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8 毫秒
1.
正玺印是凭证工具之一,国家、官吏与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皆须以印记为凭证,于是官、私玺印产生了。一般认为玺印产生于东周,代代相承,未曾间断,完其发展。玺印的使用在先秦时已经非常普遍,无论尊卑,都可称为玺。秦朝统一后,建立了皇帝制度,为突出  相似文献   

2.
《中国宝玉石》2020,(1):124-125
秦代一枚传国玺+六玺唐代一枚传国玺+八玺宋代十四宝(玺)元代八宝(玺)明二十四宝(玺)清二十五宝(玺)而酷爱文学、书法的乾隆皇帝,所拥有的玺印,达到1800多方.自秦至隋,皇帝有六玺及一枚传国玺,传国玺几乎无实用,其余六方,不同玺的功用不同.之后各代皇帝对玺的数量和功用有了不同程度的补充,国力、时局等条件会对玺印的数量、材质造成影响.一般而言,盛世之下,皇帝的宝玺数量相对较多,即使不增加具有权力的"公章",他们也会刻制一些闲章,供欣赏把玩.  相似文献   

3.
《中国宝玉石》2020,(1):124-125
<正>秦代一枚传国玺+六玺唐代一枚传国玺+八玺宋代十四宝(玺)元代八宝(玺)明二十四宝(玺)清二十五宝(玺)而酷爱文学、书法的乾隆皇帝,所拥有的玺印,达到1800多方。自秦至隋,皇帝有六玺及一枚传国玺,传国玺几乎无实用,其余六方,不同玺的功用不同。  相似文献   

4.
正"宝"即印,或玺。"皇帝亲亲之宝"为皇帝宝玺中的一方。武则天称帝时,皇帝印章不称"玺"而改称"宝",之后历朝"玺""宝"均有使用,多用"宝"。宋朝时,玺印制度屡有更改。大观元年(1107年)设置八宝,政和七年(1117年)又制了一方"定命宝",一共九宝,至绍兴十六年(1146年),御宝制度才完备,共14方,分别为镇国神宝、受命宝、天子之宝、天子信宝、天子行宝、皇帝之宝、皇帝信宝、皇帝行宝、大宋受命之宝、定命宝、大宋受命中兴之宝、皇  相似文献   

5.
《中国宝玉石》2020,(1):123-123
"宝"即印,或玺."皇帝亲亲之宝"为皇帝宝玺中的一方.武则天称帝时,皇帝印章不称"玺"而改称"宝",之后历朝"玺""宝"均有使用,多用"宝".宋朝时,玺印制度屡有更改.大观元年(1107年)设置八宝,政和七年(1117年)又制了一方"定命宝",一共九宝,至绍兴十六年(1146年),御宝制度才完备,共14方,分别为镇国神宝、受命宝、天子之宝、天子信宝、天子行宝、皇帝之宝、皇帝信宝、皇帝行宝、大宋受命之宝、定命宝、大宋受命中兴之宝、皇亲钦崇国祀之宝、天下合同之宝、书诏之宝,十四宝大小不同,材质有玉和金,钮有螭、虎之分,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1368年)下诏制皇帝宝玺,相继刻制了十七宝,后因火一部分被毁,嘉靖时,补造了十七宝并新制七宝,共二十四宝,沿用到明朝结束.  相似文献   

6.
郭福祥 《中国宝石》2006,15(2):199-201
佳士得在2005年拍卖了康熙、乾隆、嘉庆三位皇帝的《三无九有》、《日镜云伸》玺,《万泉庄宝》和《周甲延禧之宝》,这几方流落于外的清代皇帝玺印这次重现世间,为清代皇室文化、艺术、人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一手资料。下面就这几方玺印的特点与由来做一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自然界的启迪,人类开始制作封泥印玺,瓦当印模,这是人类最早制作的印刷雕版,只不过“印刷”对象是泥而不是纸,印刷方式相当于现代的压模印刷。随后,印玺不仅用于印封泥,逐步发展到印绢帛,直至成为皇帝及国家的象征,这就是“印”的来源。在秦以前千余年的殷虚时代,玺印正式使用,当时多以金、银、铜、犀角、象牙、玉石等珍贵材料制作方寸玺,  相似文献   

8.
中国印章的历史已逾3000年。经考古发现,商代晚期已有铸字铜玺。春秋战国时期,印章作为个人凭证和官署、官吏之权力而被广泛使用。发展到元末明初,作为权力象征和个人凭证的印章,已演化为惟独中国才有的特殊的艺术形式,之后便形成了所谓的明清文人印。  相似文献   

9.
郭福祥 《中国宝石》2005,14(3):200-203
在2003年华辰拍卖公司春季拍卖会上。一方康熙皇帝的御用玺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此印碧玉质、交龙钮、印面9.5厘米见方,印文为朱文“康熙御笔之宝”,是康熙经常铃用之物。  相似文献   

10.
古方 《中国宝石》2015,(3):216-218
秦代以前,印章是用金、玉、银、铜制成,称“方寸玺”,人人皆可佩带。秦以后,只有皇帝的印章独称玺,专以玉制成。玉印章造型的不同,体现了拥有者的身份和社会地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传国玉玺”也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11.
“传国玺”之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珠宝 :夜明珠、和氏璧、传国玺。由于这三件珠宝至今下落不明 ,所以长期以来众说纷纭 ,争论不休 ,至今尚无定论。笔者研究后 ,在《珠宝科技》上已对“夜明珠”、“和氏璧”作过介绍。本文对“传国玺”作一简介 ,以飨读者。一、什么是“传国玺” ?“传国玺”是传国玉玺的简称。据《辞海》书中记载 :玉玺就是皇帝的玉印。《史记·秦始皇本纪》:“令子婴斋。当庙见 ,受玉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规定只有皇帝的印章才称“玺” ,大臣以下的称“印”。为什么选玉制玺 ?这是由于我国古代人认为 :“玉 ,石之美”。玉在当时是宝石…  相似文献   

12.
张萌 《电击高手》2005,(8):41-41
保险凭证又称"小保单",实际上是一种简化了的保险单,在保单以外单独签发.保险凭证上不印保险条款,通常注明险种、期限、保额等关键项目,与保险单具有同等效力.它主要是为了方便保户携带或作为一种证明使用,如机动车辆第三者责任险和团体寿险的保险凭证.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为确立其绝对权威,历代以来,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尊卑有序的礼制。在清代冠服制度中,天子的朝服是最复杂最严肃的,其工艺之上乘、用料之考究、价值之昂贵也是无与伦比的。  相似文献   

14.
正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历史上,有一个共同的文化现象,就是对印章的拥有和使用。随着历史的发展,其他三个古国的印章逐渐衰落,慢慢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唯有中国的情况不同,它紧密的与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宗教、文化、艺术等相结合,在各个领域发挥其独有的作用,长盛不衰。印章崛起于秦汉,后在元明清三代进入了鼎盛时期,在上下五千年的漫长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印章为中心的独特民族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显著而重要的地位,后统称为"印文化"。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随着印刷业的迅速发展,产品包装的档次越来越高,各种塑料,纸业包装印刷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在包装印刷中,纸介质通常采用表印工艺。而对于复合软包装及一些塑料包装印刷(尤其是凹版印刷)来说,则有相当一部分采用里印工艺,两者所使用的油墨也相应称为表印油墨和里印油墨,由于里印与表印的印刷方法不同,其使用的油墨也  相似文献   

16.
天宇 《今日印刷》2004,(1):23-26
序言 柔印与胶印、凹印和网印并称为四大印刷方式。从欧美印刷市场来看,柔印占有很大一块“领地”.但在国内.柔印的市场占有份额却明显低于胶印、凹印。为何柔印在国外发展如此之快,而在国内却止步不前?难道国外是柔印的“沃土”,而国内就是“穷乡僻壤”  相似文献   

17.
《印染》1977,(1)
合成纤维织物在绳状和圆筒状湿处理时常会产生绳状折皱印,由于合成纤维有热塑性,在高温时或多或少易形成永久性的折皱印,此外,还有由于机械的原因,例如在碰撞机械部件上产生的折皱擦伤印,在染色时会产生染色不匀的疵病。 在染整加工过程中形成的折皱印,一般可在平幅、张力下热处理以去除之,后定型可用蒸汽、热水或热风。据介绍聚酯织物在水或蒸汽介质中后定型的温度至少要同形成折皱印的温度一样高,或最好高20℃左右,如果在热风中后定型,则温度应高出30~40℃。对其他合成纤维的后定型温度可适当变动。  相似文献   

18.
在胶印生产中,前一印张的墨迹未干,后一印张即叠放在其上,前一印张上的油墨就有可能部分转移到后一张的背面,称为背面蹭脏,背面蹭脏和透印都表现为印张的背面有脏痕,但它们形成的机理完全不同,背面蹭脏容易发生在印刷涂料纸、墨层厚、叠印色数多时,纸张中间无脏痕;透印容易发生在印刷非涂料纸、第一色印刷和油墨直接印在白纸上的背面,纸张中间有脏痕,不能擦去.  相似文献   

19.
248.活性稀释剂有何性能? 活性稀释剂,又称活性单体,它在柔印UV油墨配方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除了可以降低柔印UV油墨的黏度外,活性稀释剂与光引发剂和齐聚物一样,都是决定体系固化速度的主要成分之一.活性稀释剂把齐聚物的分子连结在一起,并依靠它们的官能度,对加速完全固化有显著作用.在齐聚物以及其他组分不变的情况下,使用不同的活性稀释剂可改变油墨对各种承印材料的附着力及固化速度,并使墨膜产生不同的柔韧性、硬度和耐化学性等.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的普及对金融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互联网企业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逐步渗透整个金融业构建出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以支付宝公司"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基金购销模式,在极短的时间内吸纳了巨额活期资金,由此引发其他支付机构竞相效仿。本文以余额宝和商业银行储蓄存款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余额宝和商业银行储蓄存款各自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做了以下研究,先对余额宝出现后商业银行储蓄存款的走势变动进行了分析,又对余额宝规模变动和储蓄存款变动趋势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然后基于余额宝的本质是货币市场基金的前提下分析了我国货币基金走势对储蓄存款变动的影响,最后以邮政储蓄银行电子银行客户为例预测余额宝的发展前景,通过上述分析推断出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储蓄存款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