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及配电网的迅速发展,单纯对现有配电网进行改造已经无法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用电的需求,需对新型城镇配电网重新规划。分析并借鉴了国外大都市的配电网典型接线模式,阐述了负荷分区方法、配电网接线模式的选取方法及可靠性指标的计算方法。在以负荷密度为供电区域划分原则的基础上,将负荷区域按照功能性和可靠性等其他属性再次划分,并对每一小区域选取合理的接线模式,以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用电的需求。通过河北南部某地级市电网实际算例,分析并验证了改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结果表明,所提的负荷分区的方法更能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用电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智能配电网是以配电网为中心来对电网进行实施建设、运行、维护,以安全、可靠、经济、高效、环境友好为目标,实现电网安全稳定发展。智能电网具有可靠、优质、高效、兼容、互动等特点,是未来智能化电网的发展方向。近几年来,我国配网自动化发展较快,在城区实现配电网的智能化,满足了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需求,也推动了我国智能电网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威图(Rittal)全方位地展示其高品质的系统产品在电网智能化中的应用,包括在新一代智能变电站、配电自动化等领域的各种高效、绿色系统解决方案。本刊讯未来的10~20年将是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主要时期,随着智能电网进入全面建设的重要阶段和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城乡配电网的智能化建设将全面拉开,智能电网及智能成套设备、智能配电、控制系统将迎来黄金发展期。  相似文献   

4.
智能配电     
<正>近年来国家智能电网建设的不断深入,分布式能源和电动汽车的逐渐普及,配电网规模日益扩大,对我国配电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电网逐步呈现出供电效率低、可靠性不高等问题,我们迫切需要不断满足用电需求,提高供电质量,着力解决配电网薄弱问题,促进智能互联,提高新能源消纳能力,加快构建现代配电网。如何采用配电自动化技术提升配电网综合服务质量,建设经济、高  相似文献   

5.
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深入推进,未来几年配电网将成为我国电网建设的重点,配电开关为配电网中不可或缺的设备,直接关系到电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市场、社会及时代对配电开关设备在安全性、可靠性、小型化、智能化、创新性和环保性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6.
"智能电网是未来电网的发展方向"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公认。讨论与研究钢铁企业供配电网中智能电网建设对自身发展的影响与启示,构建钢铁企业智能供配电网具有重大意义。介绍了智能电网的发展及其特点,并针对钢铁企业供配电网的具体特征和需求,对构建钢铁企业智能配电网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变压器》2014,(6)
正于网架结构相对薄弱、自动化水平偏低以及接纳分布式电源能力不足的配电网来说,可能在今后一两年迎来加速发展,这一加速也将为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带来利好。从近日举行的"新型城镇化与一流配电网"研讨会上获悉,国家电网公司将以城镇化为契机,加快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并推进电能替代工作。其中,配网自动化市场预计2014年约340亿元,2015年将达到380亿元;配电网在线监测  相似文献   

8.
随着以分布式发电技术和电动汽车充换电为代表的用户侧接入技术的不断发展,建设满足分布式发电接入及电动汽车充换电实时响应需求的,具有环境友好型及用户交互性、网架坚强、自动化程度高的现代化智能配电网是未来配电网规划建设的方向。对影响未来智能配电网发展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概述,并以上海城市电网为例,介绍了我国大都市城市配电网的现状特点。针对城市电网不同区域的可靠性和供电安全等级以及网架特点,提出针对性的规划解决方案。对城市电网的发展规划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和环境保护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电能已经成为人们在工业生产、日常生活中首选的能源供给来源。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发展配电网智能化、自动化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共同选择,用以满足不同用电户的需求。文章分析了智能配电网在智能电网系统中的发展现状,阐述了智能配电网组成结构对元器件的功能要求和安全保护措施,对照智能配电网的发展过程,展望了智能配电网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基于TD-LTE的智能配电网终端通信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几种常用的配电终端,分析了目前配电网终端常用的几种通信技术的优缺点,如电力线载波通信、光纤通信、GPRS、3G等;根据智能配电网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种集成式的智能配电终端和一种新型的通信技术,即时分长期演进技术满足智能电网建设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正为了满足社会生产活动的用电需求,保障社会生产效率,电网的智能化建设必须取得新的进展。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各种新型电力电子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智能电网中。1我国智能电网发展现状及技术特点智能电网是指利用多种电力电子及信息技术组合在一起,形成综合性的智能化的电网。与原有的电网相比,其工作效率更高,在电力运输中损耗的电能更少,从根本上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现今我国智能电网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产能严重不足。面对如此大的产能空缺,  相似文献   

12.
正智能电网是国内外电网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已成为各国电网技术研究的重要内容,而智能配电网络的建设是关键环节。从我国智能配电网的现状及需求来看,目前主要问题在于通信接入层部分的网络建设。介绍了利用未来无线通信技术分时长期演进(TD-LTE,Time Division Long Term Evolution)网络技术建设智能配电网络及使用无线通信建设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分析了TD-LTE  相似文献   

13.
智能电网建设是推进新能源发电的关键,但电网整体发展滞后,骨干网架和配电网两头薄弱,不能充分满足清洁能源快速发展的需要。而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的坚强智能电网,  相似文献   

14.
正如果把主网比作人体的"主动脉",配电网就是四通八达的"毛细血管",用户则处于这些毛细血管的最末端。因此,配电网是低碳经济时代的能源基础设施,是实现低碳转型的重要手段,具有显著的保障民生特性。目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正在加快推进,以智能电网、分布式电源等构成的"能源互联网"为重要支柱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孕育,配电网发展面临新形势。  相似文献   

15.
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实施对浙江省配电网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韩国在自然和经济社会特征及电网规模上与浙江省具有高度相似性,其配电网发展阶段性特征和发展历程对浙江省配电网未来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从3个方面详细论证了韩国与浙江省的可比性,针对韩国配电网发展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二者的配电网技术水平做了对比研究,并从二者的差距中找到了浙江省配电网建设的方向,从而有针对性并且高效地提升浙江省配电网整体水平,以更好地适应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对浙江配电网建设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电气制造》2013,(10):10-10
9月16日 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其中就城市电网建设提出了将配电网发展纳入城乡整体规划.推进城市电网智能化的意见。到2015年.全国中心城市基本形成500(或330)kV环网网架.大部分城市建成220(或110)kV环网网架。推进城市电网智能化.以满足新能源电力、分布式发电系统并网需求.优化需求侧管理.逐步实现电力系统与用户双向互动。以提高电力系统利用率、安全可靠水平和电能质量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城市智能配电网关键技术研究与试点示范。  相似文献   

17.
《供用电》2016,(8)
随着电力市场建设的快速推进,中小城市现有配电自动化系统已经不能满足配电网运行控制及抢修调度业务的需求。为优质高效地推进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建设,结合四川各地区电网特点,考虑各地调度控制系统软硬件配置水平较高、运行负载较低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主配网一体化的智能调度控制系统架构,基于模型拼接技术进行营配调全电网建模,采用一体化全局决策分析方法,实现了基于实时量测、准实时数据、历史数据等多维度数据融合的调配一体化、配抢一体化的应用,提高了配网抢修效率和服务水平。最后通过典型案例验证了本文所提系统的实用性和可推广性。  相似文献   

18.
智能电网建设是国内外电网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智能电网的含义及特性进行了阐述,对国内外智能电网的发展及建设情况进行了总结,同时对国家电网公司建设智能电网的目标进行了介绍。指出发展中国特色坚强的智能电网是我国应对未来电网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构建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现代能源供应体系的客观需求,是适应中国国情满足未来各方面发展需求的战略性选择,对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大力开展,农村电网设施也在进行不断的革新,为充分满足农村用电的日益增长需求,新型配电网在农村建立起来,在农村新型配电网供电的巨大压力下,农村新型配电网除接线方式和设备选型十分重要,农村新型配电网技术管理措施的完善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朱慧 《电气时代》2012,(12):76-78
我国坚强智能电网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作为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之一,配电自动化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配电网能有效地提高供电可靠性和服务质量,建设具有信息化、自动化和互动化特征的智能配电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