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针对数控机床进给控制,采用磁场定向控制与前馈补偿控制,以TMS320F2812DSP控制器、IPM功率模块、TS5667N12017位绝对式编码器为主要功能部件,设计了一款高精度高速伺服驱动器,并利用LabView8.0软件设计出虚拟示波器,进行实验记录。所设计的伺服驱动控制器在数控加工中心进行机械加工测试,得到了微米级加工精度的良好结果。  相似文献   

2.
高性能数字运动控制芯片IRMCK201功能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IRMCK201是美国国际整流公司开发的数字运动控制芯片,是专门针对伺服驱动系统而设计的。该器件可实现完整的速度环和电流环控制,具有快速的高性能伺服驱动能力。文中详细介绍了IRMCK201的主要功能、特点和主要接口,并给出了一个应用于数控机床的交流伺服驱动系统的实例。  相似文献   

3.
齐吉泰 《现代电子技术》2009,32(15):175-177
自动进给控制系统是数控机床等现代加工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中规模数字集成计数器IC74191为核心,利用EDA软件对数控机床自动进给系统研究和设计,给出自动进给控制系统的控制电路,分析了控制信号的传输方式和过程;利用虚拟逻辑分析对数控机床自动进给系统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完全符合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4.
陈斌 《电子技术》2022,(3):192-193
阐述数控机床加工精度的故障原因、故障诊断方法、维修方案,包括进给机械传动、伺服参数的优化、电气控制系统、辅助控制装置精度。  相似文献   

5.
三相交流进给驱动装置在雷达伺服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铭 《现代雷达》1999,21(4):74-79,85
简要分析了良好的功放系统应具备的条件,介绍了一种三相交流进给驱动装置及其在伺服中的应用,在相同条件下把该装置与传统功放系统进行了说明了它能够提高伺服系统性能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微机控制电致伸缩微步距伺服系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电火花细微加工的特点,设计了一个由WTDS电致伸缩器件与步进电动机进给装置相结合的微步距伺服进给的实验系统,系统的工作由TP801B单板机控制,经过输入模拟信号的仿真实验表明,微进给部件能以<0.1μm的微步距跟踪加工进给。  相似文献   

7.
三星MAX-560V型组合音响光盘伺服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系统是由RF预放/伺服信号处理器KA9220、伺服信号驱动放大器KA9258、数字信号处理器(DSP)KS9283组成。伺服信号处理电路KA9229完成对误差信号进行数字处理任务,同时也处理光盘RF数字信息:KA9258芯片中设有4个独立的驱动放大器,对KA9220处理后的聚焦线圈、循迹线圈、进给电机、主轴电机的控制信号进行功率放大,分别驱动聚焦线圈、循迹线圈、主轴电机和加载电机。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光纤透镜研磨抛光机床的伺服进给系统,在分析伺服进给系统的结构基础上建立系统数学模型,采用频域参数辨识的方法得到了传递函数模型的参数并给出了伺服系统进给轴的开环传递函数。确立了位置控制器的形式,得出当位置控制器为比例积分控制形式时(即PI),可通过合理调节控制器中的参数以改变系统的阻尼比,使系统获得很好的动态特性。这样才能使进给系统稳定地、快速地、精准地完成进给任务以致提高光纤透镜表面研磨抛光精度。  相似文献   

9.
优化直接进给轴伺服参数对于提高进给轴快速响应性、跟随精度和抗干扰性等均具有重要作用。文中分析了数控系统中应用传统方法整定伺服参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的微粒群优化算法(PSO)的直接进给轴伺服参数优化方法。建立了直接进给轴伺服系统数学模型,并给出了通过改进PSO算法整定直接进给轴伺服参数策略,利用Matlab/Simulink对直接进给轴的运动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与常规伺服参数整定方法相比,改进的PSO算法整定的伺服参数使直接进给轴伺服系统具有更好的动态特性,提高了进给轴响应特性、跟随精度和抗干扰性。  相似文献   

10.
在数控机床中,其核心的部件为控制器,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一台数控机床的工作性能。控制器正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研究与开发性能优良的进给伺服系统是现代数控机床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将从实用性角度出发运用模糊控制理论对数控机床智能控制器进行了改进,仿真结果表明该设计显著改善了机床智能控制系统的适应能力、并在最大程度上减小了稳态误差。  相似文献   

11.
基于12位旋变模块(12SXZ)的数控角度伺服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旋变转换器(SXZ)是一种全电子的数字/旋变模拟装置,其功能是将输入的数字全角量转换成旋变信号,是计算机与控制系统之间的理想接口电路。简述了数字/旋变转换器(模块)原理,给出了一种简单实用的单片机与SXZ转换器接口电路设计,分析并提出了一种提高角度控制精度的算法。依据上述算法和接口电路,实现了高精度角度伺服系统,经设备交联验证,精度和可靠性均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数控铣床加工过程智能优化与提高加工效率的目的,改变传统的数控铣床加工过程中加工参数一成不变情况。本文从加工过程中,人的思维逻辑作用出发,选定模糊理论作为调整加工参数的方法设计一个能够自动调整伺服电机进给速度的模糊控制器,实现伺服电机的恒功率加工,提高铣削加工效率。并结合仿真手段对模糊控制器的控制作用进行仿真分析。找到一个合适的进给速度,对模糊控制器在数控铣床实际加工中的应用提供一个参数指导。  相似文献   

13.
便携式侦察雷达对伺服系统提出了轻小型化要求。该文介绍了一种便携式侦察雷达伺服系统,讨论了伺服系统的机械结构、硬件组成和软件设计方法,提出了小型化的脉宽调制式(PWM)直流电机驱动方案,建立了相应的伺服系统控制模型和传递函数,并利用Matlab语言进行了数字仿真,通过仿真和试验,验证了伺服系统的性能。  相似文献   

14.
基于MSK4351的无刷直流电机驱动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璐 《电子工程师》2010,36(8):40-43,51
文中提出一种基于MSK4351芯片的伺服无刷直流电机驱动系统设计方案。该方案描述了控制电路、功率驱动电路、电流检测电路及泵升制动电路的详细设计以及控制答件结构。采用双极性PWM控制策略解决系统灵敏度较低等问题,设计电流环提高系统动态性能。新型功率驱动模块的使用实现了驱动强电与控制弱电完全隔离,实验证明该驱动器在驱动无刷直流电机时有较高的运行精度和可靠性能。  相似文献   

15.
双速度环在双马达直流调速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雷达控制系统中,双速度环驱动系统应用于工程设计和产品中还为数不多,但实践已证明了他的可行性和独特的优越性。尤其在多马达驱动系统中,使用多速度环控制体制,可以使驱动系统的设计更简洁,生产、调试更方便,运用更灵活。从工程实际应用出发,提出了双马达直流驱动系统采用双速度环体制的必要性,进而对这种工作体制的特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6.
针对遥感卫星数据地面接收系统伺服环路设计中存在的安全问题,给出了伺服系统环路的安全性设计。当伺服系统环路出现异常时,通过对输入驱动指令箝位或去除、去除偏置指令,避免接收系统受到损坏,确保伺服控制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该设计已用于相关工程项目中,使用结果表明该设计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讲述了船站气象雷达采用目标前馈提高伺服系统性能的问题。伺服系统执行体扫程序时,天线方位的高速运转可能产生超调和动态滞后误差,伺服系统采用开、闭环复合控制在方位闭环控制的基础上引入(方位角速度)补偿保证系统性能。对于船站CINRAD气象雷达伺服系统,通过坐标变换等运算可以解算出Ra前馈信号,把这个信号引入伺服控制系统能达到和陆站一样的跟踪特性。  相似文献   

18.
热轧1580线粗轧立辊轧机AWC功能通过伺服液压系统的位置闭环控制实现板坯宽度的精确控制。AWC位置闭环控制可分为两个阶段:25mm中间位位置控制和高速微调位置闭环控制,而且这两个阶段均采用典型的PID控制方法,共用一套PID参数。但在实际应用中发现该参数同时满足上述两个阶段的控制要求,液压管路振荡剧烈, AWC液压伺服系统无法正常运行。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采用变比例积分控制方法,能够有效地消除管路振荡现象并且提高系统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基于PMAC的伺服控制系统的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旭 《舰船电子对抗》2009,32(2):112-114
以可编程多轴运动控制卡(PMAC)为基础构建伺服控制系统,采用Visualc++编制控制程序,将转台系统中管理、控制功能分作若干个模块来实现,负责底层伺服驱动的函数利用PMAC语言编写,可以被直接调用。整个控制软件能完成数据及运动状态显示、伺服驱动、定位等任务。  相似文献   

20.
叶佩芸  简磊  王皓民  高登 《电子测试》2020,(5):40-44,21
为改善智能车驱动电机调速与舵机转向的协调性,简化调参适配步骤,提出了基于MK60FN1(MK60)芯片的驱动与转向协同控制的模糊自适应控制方案。MK60计算出摄像头拍摄图像中车体与车道中线的位置偏差和角度偏差,根据位置偏差与舵机角度、角度偏差与测量到的车速,采用局部参数优化理论设计模糊自适应控制算法实时调整驱动电机和舵机的可调增益实现协同控制。与驱动、转向分开独立控制的策略相比较,本方案减小了稳态误差,智能车能够更快完成自主循迹,稳定性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