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化用是一种独特的修辞手法,能使语言进发出新的光芒.其类型可分为:词句、篇什化用;正面、反面化用;诗文锦句、成语名言、影视娱乐化用等,并以诗文、成语化用居多.语言化用是城市广告语取得良好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其状况直接影响到一座城市的文化形象.以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淮安为例,对其广告语化用的类型、特点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藉此对促进城市广告语化用良性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针对钱谦益诗歌理论中的"诗史"观念,探讨其内涵及背景,以客观评价了钱谦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针对钱谦益诗歌理论中的“诗史”观念,探讨其内涵及背景,以客观评价了钱谦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南朝宋代诗人鲍照在七言诗的发展史上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他不仅发展改革了“柏梁体”,又对唐朝歌行特别是七言歌行产生深远影响,使鲍照文学接受在盛、中唐时期出现了一个高峰期.很多唐朝重要诗人在诗歌中颂咏和追慕鲍照,并在歌行创作中对鲍照开创的七言体范式、诗歌气质、诗歌内容和诗句化用等方面多有借鉴和发挥,名篇众多,使鲍照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得到前所未有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论钱谦益与朱彝尊诗学观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谦益和朱彝尊都对明代诗歌做过总结性的工作,从中可以看出他们诗学观的异同。他们都主张诗歌要抒写真性情,反对模拟和僻涩诗风,倡导以学问救正俗学之弊。就“言志”的内涵而言,钱谦益主张抒发愤排之情,朱彝等则强调温柔敦厚的诗教。造成他们诗学现异同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时代社会的因素,也有文化心理的因素,与他们个人的遭际和思想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徐志摩积极实践闻一多的“三美论”,借鉴中国古典格律诗与西方诗歌在音韵与形式上的审美特点,其诗歌作品语言华美、题材多样、独具空灵、气质柔美。从美学视角出发,将徐志摩诗歌语言的审美特点分为音乐美、绘画美以及建筑美,基于这三种审美特点使徐志摩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为我国新诗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古诗注释在中国有千年的学术实践,但至今对其理论的梳理尚属寥寥。总体而言,古代学者对诗注用力之处有四:一是历史考证,表现为年谱、编年和广泛的诗史互证;二是对典故及其它文学因素的阐发;三是以追究语言化用为对象的引证传统;四是对文本意义的开掘。历史、文学、语言和意义,构成中国古诗注释的四个维度。  相似文献   

8.
朱湘是一个“纯粹”的诗人,力争用复活的旧诗词语灌注的新诗语言系统来恢复古典诗歌的理想形态,他从爱国热情下的文学责任、无苦不成的文学之旅、诗歌的唯美和唯用、诗歌形式的技术化、复古迎外以获今这五个方面建构自己的诗歌理论,其诗歌的试验性意义大于其诗歌本身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隐喻是语言实践活动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分析,隐喻和诗歌密不可分,是同质的认知语言现象,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原则,隐喻在诗歌中的运用表现在语言和言语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美,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整齐对仗美、参差变化美、语言节奏美和语言色彩美。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美对读者产生的美感视觉冲击是巨大的。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美和内涵美相互交融,共同建构中国古典诗歌的辉煌历史。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朱子《韩文考异》的学术背景,比较朱子《考异》方崧卿《韩集举证》的异同。朱子的时代,韩文传本的大量产生、韩学热潮的出现,为《考异》提供最充分的准备。宋代校勘学勃兴,为朱子《考异》提供文献基础。朱子晚年呕心沥血所作《考异》正如早年《四书集注》一样,只不过是完全用朴学的研究,来体现朱子对于性道的追求。朱子庆元年间何以能够完成这部校勘史上的杰作,又实在与方崧卿的《韩集举正》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钱谦益的藏书目录《绛云楼书目》抄本叠出,各版本之间在类目和著录上差别很大。这种差别是书目在流传过程中由于传抄、注释、整理、刻印等原因造成的,通过对比差别可发现各版本之间的传承和增删,进而可以推知祖本的原貌。  相似文献   

13.
钱学森人才培养思想同他的丰功伟绩一样,具有影响深远的科学价值和指导意义。其人才培养思想在潜心磨砺中萌芽,在科研实践中形成,在系统总结中发展。钱学森把创新能力视为人才素质的核心,把高端人才视为人才培养的重点,把学行结合视为人才培养的模式,形成了具有鲜明“钱氏”风格特征的人才培养思想。其人才培养思想对高等院校特别是军队院校人才培养产生了重要影响,有力地指导和推动了军队院校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4.
“以文为诗”至韩愈形成一种有影响的创作倾向绝非偶然,这一创作倾向与其“气盛言宜”的文学主张相结合,又使其诗体现出一种宏伟磅礴的气势,使韩愈的高心劲气淋漓而出。他在李白、杜甫之后力图开辟新境界,树立自己的新诗风,开启了一代宋诗,其诗启后之功不可抹煞,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5.
前人往往将于谦之死归咎于“南宫复辟”。笔者以为,于谦的悲剧结局固然与明英宗朱祁镇复辟有直接的关系,根源却是于谦独特的人格特征和性情气质。于谦是一个人格高尚的人,他将国家和百姓利益放在首位,纠错惩恶,兴利除弊,刚正严明。他从来不计个人私利,为官争理不争利,更不会阿谀奉承权贵或搞阴谋诡计;不拉帮结派,没有自己的小团体;他痰恶如仇,处世方式直来直去,不加任何掩饰。他的这种品性和处世方式使他四方树敌,陷于孤立无援之境地,也终于酿成了人生悲剧。本文从于谦的人际关系着手,论述于谦的人格特征和性情气质及其和悲剧结局之间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16.
唐代中期以来,面对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文化上出现了保守主义趋势,华夷之辨又重新盛行。以韩愈为代表的一批士大夫,他们以华夷之辨为旗帜,从各方面批判佛教,打压了中国佛教的生存空间,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佛教发展的面貌。  相似文献   

17.
纳兰性德是康熙时期一位著名的满族词人,在中国词坛上有着重要地位。从他所处社会背景入手,通过与他交往的汉族文人对其创作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论述。认为他的行为既符合康熙推行的满汉团结的民族政策,也对维护康熙统治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也促进了清初的文学繁荣。  相似文献   

18.
作为近代译界泰斗及古文大家的林纾,其古文理论之价值亦逐渐被学界所认识。他嗜爱韩柳文,一生沉潜玩味并多有理论阐发,其论韩柳文的涉及面之广、条目之多、论析之精,罕有学者匹及,在韩柳文研究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韩柳文研究法》一书更是较早罕见独以韩柳文作为整体以研究的论著,其研究方法在学术史上可谓道夫先路。但遗憾的是,学界对此并未给予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的成功离不开作者丰富多样乃至极富创新的写人手法。综合前人论述种种,我们认为原型法、意象法、诗词法、影子法以及对比法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五种。通过对这五种方法的综合分析,人们既可以看到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伟大创造,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林黛玉这一独特形象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