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四大名玉     
正历史上曾有四大名玉之称的是新疆和田软玉、辽宁岫岩蛇纹石玉、河南独山产的独山玉、湖北郧县绿松石。和田玉在翡翠出现之前,和田玉引领了中国几千年的玉文化,是中国古代的玉石之王。"和田玉"一名无产  相似文献   

2.
和田玉,在新颁布实施的国家标准《珠宝玉石名称(GB/T16552-2010)》中,将矿物主要成分为透闪石、阳起石的软玉统称为和田玉。而青海昆仑玉(当地也称青海玉)、俄罗斯软玉、韩国软玉等因矿物组成、产状及结构构造特征上基本相同,矿物成分同属透闪石、阳起石类的软玉也定义为和田玉。和田玉因产于昆仑山脉西端和田县而得名,有白玉、黄玉、青玉、墨玉等一系列品种,尤以白玉为代表。它的成因、品种在全世界软玉中居独特地位,具有典型意义。世界软玉品种单一,且多为碧玉,而和田玉品种多,有罕见的白玉,玉质居世界软玉之冠。软玉矿床为蛇蚊岩型,与超基性岩有关,而和田玉矿床为非蛇蚊岩型,其成因不是区域变质形成,而是典型的接触变质形成。  相似文献   

3.
《中国宝玉石》2020,(1):83-83
国家标准GB/T 16552-2017《珠宝玉石名称》中规定,珠宝玉石的基本名称为其品种的矿物学、岩石学、材料学及传统宝石学名称,基本名称中,涉及地名者不具有产地意义,如和田玉,指以透闪石、阳起石为主要成分的矿物集合体,并不特指产自和田;岫玉是蛇纹石玉的统称,并非特指产自辽宁岫岩者;独山玉指以斜长石、黝帘石为主要成分的玉石,并非特指产自南阳独山者.  相似文献   

4.
正-"软玉"名称来源"软玉"指主要组成矿物为透闪石-阳起石类质同象系列,纤维状矿物的集合体,具纤维交织结构,块状构造。熟知的四大名玉之首、在中国具有悠久使用历史的和田玉,在国家标准中归为"软玉(Nephrite)"。  相似文献   

5.
《中国宝玉石》2020,(1):120-121
"软玉"指主要组成矿物为透闪石-阳起石类质同象系列,纤维状矿物的集合体,具纤维交织结构,块状构造.熟知的四大名玉之首、在中国具有悠久使用历史的和田玉,在国家标准中归为"软玉(Nephrite)".与"软玉"相对,地学和宝石学中还存在"硬玉"一名.翡翠的主要成分是硬玉(jadeite),在国家标准《珠宝玉石名称》、《珠宝玉石鉴定》中,对翡翠的英译名均使用矿物"硬玉"的英文名"jadeite",实际硬玉是矿物名,而翡翠是玉石名.  相似文献   

6.
岫岩软玉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岫岩软玉的初步研究王时麒段体玉闫欣辽宁省岫岩县因产岫岩玉而扬名海内外。其实,岫岩不仅产蛇纹石质玉石,另外还产出透闪石质玉石,即软玉,却鲜为人知,我们为了和岫岩玉相区别,称之为岫岩软玉。经过精心雕琢的岫岩软玉,既是珍贵的装饰品,也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收...  相似文献   

7.
软玉(Nephrite)一词原是法国矿物学家德穆尔(A.Damour)1863年对中国新疆和田玉研究提出的一个矿物种名,已于1978年被国际矿物学协会(IMA)废除.现在仅是商品名称。1996年笔者曾经发表《软玉的特性和种属命名》一文,文中首次提出了“软玉原是一种透闪石——阳起石系列矿物为主要组分的单矿物岩”的认识,2006年由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崔文元等主编的《珠宝玉石学GAC教程》一书.  相似文献   

8.
玉石中的岫玉和玉枕刘吉生一、中国的蛇纹石玉中国是世界玉石主要产地。品种多达150多种,它们的颜色、性态和组合各异。但储量和产量都是很丰富的品种仅有20多种,目前仅有和田玉、峋岩玉、独山玉等数种在国际宝玉石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世界主要玉石分属七大类矿物...  相似文献   

9.
独山玉产自河南独山,是河南特有的玉石品种,与翡翠、软玉、蛇纹石玉、石英岩玉等在颜色等方面有相似之处。本文对几种相似玉石的特征归纳总结,从而获得重要的鉴别指标,对市场选购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采用显微镜下观察、红外光谱测试等对"唐河玉"进行宝石学特征研究,发现"唐河玉"主要组成矿物为透闪石,副矿物主要为碳酸盐(方解石),宝石学特征与软玉相似。"唐河玉"中透闪石颗粒细小,呈纤维交织结构,含粒状、不规则状碳酸盐,排列杂乱,油润度欠佳,多呈玻璃光泽;常见特征"水草花"杂质矿物,籽料皮色丰富。通过与其他产地软玉矿床的组成矿物、结构构造等方面对比分析发现,"唐河玉"总体质量与韩国以及中国江苏溧阳、广西大化、贵州罗甸软玉相似,明确"唐河玉"的宝石学定名和市场定位:当"唐河玉"中透闪石含量95%,即可直接称为"软玉";当透闪石含量在90%~95%,碳酸盐矿物5%且影响其物理性质时,应定为"透闪石化大理岩"或"透闪石质玉(含碳酸盐矿物/方解石/白云石)"。  相似文献   

11.
独山玉利用历史悠久, 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 其矿物组成复杂. 采用常规的岩石学、宝石学研究方法对不同颜色品种的独山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对比, 对影响独山玉工艺价值的因素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2.
正独山,位于南阳市北约10公里,因"一山突出,单椒杰立"而谓之。因产独山玉而闻名遐迩。近年在独山玉矿区发现以阳起石为主要矿物成分的"独山墨玉(软玉)"。1地质概况独山玉矿区位于加里东期基性辉长岩侵入体,岩体近椭圆形,面积2.6平方公里。岩体侵入于下古生界二朗坪变质岩群内。矿区内岩石类型主要有次闪石化辉长岩、辉长岩、角闪岩及橄榄质科马提岩等。独山玉脉密集带主要产于独山东西两侧断裂带的碎裂次闪石化辉长岩或次闪石化糜棱辉长岩内。而"独山墨玉(软玉)"则产于基性辉长岩体与变质岩的接触蚀变带,以大小不一的不规则透镜体产出。  相似文献   

13.
徐万臣  陈劲竹 《中国宝石》2007,16(1):211-211
众所周知,在珠宝玉石销售市场二级鉴定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玉石品种主要是翡翠、软玉、蛇纹石玉、寿山石、木变石、鸡血石、独山玉、碳酸盐玉、石英岩玉等等,最近,在珠宝鉴定时,  相似文献   

14.
早在1849年.法国矿物学家德穆尔对流传至欧洲的中国玉器进行化学成分及矿物学研究,将玉分为硬玉和软玉两大类,硬玉就是指翡翠类,由硬玉矿物组成软玉是指以中国新疆和阒玉为代表,以透闪石为主要矿物组成的玉。软玉按其颜色及质地特征可分为白玉、青玉、黄玉、碧玉、墨玉等品种,是一个品种多样,色彩丰富的玉种。  相似文献   

15.
贵州罗甸软玉的宝石矿物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期,中国贵州省罗甸县发现了一种新的软玉矿。为了验证贵州罗甸软玉的矿物组成,采用ICP-MS,XRD及FTIR等测试仪器对该软玉样品进行了测试与研究。结果表明,贵州罗甸软玉主要由透闪石组成,含少量的方解石细脉及燧石团块;其折射率、密度与标准的透闪石接近,但普遍略低于新疆和田玉的。为了进一步评估贵州罗甸软玉的质地,运用SEM观测其显微结构,揭示其透闪石主要呈纤维状、柱状和片状变晶结构,晶粒(片)粒度小,结构细腻,具有较好的加工性能。XRD慢速扫描结果显示,贵州罗甸软玉中透闪石矿物的结晶度相对较高,推测可能与其相对稳定的结晶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6.
正全球主要的软玉矿区分布在中国新疆、青海,还有俄罗斯。由于新疆软玉(和田玉)、青海软玉和俄罗斯软玉的外观形貌与结构特征稍有差别,本文利用X射线衍射仪和激光拉曼光谱对三个产地的软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三个产地的主要矿物组成均为透闪石,但因受其物质成分、矿物组成等因素的影响,X衍射谱图和拉曼光谱图也存在一些差别。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软玉市场也异常红火,价格一  相似文献   

17.
软玉是透闪石、阳起石矿物为主的矿物集合体。硬度6-6.5,折光率1.620(点测法),密度2.9-3.1g/cm~3,油脂光泽。是国际珠宝界认可的两大玉石之一。软玉质地细腻,光泽温润,耐久性好,在古代即被我国的文人雅士视为德的化身,有关“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说法流传至今。世界软玉产地不少,唯有新疆和田县产的羊脂白玉中外驰名,其玉石雕件的价格可以与优质翡翠媲美。蛇纹石质玉是以蛇纹石矿物为主的玉石。硬度2.5-5.5,密度2.44-2.8g/cm~3,折光率1.55(点测法),蜡状光泽。因产地  相似文献   

18.
梅岭玉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介绍江苏省梅岭玉(软玉)矿床的地特征,通过野外调查,室内镜下观察、化学分析、光谱分析、电镜分析、X射红衍射分析,电子探针定量分析等综合研究后认为:梅岭玉是透闪石族的软玉,有白玉、青白玉、青玉等不同的品种。矿床是多成因形成的;其中以透闪石矿物为主物的梅岭白玉是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形成的,以钠透闪石矿物为主的青玉形成较虹,是由“玉浆”贯入后,在低压高温下的迅速冷凝形成的。  相似文献   

19.
新疆和田玉的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点阐述了新疆和田玉的矿物成分及其分类,并通过对和田玉的主要化学成分与透闪石理论值相比较以及由其化学成分计算Mg^2 /(Mg^2 Fe^2 )的特征值,确定和田玉的主要成分是透闪石矿物,同时指出FeO含量的变化对玉石颜色及玉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独山玉因产于河南省南阳市的独山而得名,亦称为独玉、据史料考究,早在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利用和雕琢独山玉。悠久的历史,良好的品质,使该玉石曾为中国三大名玉(绿松石、和田玉和独山玉)之一,解放后,独山玉的开发利用倍受重视,在矿床研究、矿山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