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煤料堆密度对1/3焦煤黏结性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典型煤料范各庄1/3焦煤在不同堆密度条件下胶质层指数和最终收缩度及胶质层体积曲线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范各庄1/3焦煤堆密度从0.8t/m3增加到1.1t/m3时,煤料的胶质层指数Y由17.7mm增加到24.5mm,增加了7.8mm,提高了44.1%;其最终收缩度由25.2mm降到-7.9mm,增加131%,表明煤料结焦后的体积变化为正膨胀性能.在煤料堆密度增加后,其胶质层体积曲线由之字型向之与山混合型及山字型转变,表明煤料的表观黏结性能得到明显改善,且在密度较高时由1/3焦煤向肥煤性能靠近.  相似文献   

2.
气煤是储量最丰富的炼焦煤,科学地评价其容惰能力对于提高气煤在配煤炼焦中的使用及降低配煤成本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抚顺气煤的镜质组富集纯化后配入惰性组分(标准无烟煤)炼焦,以焦炭的气化反应特性评价抚顺气煤镜质组的容惰能力,并提出综合气化特性指数(G)、气化起始指数(Gs)、气化终止指数(Gd)3个指数考察焦炭的气化反应特性。研究结果表明,GGsGd随惰性组分的增加呈减小的趋势,且惰性组分质量分数为40%时,GGsGd出现骤降。运用Ozawa积分法计算气化活化能表明惰性组分配入量在20%~60%时,40%惰性组分的活化能相对较大。XRD和SEM分析也表明,惰性组分质量分数为40%时,所得焦炭基质致密均匀,芳香度大,晶格缺陷少。所以,抚顺气煤镜质组配入惰性组分的极限值是40%。  相似文献   

3.
《中氮肥》2020,(4)
容惰能力指烟煤容纳惰性物质的能力,容惰能力是表征煤黏结性的较好指标,但目前国内没有一套统一的容惰能力测试体系,其常见测定方法有奥阿膨胀度法和黏结指数法,即利用奥阿膨胀度试验设备和借鉴黏结指数对惰性黏结的直接概念。为探求这两种方法的适应性及实用性,采用奥阿膨胀度法和黏结指数法同时进行烟煤容惰能力测试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奥阿膨胀度法与黏结指数法测定所得烟煤容惰能力的结果基本一致,而烟煤容惰能力正是基于惰性物质赋存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煤活性成分的一种方法,本试验研究可为新的炼焦配煤理论的建立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4.
《煤化工》2017,(6):59-62
为定量描述不同变质程度炼焦煤最佳活惰比的差异,以10种单煤添加不同比例的惰性物炼制焦炭,考察焦炭显微强度(MSI)随活、惰组分比例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10种单煤炼制的焦炭显微强度(MSI)随活惰比变化呈现3种变化规律。采用两种数学模型,对单煤的最佳活、惰组分比例与变质程度变化规律进行拟合,论证了高斯曲线模型为描述不同变质程度煤最佳活惰比变化规律的最优数学模型,据此可得出不同变质程度煤最佳活惰比。  相似文献   

5.
针对北营焦化厂原料煤应用实际,通过采用煤岩镜质组活性权函数方程,计算出加权活惰比并进行优化配煤炼焦试验,获得焦炭CSR与炼焦煤加权活惰比的关系曲线,其配合煤最优加权活惰比在2.8~3.2范围。基于此原理,在稳定配合煤指标进行的配煤炼焦试验并保证焦炭质量的前提下,可以降低焦煤和肥煤配比,加大1/3焦煤和瘦煤比例,从而降低配煤成本。结果表明,炼焦煤加权活惰比与焦炭的CSR具有密切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为0.919。经过生产焦炉进一步验证试验,在强黏结性煤降低8%的情况下,焦炭质量尚有提升。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高挥发分枣庄1/3焦煤与气煤及其他地区1/3焦煤进行的工业分析、镜质组反射率分析、胶质层指数测定,及单种煤成焦显微结构比较表明,高挥发分枣庄1/3焦煤虽然工业牌号属于1/3焦煤,但各矿点煤质存在明显差异,变质程度和活性成分高的A矿煤样仍具有1/3焦煤性质,但变质程度和活性成分低的B矿煤样偏气煤性质,在配煤中应合理配用。  相似文献   

7.
8.
齐欢 《山西化工》2023,(11):79-81
分析长时间堆放后,炼焦煤不同变质程度的各类关键指标变化。选取两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同变质程度炼焦煤进行试验分析,进而获取不同变质程度炼焦煤黏结指数、胶质层指数以及奥亚膨胀度指标差异性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变质程度的持续提升,炼焦煤的胶质层指数差异性较小,而炼焦煤的黏结指数和奥亚膨胀度则表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王凤生 《橡胶科技》2010,8(23):30-31
中橡协会员企业2010年前3个季度经济运行惰况  相似文献   

10.
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对山西3种1/3焦煤显微组分进行分离富集,同时研究其各显微组分热解特征。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显微组分在350~600℃均出现明显的失重现象。热重(TG)和微商热重(DTG)曲线表明,惰质组与镜质组相比,有较高的剧烈热解开始温度、最大热解速率峰温和最大热解速率,原煤的热解参数介于镜质组与惰质组之间。热解过程中镜质组的质量损失最大,其次是原煤,惰质组的质量损失最小。  相似文献   

11.
炼焦煤对大颗粒惰性物质黏结能力的实验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俊芳  陈鹏  项茹  宋子逵 《煤化工》2012,40(4):27-29
通过测定气肥煤、肥煤和焦煤对小颗粒惰性物质和大颗粒惰性物质黏结能力的强弱,得出:当惰性物质粒度<0.4 mm时,气肥煤和肥煤对其黏结性强于焦煤对其黏结性,而当惰性物质粒度>0.4 mm时,焦煤对其黏结性强于气肥煤和肥煤对其黏结性。可以认为,采用黏结指数G值来评价气肥煤和肥煤黏结性特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弱粘煤的基本特性,找出其适合替代的煤种,并通过40kg小焦炉实验和工业实验,确定了配煤方案.该配煤方案应用于炼焦生产后,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黄陵2#弱黏结气煤的性质,介绍了采用黄陵2#弱黏结气煤的20 kg小焦炉配煤炼焦试验,并将试验结果应用到工业生产中。结果表明,采用黄陵2#弱黏结气煤配煤炼焦,在合理调整配比的情况下,能够生产出优于二级标准的冶金焦炭,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4.
李应海  周婷 《煤化工》2013,(5):29-31,43
探讨了煤快速加热技术,通过炼焦煤的快速加热实验结果表明,对炼焦煤进行快速加热能够使炼焦煤的塑性区间增宽,增宽幅度在10℃22℃,从而达到改善炼焦煤黏结性和结焦性的目的;同时,煤快速加热后,所得焦炭的反应性和转鼓强度都有所改善,不同的煤种反应性改善效果不同,幅度从3%到6%,转鼓强度略有改善。  相似文献   

15.
亢树新 《煤化工》2012,40(2):39-41
讨论了原料煤及煤中显微组分对煤的成焦过程的影响;分析了中温沥青、焦油渣、废塑料、无烟煤、焦粉作为添加剂进行配煤炼焦时的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添加剂进行配煤炼焦,能更好地实现煤炭资源合理有效利用,对工业生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对比研究了无烟煤、焦煤和复配型煤在炭化过程中的化学组成与性质变化;采用热天平(TG)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对炭化过程中无烟煤、焦煤和复配型煤的气体释放和热失重情况及表面官能团进行了测试分析;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对无烟煤型焦、焦煤型焦和复配型焦的碳、氧元素的化学状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低温阶段复配型煤的炭化是无烟煤和焦煤炭化的线性叠加,在高温阶段无烟煤和焦煤炭化存在协同效应,使得复配型煤释放更多的气体,失重大于两者失重的线性叠加;复配型煤在炭化过程中表面官能团的变化趋势与无烟煤和焦煤单独炭化时表面官能团的变化趋势一致,但由于两者的协同作用,复配型煤的碳元素氧化程度更高,易于生成更多的C—O基团。  相似文献   

17.
利用40 kg实验焦炉,对唐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常用炼焦煤进行低品质煤替代高品质煤的炼焦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保证3 000 m3级高炉用焦炭质量的前提下,瘦煤替代焦煤的极限比例为14%;瘦煤、气煤替代1/3焦煤的最佳比例分别为15%、8%,可达到优化配煤结构、降低配煤成本和综合利用煤炭资源的目的。替代实验初步说明低品质煤替代高品质煤炼焦,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可进一步在生产焦炉上进行综合优化。  相似文献   

18.
吴永钢 《贵州化工》2005,30(5):48-49
在配煤过程中,合理使用部分高灰焦煤进行炼焦,既可以降低配合煤成本,也可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张泽文 《煤化工》2006,34(1):21-23
通过对涟钢所有炼焦用煤工艺性质的综合评价,提出在目前煤炭资源十分紧张的条件下,如何合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达到稳定和改善焦炭质量之目的。  相似文献   

20.
基于热重分析和固定床热解实验,研究了升温速率和温度对高矿物质含量的炼焦煤尾煤热解特性的影响. 尾煤热解过程可分为室温至400, 400~600及600~950℃三个阶段. 尾煤与焦煤热解曲线基本吻合,尾煤热解特征温度略向高温区推移. 采用Coats-Redfern积分法拟合计算了尾煤热解的动力学参数,得出反应活化能为22.6~66.2 kJ/mol,热解过程可用3个二级反应描述. 30 g尾煤固定床实验结果表明,氢气在低于400℃析出很少,400~600℃缓慢析出,之后随温度升高析出增加,600℃后大量析出,900℃左右达到最大析出量. 终温950℃时,30 g尾煤热解产气4300 mL,氢气产量1722 mL;焦煤产气7950 mL,氢气产量2716 mL. 尾煤热解富氢气体产量达焦煤热解气产量的54%,具有较高的再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