
该文指出在建筑设计的启蒙教育中,对建筑空间语言的训练一直是缺位的。从笛卡尔(Descaes)的方法论出发,借鉴卡尔纳普(Carnap)的构造(thelogical structure)理论,对建筑空间可以进行全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可以对现行建筑设计的启蒙教学做出尝试。这种尝试加强了学习者对于建筑空间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林磊  魏秦 《华中建筑》2014,(11):7-11
现今艺术设计已不局限于本学科的研究范围,"跨界"已然成为一种研究潮流。该文根据艺术形态学理论对建筑和音乐进行艺术形态分类,在建筑和音乐审美共通性的基础上,研究二者共同具有的创作思维和结构思维范式,构建形态的共同语境,探讨二者之间三种可行的形态转译方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嘉定新城"紫气东来"中央公园里的5座小型公共建筑,山水秀建筑事务所对建筑与公共环境的空间关系进行了系列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由彼得·艾森曼设计的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馆是柏林城市建筑中颇具争议的作品,本文通过对该建筑设计、建造过程的阐释,社会争论焦点与建筑师解决办法的剖析及个人体验,讲述了一个曲折的建筑故事。  相似文献   

16.
董艺  聂欣 《时代建筑》2011,(1):162-165
文章结合作品万科长风别墅的设计和建造过程,表达设计师对完成度的追求,并通过访谈表达其当下的建筑思考,展现70后建筑师的职业生涯及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7.
文章指出在全球网络和消费时代,人们越来越多通过大众媒介而非亲身体验来认识建筑。相对于作为物质空间的建筑,作为大众媒介的建筑更具有独立意义。对中国当代建筑师而言,这既是技术发展和经济社会转型的结果,也同近20年来执业环境和文化诉求的改变密不可分。文章从五个70后中国建筑师(事务所)建成作品中分别选择出镜率最高的一个人手,通过作品及其媒介化形式的分析,结合建筑师访谈,管窥这一背景下该建筑师群体的价值认同和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8.
金华建筑艺术公园设计师艾未未访谈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艾未未作为艺术家,从1999年为自己建造工作室开始从事建筑活动,他对建筑师、建筑设计、建筑文化、建筑材料、建造技术等方面一直保持着独特的见解。文章以访谈的形式,展示了他在金华建筑艺术公园集群建筑设计的组织和设计中的想法和观点。  相似文献   

19.
青庐是艺术家/佛教修行者赵青在家乡大理洱海礁石边构筑的自宅与灵修之所。文章无意对艺术家做建筑进行批评性阅读,而是通过一次建筑体验之旅得出“相由心生”的结论,即建筑体现其缔造者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同济外国建筑史教学的路程--访罗小未教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小未教授在同济建筑系主持外国建筑历史教学50多年,其教学经验不仅是“同济之路”的重要部分而且也影响了中国的建筑历史界,此次访谈既是对这个教学历程的回顾,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几十年里我们对于建筑、建筑历史的种种思考与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