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用液-液掺杂、粉末冶金的方法制备出Mo-La2O3板坯并轧制成板材,经不同温度退火后进行室温拉伸测试,并利用SEM和EDS等检测手段对其断口形貌、氧化镧含量及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Mo-La2O3板材的延伸率始终高于纯钼板;随着氧化镧含量的增加,Mo-La2O3板材的室温抗拉强度显著提高;而随退火温度的升高,Mo-La2O3板材的断口形貌由韧窝形转变为解理形;氧化镧均匀分布于晶内和晶界,大大降低了晶界上杂质的浓度,抑制了显微空穴和微孔的长大,从而提高了钼板的强度和韧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了固-液掺杂法制备W-Ni-Sr电极材料,研究了复合粉的成分、形貌/物相,以及材料的烧结工艺对材料微观组织的影响,对比了固-固掺杂法制备W-Ni-Sr电极材料的组织和硬度、电导率和热导率,探讨了钨合金电极材料的优化方向。结果表明:固-液掺杂法制备的W-Ni-Sr复合粉,大部分颗粒大小在1μm以下,Ni和Sr元素在其中分布比较均匀。复合粉具有较好的烧结性能,烧结后钨酸盐均匀弥散分布在钨晶界和晶内,阻碍了晶粒的长大,电极材料的晶粒细小。固-液掺杂比固-固掺杂所制备的钨合金电极材料组织更均匀、细小,性能更好。 相似文献
3.
4.
元英 《有色金属材料与工程》1994,(3)
利用固-液反应制造铝复合材料日本名古屋大学长隆郎教授等开发出用固液间反应制造氨化铝和硼化钛强化铝复合材料的新方法。实验在置于坩埚内的氨化硼和钛的混合粉末上放铝锭,利用在氩气氛中加热使之反应,可制得维氏硬度650的超硬材料。通过改变原料的配比还能获得组... 相似文献
5.
以钴粉和草酸(H2C2O4)为原料,采用固液界面反应法制备针状草酸钴(Co2C2O4·2H2O)粉体.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和激光粒度仪对粉体进行表征,研究反应温度、钴粉浓度、草酸与钴粉的计量比以及无机酸的种类和用量对草酸钴粉体的形貌和长径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温度为30℃时草酸钴粉体多为颗粒状... 相似文献
6.
液固凝胶反应法制备超细氧化锆粉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有机单体自由基聚合反应机制,采用聚合物网络法制备了超细氧化锆粉体。以八水合氧氯化锆为原料,选取丙烯酰胺和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两种水溶性有机作为单体,在引发剂过硫酸铵的作用下,有机单体发生交联共聚,从而使Zr(OH)4浆料变成凝胶。该凝胶具有三维网络状结构,能够较好地抑制热处理过程中粒子的团聚,700℃下热处理2h获得超细氧化锆粉体。 相似文献
7.
8.
9.
《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2019,(6)
对纯钛粉和甲苯进行混合高能球磨,得到TiC粉体,粉体经750℃/1 h煅烧和二次球磨后,制成锂离子电池负极。对TiC粉末的物相组成与显微形貌进行分析与观察,测试TiC负极材料的充放电循环性能。结果表明,一次球磨后的产物中存在部分TiH2和WC杂质,通过真空煅烧及二次球磨处理可去除TiH_2杂质,并细化TiC晶粒尺寸,得到晶粒尺寸为12.5 nm的TiC粉体。TiC锂电池负极在长循环放电过程中放电比容量稳定,在电流密度为1 A/g下循环3 000次时放电比容量仍保持在110 (mA·h)/g。研究结果显示TiC具有优异的长循环性能,可作为Si负极材料的骨架材料。 相似文献
10.
液—固掺杂垂熔钨坯中改性元素的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传统粉末冶金方法(液—固混合制成掺杂钨粉,经过压制、烧结、旋锻、拉拔等工序)制成的钨坯和钨丝,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了断面及磨面分析。结果发现:在晶界孔穴内,元素Si和Al的含量丰富;在晶内孔穴内,除元素Si、Al外,还富集了元素K。只用钾泡理论解释改性元素改善高温钨丝的抗下垂性能是不够的,应以分子筛理论和SiO_2-Al_2O_3系统相图予以补充。 相似文献
11.
以氧化锆作为添加剂,采用粉末冶金法分别在二氧化钼和钼粉中固-固掺杂制备出了氧化锆弥散强化钼合金。分析对比了合金金相组织及微观结构的差异,并测试了不同掺杂工艺制备出的钼锆合金的抗拉强度、硬度以及再结晶温度。试验表明:采用不同的固-固掺杂工艺制备出的钼锆合金在力学性能、加工性能以及再结晶温度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在二氧化钼中掺杂氧化锆制备的钼锆合金经过一定程度塑性加工之后硬度、抗拉强度更高,加工硬化现象更明显,加工至?0.68 mm丝材的再结晶温度约为1 400℃,比相同条件下在钼粉中添加氧化锆制备的钼锆合金再结晶温度提高约200℃左右,具备更好的高温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2.
袁媛 《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2006,11(5):268-271
用Sn/Ni液/固扩散偶研究了Sn液体和Ni基体之间的界面反应和生成相序列。结果表明:Sn/Ni液/固扩散偶在773K退火,其液/固界面上首先生成Ni3Sn4相。而在873K退火15min,首先生成Ni3Sn2-HT(高温)相;再随退火时间延长至60min,在液相和Ni3Sn2-HT的界面上生成Ni3Sn4相;当退火时间再次延长至240min,又在Ni3Sn2—HT相与fee(Ni)的界面上生成Ni3Sn相。采用最大驱动力模型,利用Thermo-Calc软件和已有的Ni-Sn二元数据库对Sn/Ni液/固扩散偶的界面反应过程和生成相序列进行了计算与预测,预测结果和实验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铁碳合金薄带固相脱碳反应的动力学。试验以Ar- H2- H2O为脱碳气氛,在可控气氛管式炉内对Fe- C合金薄带进行脱碳。把铁碳合金薄带放入加热场中加热到1020、1080和1140℃,并分别保温脱碳0、10、30、50、60、70、80和90min。结果表明,碳向反应界面的扩散是脱碳反应的限制性环节,脱碳温度的升高和脱碳保温时间的延长均有利于提高脱碳量,而且提高反应温度有助于提高脱碳反应速率。铁碳合金薄带固态脱碳反应近似为一级反应,脱碳反应表观活化能为144.9 kJ/mol。 相似文献
14.
钨生产过程中溶剂萃取法正日益成为通用的净化方法。然而,讨论钨本身萃取行为的文献中,实际上没有关于杂质萃取行为的任何数据。本文首次研究了限制杂质含量的理由,因为在钨萃取系统的产品中会遇到杂质含量的问题。文中只着重于叙述溶剂萃取阶段的杂质净化状况。 相似文献
15.
吴洁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1966,(1)
第三冶炼厂一分厂,试验成功了用胺型萃取剂N—235的液-液萃取技术,代替了原来的一般化学净化、压滤、离子交换除杂质的净化流程。在用镍基合废料生产镍的过程中,由于采用了N—235作萃取剂,使产品质量由原来的2号镍上升到1号镍,并且消除了大量的铁、钴、铜渣,生产周期大大缩短,金属镍的直接回收率比原来提高了30%左右,同时为净化操作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利用微观可视化渗流实验对凝析气藏衰竭开发过程的反凝析过程中气-液-固复杂流动的渗流规律进行研究,通过高温、高压条件仿真微观可视化模型模拟地层凝析气-液-固流动,直接观测凝析气、液、固(蜡)相的渗流特征和运移机理.给出蜡沉积吸附和运移规律,孔隙介质中气-液-固(蜡)流动规律,气、液、固(蜡)相变化和分布特征.归纳凝析油流动方式为携带、贴壁爬行、界面流、脉冲流、段塞流、溪状流、连续流、小液滴随大液滴和液流汇聚的运移规律.提出蜡沉积吸附在多孔介质表面.一种从气相中析出,直接以片状吸附在多孔介质表面.另一种是蜡在液相中以絮状物析出并影响液相流动.固相蜡析出使孔隙结构发生变化,孔隙半径变小,出现气、液、固多相流动,流动阻力增大. 相似文献
17.
含蜡凝析气藏开采过程中伴有凝析液、蜡析出呈气-液-固变相态多相复杂流动.在渗流机理的实验研究基础上,对气-液-固复杂渗流的数学模型进行描述,以期揭示伴有蜡沉积的凝析气-液-固变相态复杂渗流规律.根据相的变化受析蜡线、露点线的相态变化规律控制,分析相变特性会导致储层内油气饱和度的变化,揭示蜡沉积在多孔介质表面引起孔隙性质改变和气、液、固在储集层中的微观空间分布会影响凝析气的流动特征.在蜡沉积变相态渗流实验和渗流数学模型的研究基础上,引入蜡沉积数学模型、考虑毛管力和表面张力的相对渗透率模型等,建立了相应的多孔介质中气-液-固变相态多相流-固耦合渗流数学模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蜡沉积可使部分区域孔隙减少,流动阻力增大.不考虑蜡沉积会对产量预测明显偏大,蜡沉积可使产量下降.该模型较好地反映了凝析气-液-固变相态复杂渗流的物理实质. 相似文献
18.
以1亚硝基2萘酚为萃取剂,以90℃熔融萘作稀释剂萃取痕量钯(Ⅱ),萘相中钯经氯仿溶解后用光度法测定其含量。实验条件下络合物能从pH=0.8~110范围内定量萃入萘中,络合物波长λmax=440nm,摩尔吸光系数ε440=241×104L·mol-1·cm-1,组成比Pd∶HR=1∶2,萃取反应平衡常数Kex=631×1011。钯量在048~34μg/10ml范围内符合朗伯比耳定律,检测限为0044μg/10ml。同时确定了光度法测定的最佳条件及常见阴阳离子的干扰允许量。利用该法进行合成样与实际样中钯含量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